融创很多资产“折上折”也无人问津,孙宏斌可能最后悔搞文旅项目

白驹过隙呐 2024-12-17 13:42:43

2017年,万达债务如山,王健林选择断臂求生,将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出售给孙宏斌。

当时有人预估孙宏斌至少“躺赚”200亿。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曾经炙手可热的文旅项目,如今变成了“烫手山芋”。

王健林曾把文旅视为万达的未来命脉,重金投入、扩张迅猛。

孙宏斌接手后,加码扩张,力图通过文旅业务推动融创的转型。

仅仅几年过去,曾经的“资金雄厚、大买大卖”的融创,如今却急于甩卖资产,甚至以折价出售。

融创很多资产“折上折”也无人问津,孙宏斌可能最后悔搞文旅项目

世纪收购,狂飙突进

在资本市场上,融创中国可以说是风生水起。

但现实远比股市的数字更为复杂。

最近市场上流传融创正与部分境内债券投资者积极接洽,探讨一项二次重组计划,并谋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融创似乎为其155亿元人民币的境内债务提供了四种“灵活”的处理选项。

折价回购、债转股、以资抵债、以及债务展期。

可以看出融创在市场风雨中艰难维系的现状。

融创中国,作为最早完成债务重组的中国大型房企之一,曾在2023年成功化解了大约900亿元的债务风险,理应走向复苏。

然而,债务重组并非一剂灵丹妙药,市场的恢复速度远远未能如预期那般迅猛。

原定于2024年6月与9月兑付的境内债本金与利息,再次遭遇展期,显现出公司现金流压力依然沉重,重组后的“轻装上阵”仍是纸上谈兵。

融创创始人孙宏斌,早已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几乎所有的声音都通过财报中的“主席报告”传达。

面对公司困境的严峻局面,孙宏斌显然并未完全放弃,而是选择再次出手。

在楼市稍显回暖之际,孙宏斌似乎抓住了一个破局的契机,首先通过配股融资为融创“回血”,随后又推动了境内债的二次重组。

同时,融创内部正悄然酝酿一个名为“而今资本”的新平台,意图涉足不良资产盘活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孙宏斌四处联络资源,积极筹谋。

不久后,融创顺利完成了12.05亿港元的配股融资,成功打破了民营房企近一年来股权融资的“冰封期”。

这一切的努力,为融创的未来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

但事实上,距离真正的“上岸”,融创依旧遥不可及。

从融创的遭遇中,我们也许能够窥见中国民营房企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的普遍困境:市场疲软、融资困难、债务压力层层叠加。

今年1月,融创旗下的成都环球中心部分房产在京东拍卖平台上挂牌司法拍卖,起拍价11.5亿元,相比16.9亿元的评估价,折价幅度高达三成。

然而直到拍卖截止,竟无人竞标,流拍告终。

而且融创位于成都万达城的两处酒店资产,在拍卖前夕也因“协商结果待定”而被迫撤回;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昆明万达城,原定的二次拍卖因案外人提出异议而宣布取消。

这样的消息可是多了去了,融创所持资产的折价抛售与流拍,成为了业内的又一焦点。

回望融创的巅峰时刻,可谓风光无限,钱不缺、手笔大。

在2017年,融创作为“白衣骑士”,以632亿元的巨额资金,一举收购了万达13个文旅项目,成为了救市英雄。

这一笔交易在当时被视为商业界的“世纪收购”,不仅让融创迅速扩张,更让其在行业内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随之而来的是融创文旅的成立与布局。

2019年,融创文旅接管万达文旅的多个项目,开启了其在文旅领域的征程。

那时的人们纷纷赞叹,孙宏斌是捡了个“大便宜”,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这些优质资产,堪称一笔大赚的交易。

时至今日,从曾经的“豪买主”到如今的“折价卖家”,融创的命运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孙宏斌如今恐怕最为后悔的,便是当初那一场“世纪收购”。

不可否认,融创的困境与国内多数民营房企的“狂飙突进”是相似的。

那些年,开发商们都信心满满地用杠杆推进项目。

当市场泡沫逐渐显现,资金链的紧绷与项目的滞销开始成为不可忽视的负担,曾经“飞黄腾达”的房地产大佬们不得不开始面临如何生存的问题。

融创的现状,跌落的姿势和过程,似乎与其他“豪买主”如恒大、碧桂园无异。

但融创的情况又与众不同,其核心问题在于2017年那场“世纪收购”。

万达当时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王健林急需变现资产,以缓解流动性困境。

在这一关头,融创高调出手,收购了万达多个优质文旅项目。

尽管当时有人预测这笔交易是融创的“捡漏”,但如今看来,这或许成了融创的“陷阱”。

从房地产的高速增长到如今的市场萎缩,文旅项目的回报周期远比预期要漫长,而当初的低价收购,也没能换来高效的盈利与资本回报。

融创如今频频折价抛售这些资产,这些曾经被视为“豪华收购”的项目,早已成为难以处理的负担。

文旅项目深陷泥淖

2019年,融创通过一桩价值152.7亿元的收购,成功入驻了会展行业的高地。

它以收购环球世纪和时代环球的51%股权,迅速改变了自身的业务结构,并将成都环球世纪会展旅游集团更名为“环球融创会展文旅集团”,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项目持有及运营商,同时也跻身国内洲际酒店最大运营商之列。

融创的战略野心可见一斑,它通过大宗收并购的手段,迅速实现了跨行业布局,打破了行业壁垒,迅速在会展和文旅领域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的路走得并不轻松。

尽管融创通过收购成为了行业巨头,但它依旧处于“初学者”阶段。

会展和文旅行业的复杂性,远非融创可以轻松驾驭。

与传统商业地产不同,这两个行业具有更强的多业态特性和更庞大的体量。

开发这些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巨大,且开发周期较长,常常是一个“长跑”。

尤其是文旅项目,它们大多远离市中心,销售的速度远不如城市核心区域的楼盘,且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价格上涨也受到限制。

更为棘手的是,文旅项目往往需要配建大量的文旅配套设施,这些投入庞大,而回报则显得极为漫长。

在这一过程中,融创的战略重心逐渐发生了偏移。

从最初专注于一线、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到收购万达文旅项目后,融创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文旅和会展业务。

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融创所依赖的文旅项目也迅速显现出其脆弱性。

文旅项目的最大卖点在于其丰富的配套设施,而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配套建设往往因资金紧张而遭遇拖延。

开发商的首要任务变成了“保交付”,而不是再投入大量资金去完善文旅项目的配套建设。

如此一来,原本就销售困难的项目,变得更为难以推销。

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成了文旅项目的“冰冻期”。

融创的前景迅速黯淡,曾经的“救市英雄”孙宏斌,竟然也在这场资本运作中陷入了困境。

最初被誉为能够“解救万达”的融创,最终却成了债务危机的牺牲品。

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孙宏斌在反思时曾坦言:“追求规模的惯性,使我们在投资上过于乐观和激进。”

融创在快速扩张过程中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短期回报,忽略了行业风险与市场周期的变化。

2023年,融创的合同销售金额锐减至847.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近50%。

这一数据直接让融创跌出了“千亿房企”行列。

2024年8月,融创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映照出其在近几年深陷泥淖的真实境遇。

上半年,融创的营业收入为342.8亿元,同比下降41.4%。

尽管公司在毛亏损方面有所收窄,亏损额由去年同期的30.79亿元减至18.1亿元,下降幅度为41.2%,但亏损依旧令人无法忽视。

而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49.6亿元,同比微幅下降2.7%,难掩整体困境之深。

从业务构成来看,物业销售依然是融创收入的主力军,占比最大,达到了280.8亿元。

与去年同期521.4亿元的物业销售收入相比,下降幅度高达46.15%。

这一数字背后,是销售压力的不断加大与市场需求的萎缩,所占比例也从去年的89.1%降至了81.9%。

此外,文旅城建设与运营收入为24.8亿元,同比下降2.4亿元。

明显看出文旅项目并未带来预期的回报,文旅业务的贡献依旧无法与其巨额投入相匹配。

而连锁反应则是,融创的整体营收结构已显得岌岌可危。

2024年上半年,融创的收入为342.8亿元,而2022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为485.44亿元和584.73亿元。

挖的坑还得填

当前,融创的财务状况可谓危如累卵。

尽管公司屡屡努力寻求转机,但市场销售依然未见起色,企业的现金流已处于持续压力之下。

债务问题,依然是压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报告期末,融创的总借贷额已高达2774.3亿元,分为流动借贷和非流动借贷,分别为1934.9亿元和839.3亿元。

而公司现金余额(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受限制现金)仅有256.8亿元。

融创的资金缺口愈发严重。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融创即将面临的债务到期压力。

在期末,未偿付的借贷本金约为1143.2亿元,意味着约539.6亿元的借贷本金可能会被要求提前偿还。

融创所面临的债务危机并非仅仅源自于流动负债的压力。

近期,一些新增的诉讼案件也为公司雪上加霜。

就在中期业绩报告发布的前几天,融创房地产发布公告称,南昌融创未能按合作协议足额支付首笔10亿元本金及基准投资收益,违反了与中融信托的信托协议。

对此,中融信托提出诉讼,要求偿还投资本金、应付未付投资收益及违约金,并要求融创承担相关律师费用。

法院最终判决南昌融创和武汉融景需支付借款本金和利息,而融创集团则需承担连带责任。

不仅如此,融创的债务展期问题亦为公司平添麻烦。

2022年12月30日,融创房地产完成了境内公司债券的展期,展期3至4年,利率保持不变。但进入2024年后,融创再度调整了部分债券兑付安排。原本应在2024年6月和9月兑付的本息,已调整至2024年12月兑付。

这意味着融创将面临更加密集的偿付压力,尤其是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短期内难以恢复的现金流可能使公司陷入更加复杂的境地。

面对当前重重的财务困境,孙宏斌的应对之策,无疑是“保交楼”。

对于融创而言,保交楼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上半年,融创在全国52个城市顺利交付了约5.8万套新房,总交付面积达到849万平方米。

公司高层在报告中强调,下半年将继续全力以赴,力争完成超过17万套的全年交付目标。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融创将积极承接并执行各项保交楼支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力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完成目标。

为何“保交楼”显得如此重要?

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它牵动着民生的安危,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置换安居的承诺,曾经是房企最为响亮的口号,但在市场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个承诺却成了重负。

对于开发商来说,这个“坑”是他们自己挖下的,唯有他们来填补,才能平息公众的焦虑,恢复社会的信任。

因此,融创这两年来始终把交付工作放在首位,仅2023年便顺利完成超过31万套的交付任务。

这样艰难的成果,是对融创在行业低谷期的一种自我救赎。

单单依赖“保交楼”远不能让融创脱离困境。

孙宏斌面临的第二大任务,是恢复融创的销售能力。

恢复销售,才是企业自我恢复的根本手段。

融创欠银行的债、欠开发商的款、保交楼所需的资金,最终都需要通过销售房产来偿还。

但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下,恢复销售显得尤为艰难。

即便是万科,2024年初的销售数据也出现了近50%的下降,融创的任务可想而知。

孙宏斌的处境,可以说是“渡劫”中的“渡劫”。

市场前景依然不明朗,政策调整的滞后性,资金链的脆弱性,以及行业整体的需求低迷,都让他难以预见未来的脱困时点。

对于融创来说,这场考验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渡过”,恐怕连公司内部都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参考资料:配股、削债,孙宏斌与融创的挣扎前行孙梦凡融创中国上半年亏损收窄 孙宏斌:短期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陈利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