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川宜宾山体滑坡灾害牵动人心,但一些“流量乞丐”却借机作妖——用AI技术移花接木,把灾害地点硬生生“搬”到凉山,编造“山崩地裂”“伤亡惨重”的谣言,在网络上疯狂收割流量。凉山群众一觉醒来,发现家乡竟被“滑坡”了,家人朋友纷纷来电询问,搞得人心惶惶。好在公安机关雷霆出击,让这些“键盘造灾者”现了原形。
技术本无罪,人心却难测。这场闹剧背后,是“流量至上”的歪风撞上AI技术的“黑化”,把灾难当“素材”,拿人命当“剧本”,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
一、AI造谣,比“狼来了”更可怕
过去造谣者靠“一张嘴”,如今却用“黑科技”武装到牙齿:灾害现场视频可以AI生成,伤亡数据可以AI编造,甚至连“专家解读”都能用AI合成。凉山谣言中,有人用外地山体滑坡画面配上凉山地名,再让AI生成“目击者哭诉”,真真假假搅成一锅粥。
这种“技术加持”的谣言,就像涂了毒药的糖衣炮弹:视觉冲击力强、传播速度快、“证据链”逼真。普通网友难辨真假,轻则被误导转发,重则引发群体恐慌。凉山当地群众不仅要承受“被造谣”的心理压力,基层干部还得连夜辟谣,救灾资源被谣言挤占,真可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二、流量黑产,正在制造“数字切尔诺贝利”
有人问:这些人图什么?答案就藏在“流量黑产”的链条里。一个谣言视频点击量破百万,能赚取平台分成;一个“爆款帖”吸引粉丝关注,转头就能直播带货;甚至还有“职业造谣团伙”明码标价,接单炮制热点事件。
这些“数字秃鹫”专挑灾难、事故、社会矛盾下手:疫情时编造“封城断粮”,汛期炒作“水库溃坝”,连抗震救灾都敢造谣“救援不力”。他们深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传播逻辑,把网络空间变成“谣言跑马场”。凉山群众愤怒质问:“我们好好过日子,凭什么要替你们的流量背黑锅?”
三、治“数字毒瘤”需下“中西医结合”猛药
面对AI造谣,各地网安部门已亮剑:浙江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四川快速查处凉山谣言涉案人员,公安部公布“网络谣言打击整治十大案例”。但光靠封号删帖,就像用创可贴贴肿瘤——治标不治本。
要根治顽疾,必须“三管齐下”:
法律“手术刀”切中要害
《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早已划定红线,对于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造谣者,必须依法从严惩处。不妨借鉴浙江“行刑衔接”经验: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联动,让造谣者付出“痛到不敢再犯”的代价。
平台“过滤网”拦住污流
短视频平台不能只顾“算法推荐”,更要升级“AI鉴谣”能力。像杭州互联网法院用“区块链存证”技术一秒识别P图那样,用技术反制技术,让谣言“出生即夭折”。
网民“免疫针”增强抵抗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位网民都要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到“凉山滑坡”先查官方通报,遇到“惊爆视频”多问几个“为什么”。浙江开展的“清朗侠在行动”网络素养课,正是教大家练就“谣言粉碎机”的真功夫。
四、清朗网络,要“众筹”更要“众守”
两千年前,蜀道上的古人用“五丁开山”打通天堑;今天的巴蜀大地,干部群众正用汗水守护绿水青山。而那些躲在屏幕后的造谣者,却想用几个AI生成的虚假画面,就把这片土地上的安宁砸个粉碎。
技术应当向善,流量必须向阳。当我们为四川救灾英雄点赞时,更要向“数字秃鹫”大喝一声:网络不是“狂飙”的赛车场,更不是“吃人血馒头”的黑暗森林!用技术造谣者,必被技术反噬;拿灾难博眼球者,终将被人民唾弃。
凉山的索玛花年年盛开,数字时代的清风也终将吹散阴霾——但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那个“追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