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赌输"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有想到,"制裁"会来的这么快

渔经有略 2024-10-04 01:34:32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夏,富士康郑州厂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招聘热潮。厂区外,“高薪招聘”的广告在炙热的阳光下格外刺眼,吸引了无数求职者的目光。

就在几个月前,还鲜有人料到富士康会重新在郑州大规模招工。毕竟在过去几年里,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一直在将产能转移到印度等地。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出人意料地转动。

此时此刻,富士康又选择回归中国。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富士康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又是什么让它一度选择离开?最终,又是什么力量将它重新拉回这片热土?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回到1988年,郭台铭第一次踏足深圳的那一刻。彼时的深圳,恰如蓄势待发的雄狮,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郭台铭敏锐地嗅到了机遇的气息。在深圳的一片荒地上,他豪气干云地对同行的政府官员说:"这里的土地,我全都要了!"

这句话,或许当时听来狂妄,但它预示了一个时代的到来。富士康的崛起,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深圳,这座崭新的经济特区,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而富士康正是这场制造业革命的急先锋。从最初的小工厂,到如今覆盖全国的庞大产业网络,富士康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在深圳,在郑州,在太原,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流水线上数以万计的工人日夜不息地忙碌着,将"中国制造"的标签贴在了全世界的电子产品上。

2010年,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正式投产,标志着这个代工巨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座占地近3000亩的超级工厂,一度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工厂"。高峰时期,这里有超过30万工人昼夜不停地工作,生产着全世界近一半的iPhone。

富士康的成功,不仅为中国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还催生了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电子元器件、精密制造、物流运输、供应链管理——富士康带动的,不仅是一家工厂的繁荣,而是整个电子产业链条的飞速发展。

正是依托这种规模化、系统化的工业生产模式,中国制造业才得以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商业世界从不缺少戏剧性的转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一些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富士康也不例外。从2015年开始,富士康逐步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地。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这一局势加速了富士康的“背弃”进程。就在这一年,郭台铭公开放话,宣称富士康将加快全球化布局,不再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他甚至说出了“给中国赏饭吃”这样刺耳的言论,瞬间点燃了中国公众的愤怒,引发了广泛争议和批评。

一时间,"富士康撤离中国"这个话题一度甚嚣尘上。河南省的出口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3年,河南省的手机出口量同比减少了15%。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手机出口量同比暴跌61%。

然而,富士康在印度的扩张之路,并没有郭台铭想象中那么顺利。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低得离谱,工人的工作效率也远不及中国的流水线工人。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工厂还暴露出了严重的卫生问题,甚至出现了大肠杆菌超标的情况。

与此同时,富士康在美国的投资计划也遭遇了滑铁卢。2017年,郭台铭雄心勃勃地宣布,将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厂,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作为回报,美国政府承诺提供30亿美元的补贴

然而,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成为了一场空欢喜。直到2021年,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投资仅完成了原计划的3%,而承诺的就业岗位也只兑现了不到千分之一,最后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笑话。

面对层层困境,富士康不得不再次回头审视它曾经“背叛”的中国市场。此时恰巧一个机会,让富士康更加坚定了回归中国的想法。

2023年,iPhone 15在中国市场销量急剧下滑,令苹果高层可谓是寝食难安。要知道,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一直是苹果的主力战场,但华为的回归,几乎彻底改写了规则。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迅速下滑,从榜首跌至第五。面对这次存亡危机,苹果决定孤注一掷,将下一代iPhone 16作为绝地反击的王牌。

问题是,这一王牌能否如愿,还取决于富士康能否给予足够的支撑。然而,印度的苹果工厂显然不具备这个资格。最终,在这个关键时刻,富士康不得不转向它所熟悉的战场——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还是一个成熟且高度集成的产业链生态系统。从元器件供应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再到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中国拥有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于是乎,在今年夏天,我们就看到了富士康重返郑州的热闹场景:在各地大量招工,夜以继日地为iPhone 16生产做准备。

然而,富士康的回归并不仅仅是为了生产手机。2024年7月,富士康宣布将在郑州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这座新总部的主要业务并非传统的手机组装,而是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数字医疗和机器人产业。它选择在曾经成就自己的土地上寻求新的突破,这既是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是对自身发展的新定位。

富士康的故事,其实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不再满足于做世界工厂,而是在积极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富士康显然明白这一点,正是看中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巨大潜力,才选择在这里布局新的业务板块。

回首富士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充满起伏的商业传奇。从初入中国时的星星之火,到后来的燎原之势,再到一度的离去,最后又选择重新扎根。它的每一次抉择,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命运,甚至深刻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格局。

而富士康的重新回归,也意味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依然是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

0 阅读:0

渔经有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