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中,有时会因晦涩难懂的情绪感受、心理困惑等问题导致脾气暴躁,态度恶劣。这时很多家长对此就显得束手无策,并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例如愤怒、失落、沮丧等等。实际上,在孩子说话态度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适当引导。
我们需要明确:孩子说话态度不好,并不代表他们对我们没有尊重。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交往之中获取的一些礼貌方式和语言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易于掌握,在对待人际关系和身份认同时经常会出现混淆和误解,因此需给予些许宽容和理解。同时也要清楚,孩子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情绪间游荡不定,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急躁或苛责的方式来应付孩子,多半会加重情况的恶化。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信任和支持的关系。当孩子说话态度不好时,可以适当反思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否良好,是否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触发情感表达的话题或支持。如果彼此缺乏沟通习惯和技巧,不管是我们慷慨激昂、还是孩子失落沮丧,这种情况都不会得以改善。
我们需要化解双方心里的紧绷和压力,让沟通更加轻松愉悦。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说话态度不好并非完全出于他们本身的个性或者目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种种情感、忧虑、困惑等等。在进行互动交流时,如果容易上纲上线,很容易使孩子感到有压力、羞愧或者抗拒,注定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灵活安排时间、地点、方式,使得言谈举止具有放松和亲密的特点,为孩子带来温暖和期待。
我们需要适当引导孩子,防止态度恶劣的情况再次出现。通过梳理孩子的情绪和内心表达,可以找到一些合理的方式和策略来进行引导。比如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更有效的情绪释放方式,或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转移注意力,练习反省和取舍。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粗暴强制,重点在于指导,让孩子自行发现更合适的道路,使他们由内而外成长成为一个更加积极、自信的人。
当孩子对我们态度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能动用高压手段来迫使他们改变,这样做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相反,我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及实践技巧,帮助孩子在与我们交往的过程中树立适应技能、规范化行为,在健康平衡的家庭氛围下,共同建立起一个和睦而稳定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