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积极倡导新质保护力(二)

守望自然 2024-07-25 11:59:06

三、预防性保护力

自然是美的化身,自然之美是神州大地的本色,每一块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岳、每一处景观都具唯一性,值得格外珍惜。人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对自然提出要求,如果人老自以为是,习惯于以人为标准衡量、挑剔自然,号令自然,就容易形成对自然的否定,引发对自然的不断对抗和无穷无尽的改造,成就了自然之美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大地上的占比越来越低,组分越来越少,势必影响到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和生态服务的充盈性。今天,野生生物家园特别是美丽中国根和魂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已经高度稀缺,必须把预防新增自然流失、生态恶化挺在最前面,对存在内涵挖潜、更具环保优势等多种选择的项目,基础设施等生态影响大的过头建设、过剩“产能“项目等,要有一看二慢三或不通过的策略,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自然占用、生态胁迫。

生态文明以崇尚、肯定自然为前提,自然的颜色多彩而不一定都是”绿色“,要宣传各种自然之美,筑牢自然自信,坚守真心实意保护自然的定力。国家有关法律“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没有为“自然“这个最大的地主赋予用地权,通过保留自然空间保护自然师出无名,建议增列“自然用地“,明确”未利用地“的利用方向,为关上永无止境的土地开发大门、把自然保护落到实处创造条件。

四、融合性保护力

自然生态是地球的本色,只是人类改变了这一格局,形成了发展和保护不同的功能区。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多集中在经济密度低或难以开发利用的偏远地方,以现状自然生态、保护对象分布看,自然保护地布局有适宜也有错位和空缺,各种自然保护地面积合计18%的国土占比,已有20年的历史了,反映新增保护地面积受到发展的强势制约。按照保护优先的方针,该建立保护地特别是生物多样性有更多涌现的好山好水好地方,都要补上保护地空缺、厚实保护基础。

同时,必须更加强调发展融合保护,鼓励灵活多样的保护举措,一些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一些企业从保护地大批量退出油气生产,通过在输电铁塔上搭建引鸟架使电网运行与鸟筑巢繁殖并行不悖,一些项目施工中改变设计绕开新发现的保护对象,一些车辆、船舶行进中避让野生动物等,显示发展融合保护有着巨大潜力。同时,保护也要尽可能融合发展,无需截然分割一些地方历史上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允许一定程度的低密度人类活动,有利于减少和发展的冲突,保护更多区域。我们要向人与自然关系常态化前进,也许将来不会有专门的保护地,但到处都有保护。

五、适应性保护力

保护必须全心全意适应自然的需要,主要工作是面向社会进行利益协调,重在管控减免有威胁的人类活动上,包括去除影响自然演化和野生动物迁徙的建(构)筑物等,那些像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一样继续将自然作为工作对象以示保护的做法,应当得到纠正。

迁地保护、人工繁育是对自然力的蔑视和对抗,更易成为弱化甚至取消就地保护的依据,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不应将此列为主要保护途径,否则便是驯化利用而非自然保护了。整体性是自然生态最显著的特征,要平等保护各种生物和多样化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不要为了保护自然消灭荒山荒地荒漠等各种形式的自然绿,以人工生态系统取代自然生态系统,或有意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抚育更新林木等。

必须确立河流是重要生态系统的地位,而不仅仅是淡水资源,畅通性是河流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特点,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要把千方百计恢复河流畅通性作为标志性工作。生态环境治理强调人的目的性和意志力,更适合处理生产排污等问题,而生态恢复遵循自然规律,只要消解人的影响,都会向着最大生物量、最优生态服务发展,因此要避免将生态治理、修复活动延伸到自然区域,防止通过治理修复将自然生态人工化、产业化。基于获得最大化保护的本能和栖息地吸引,物种迁徙、扩散是经常性的,不应人为设限。刻意救护老弱病残野生动物,影响食物链和种群进化,不宜提倡。自然保护地要主动掌握信息,利用好空天技术,增强现场巡护、监测的目的性,减少保护性干扰。

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自然生态保护也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否则就会落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尤其为发展划红线、踩刹车的自然生态保护,实质上是站在现实经济利益的对立面,如果不主动认清严峻形势,坚定保护初心,以问题为导向迎难而上发展有力度的新质保护力,保护就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自然生态保护站在生态文明建设最前沿,是守护、扩展各种“自然绿”的生力军,要时不我待向前进,不畏艰险当好自然生态的代言人,为生物多样性众生平安鸣锣开道。

0 阅读:1

守望自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