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稀土之争,
竟然成为我们制衡其他技术落后的关键。
这一电池中的原材料不包括锂、镍、钴等,能够大幅减少对我国稀土的依赖。
不过,这一技术尚在研究中,距离实现量产,还得等7年。
早在2年前,我国的企业宁德时代就已经发布了技术水平等同Northvolt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
而今年4月,宁德时代就已经宣布,钠离子电池将在奇瑞车型上首发落地。
目前看来,我国在钠离子电池上还是遥遥领先。
那么,欧洲车企,为什么如此急切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试图“去中国化”?
早在2022年,欧盟就曾定制减排协议,要求到2035年,实现新车零碳排放。
但现实却是欧洲的电动汽车研发相比国内,仍然是起步阶段了。
毕竟在2021年12月29日,欧洲车企也才自研出第一块锂离子电池。
如果欧洲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再不发展起来,可能就真的要像德媒《焦点》的封面一样,成为中国筷子上的一块鱼肉了。
而即使是发展电动汽车,一样在专利和原材料上,不得不依赖我国的产业。
在这样的前提下,有的车企选择另辟蹊径,发展钠电池技术。
不过,如果仅是钠电池技术,显然也不能减少对稀土的依赖,毕竟报道中所说的钠电池中减少的锂、镍、钴等原材料,也不是稀土。
新能源汽车中,稀土真正处于制霸地位的,是电动车核心零部件——电机的上游材料,稀土永磁。
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为核心的永磁同步电机,目前仍然是电动汽车行业的主流电机。
曾经,汝铁硼材料的相关专利,一半以上被日本企业垄断,但看目前的技术参数对比,我国已经实现超越。
在稀土这一领域,我国不敢说制霸全球,也是遥遥领先的。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就曾十分强硬地表示:必须剥夺中国稀土的自由经营权。
可惜的是,这样的“野望”,他们注定落空了。
曾经的中国,确实没有稀土的自由经营权。
早在20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探明境内的稀土矿——白云鄂博主峰铁矿。
这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却因为战乱的原因,埋没了数十年。
到了和平年代,我们终于有机会开采矿产了。
可那时的中国,连一辆车、一架飞机都造不出来,采矿全靠人力加铁锹。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定下的计划是保护为主,开采为辅。
少数开采出来的稀土,也由于缺少关于稀土的冶炼技术,而不得不被其他国家压价,再高价买回冶炼后的成品。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72年,稀土界天降化学猛男——徐光宪。
这位猛人不仅靠萃取法,手搓出原子弹原料钚,还在短短三年之内,研发出了遥遥领先于同行们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这一理论的贡献,就是分离稀土中的双生子——镨和钕。
前文提到的永磁材料汝铁硼,看名字就能知道,钕就是其中的关键元素。
徐光宪对的研究成果,也为如今的新能源行业奠定了技术。
在更多的资料中,对后续的事情相当轻描淡写。
我国的稀土产量因此大增,从而打下了稀土的国际价格,让国外的部分稀土巨头因此倒闭,我国的稀土产业由此成为全球第一。
但真实情况却远比想象惨烈。
血泪30年,稀土产业发展史不是爽文
目前是这个结果,但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省略了太多过程。
原本,即使我国有了最先进的稀土分离技术,稀土的国际价格也还算稳定。
然而,改开后,稀土行业也市场化,就有不少民营企业小老板,看中了稀土开采与冶炼的巨大利润,开始了对稀土的无序开采。
巨大的供给流入市场,结果就是在国际市场中,稀土的价格一跌再跌。
这些利欲熏心,眼中只有钱而看不到任何家国大义的商人们,恨不能榨干我国稀土行业的最后一点价值。
他们甚至把徐光宪的萃取技术流传到了国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即使有关机构进行了多次谴责,也无济于事。
这背后当然有外国企业推动。
他们不仅窃取了我们的技术,每当稀土价格有所上涨的时候,就集体停止购买,让我国的非法商人们不得不继续低价售卖。
根据2012年的官方调查报告,我国的稀土储量,从占比世界储量90%,下降到了2012年的23%。
曾经的世界最大稀土矿白云鄂博矿区中的稀土矿,被当成铁矿来挖,如今这一矿区中的稀土储备仅剩下1/3。
完全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上世纪90年代的半导体技术爆发,流失到全世界的我国稀土矿产绝对贡献了不少功劳。
徐光宪对这种情况十分痛心,多次呼吁保护我国的稀土产业。
自2006年起,我国加强了对稀土行业的监管和管理,禁止了非法开采、出口和加工稀土的行为,而且管理一年比一年严格。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稀土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了开采和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的稀土产业已经形成了由北方稀土、中国五矿、中国铝业、厦门钨业、南方稀土和广东稀土这六大集团整合的格局。
稀土的非法开采、倾销从此渐渐绝迹了,却仍然给我国的稀土行业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这是我国铁矿行业的耻辱,但一些新的转机已经开始出现。
我国的稀土出口配额政策一年比一年锁紧。
那还是需要稀土怎么办呢?外国这些“大聪明”干脆把稀土在国内加工好了再运出去。
到了2010年,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部分的稀土产业链,全世界95%的稀土原材料、75%的钕铁硼磁体……都是我国产出的。
我国在稀土产业链上拥有了完整的环节,包括开采、分离、精炼、合金冶炼到一些下游产品。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稀土领域也是人才辈出。
2019年,澳大利亚最大稀土公司Lynas公司的CEO就曾公开表示,稀土行业大约有100名博士,均在我国工作。
而这些博士大多师从“稀土之父”——徐光宪。
而那些稀土巨头,如美国稀土贮氢合金生产厂、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奥泛公司等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设立工厂。
有的大胆的企业,甚至选择关闭本土的工厂,再在中国建立新工厂。
这些工厂在破产之后,也大都被“招安”。
这就导致了即使是从别国开采的稀土矿产,也必须运至我国进行加工处理。
一旦我国稍微加强管制,全世界都得震一震。
在2012年,中日关系恶化的时候,我国就靠着“稀土出口管控”大法,换来了日方对我方的服软。
“需要尽快恢复中日关系,尤其是经济交流。”
毕竟日本的支柱产业——半导体产业和汽车产业,均高度依赖稀土资源,可日本境内并没有可开采的稀土矿,想买稀土,也只能找中国了。
这个“大杀器”实在是关系紧要,我国稀土出口配额的历史不得不终止于2014年。
2012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向WTO提出了贸易申诉,要求我国取消对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
这桩稀土案,以我国败诉为结果,WTO裁定我国应当于2014年前停止对稀土的管制。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稀土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尽管配额制度不再实施,但稀土的出口关税也上调了10倍,其他国家也再不能随意操控稀土价格。
曾经那些稀土商人利欲熏心,却也无心插柳柳成荫地干成了一些好事。
比如,在激烈的价格战之下,除了中国,几乎全球的稀土公司都濒临破产。
就如2015年,曾经的美国稀土巨头莫利矿业破产,经过整顿后悄悄改名成了NEO新材料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而美国最大稀土矿——芒廷帕斯稀土矿也被单独拍卖给了一个名为MPMO的公司。
这家公司由新加坡盛和国贸持股10%,还是优先股,拥有芒廷帕斯矿的开采、冶炼、运营权等。
本来美国人是不想让中国人参与的,可经过了一番调查才发现,盛和国贸的幕后BOSS还是中国人,甚至来头不小。
拔出萝卜带出泥,美国人更是惊恐地发现,为美国军方生产导弹零部件的公司TDA Magnetics的幕后掌权者疑似为中科三环公司,而中科三环公司是中科院旗下企业。
谁能想到,“卡”人“脖子”56年,一朝反被人“卡脖子”了。
为了重建美国的稀土产业,美国人又将重任交给了MPMO公司,也就是盛和新加坡国贸公司拥有优先股那家公司。
盛和资源董事长胡泽松
没办法,毕竟全美除了MPMO,也找不出另一家能够接管TDA Magnetics业务的企业了。
这些年,我国也在努力治愈因为那段黑暗历史而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稀土不足恐惧症”。
虽然中国境内的稀土矿储量不再有曾经的制霸地位,但在境外,我国获得开采权的稀土矿遍地开花。
除了美国的矿芒廷帕斯矿,我国还拿下了位于格陵兰岛的科瓦内湾稀土矿、伊苏亚铁矿等的开采权。
而根据相关报告,到2019年,我国境外正在推进的稀土矿开采项目年产能高达16.7万吨。
而那一年我国境内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也仅有13.2万吨而已。
也怪不得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要说出那样的“惊天”言论了。
往前看,我国的钠离子电池已经先欧美一步开始研发。
往后看,说不定钠离子电池也需要用到稀土,毕竟锂电池加了稀土和没加稀土,效果可谓是云泥之别。
说不定钠离子电池材料掺杂稀土,也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倒回来还是得依赖稀土,欧洲的这一技术突破,可能更多起到增强信心的作用吧。你对瑞典公司宣布研发出不依赖稀土的钠离子电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