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汝清《家乡的口头禅“跑蟹鲜”》

慧神州春 2024-02-10 07:34:50

作者:清风徐来(江苏宝应:徐汝清)

"跑蟹鲜"是流传于苏北里下河地区宝应、淮安、建湖、高邮等产蟹地区的一种生产术语, 也是我家乡一带普遍采用的、经常听到的口头语。 水泗乡河网纵横,荡面广阔,历史上是著名的荷藕、蒲、柴草的重要产区,也是盛产鱼、蟹、虾的地方。

从我记事起,家乡好多人家都有几道蟹簖。那时候,打蟹簖是很简易的,选一些粗而直的芦柴,用蒲绳编成约两丈长的箔子一一柴帘,在流水河的河边上,把柴箔围成一个绰口喇叭形状,用石榔头敲击柴箔的上端,使它的下端插入水底泥土中,再把几根树棍夯下去,稳住柴箔。在喇叭头的地方放下蟹篓即成。蟹篓是用芦柴片编成的带花眼的圆柱体,上端微尖,留有篓口,篓口上覆盖着篓盖,蟹篓底部向上装着"倒须",螃蟹从藕田、蒲柴滩上或河、里爬来,一旦进入蟹篓倒须,就″许进不许出″了。

″重阳两面蟹"、"到了重阳节,西北风一吹,蟹爪子就发痒,喜欢活动,爬的很快"。农民掌握螃蟹这个特性,中秋节一过,就开始"下簖",簖下到河边以后,每天清晨就得去"撩簖",中午饭后,还得去"复簖"。我家也曾打过几道蟹簖。小时候,我曾跟随祖父撑船下荡撩过蟹,几乎每只蟹篓都有一两只或三五只螃蟹,螃蟹舞弄着蟹爪,扒着蟹篓的花眼爬动,嘴里不停地吐着白沫。祖父拔下连接蟹篓和蟹簖的几根篾片,提起蟹篓,拿下篓盖,把螃蟹倒进船舱里的大蟹篓里。再把螃蟹一起送到蟹栏里。蟹栏是用粗芦柴、细麻绳编成的长方体,放置在浅水滩上,盖上留有盖口,下端深深地插入泥土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头脑也就更加灵活,逐步又出现栏河大簖,后来又有了"蟹罾",但是"千罾万簖,拦不住鱼蟹一半″。螃蟹关进蟹栏以后,总要想方设法逃遁:"翻栏",它们会用那锋利的蟹钳把芦柴和麻绳钳断,偷逃出来,这就叫翻栏;打窟,在水底泥土里打窟,越过蟹栏的芦柴根部,从泥土里爬出去。所以打簖户除了每天经常检查蟹栏外,夜晚也都要精心看管。除了翻栏打窟,蟹栏的螃蟹还常会有少数的死亡,不可久留。

那年代交通非常困难,蟹栏里存有一两百斤螃蟹,几家打簖户就合伙用一条木船,运往上海、无锡、镇江、南京、杭州、青岛等大城市去卖。 由于螃蟹是"鲜货″,必须抢时间出售。每条木船上都备有两条篙子、两把棹、歇人不歇船,日夜兼程拼命赶路,虽有几百里远的水路,一般七八天时间就能往返。回来以后,又马不停蹄的把蟹栏里的螃蟹再运出去,人们把这样的连续往返出售螃蟹的方式,称之为"跑蟹鲜"。 同时又将日常生活中快速行进频繁往返的行为称为"跑蟹鲜"。 年复日久,″跑蟹鲜"也就成了群众中流行的口头语。

记得我孩提时代,伯母和母亲每天都坐在堂里争分夺秒的编制蒲包,我和堂哥在院子里玩,我们不时的到堂屋里去翻找旧铁器换麦芽糖吃,或者拿个东西,她们就不耐烦的说:"你们′跑蟹鲜′啦!不断到堂屋来,会打扰我们编蒲包呀!"有人不停留地连续上街几次,别人就会和他开玩笑:″你′跑蟹鲜′啦!连续打几个来回呀!"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群众大搞滩涂开发,朝科技兴农的方向发展,到处可以看到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蟹池,每个蟹池的四周都严严实实的围着石棉瓦,还有尼龙网。

重阳节过后,承包养殖螃蟹的农户,把螃蟹 从大面积的蟹池里,归集到小蟹塘中,并不断利用电话了解外地的蟹市行情,一旦决定出售,随即叫来出租卡车,运往苏南和浙江、山东等省的各大城市出售,卡车当晚出发,第二天就可返回。也有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螃蟹经纪人开来卡车上门收购,然后用飞机转运香港、日本、东南亚国家。 从此以后,家乡农民用船″跑蟹鲜″,再也见不着了,但是"跑蟹鲜"这个说法至今仍广泛流传于群众的口头之中。

0 阅读:0

慧神州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