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聆听到最地道的方言讲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苏州博物馆,AI技术的赋能,让这一需求成为现实,人们能够在畅游博物馆的同时,聆听到当地最独特的乡音。
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也由此迈上了历史的新高度。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非遗文化产业正在历经深刻变革。
在充满工业感的首钢园区,来自安徽歙县的非遗鱼灯巡游队伍“蜿蜒游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国内首款支持变形的蛇年机甲花灯和2米高的机械风“钱蛇”也亮相首钢园,让游客们感受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在北京海淀新春科技庙会,和AI一起过大年,看“AI财神爷”送祝福,听机器人演奏钢琴乐曲,撸新年“旺旺队”电子宠物,为机器人足球队呐喊助威……
这一切看似科幻,都成了为新的年俗。
这个春节,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之美点亮了乌镇的中国年。漫步街头,这里有机器人机器狗给八方来客拜年行大礼。
法国游客弗朗索瓦就带着好奇心,借助各类科技元素深入了解乌镇的历史文化,真切感受乌镇的智慧魅力。
而在各地,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逐渐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地春节主题无人机表演争奇斗艳粉墨登场。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被提至新高度。
在此背景下,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赋能非遗文化传承,特别是用AI向青少年讲好中华千年非遗文化故事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在科技赋能非遗文化传承的浪潮中,未来非遗文化将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影响力,实现“破圈”发展?
对此,未来网记者凌萌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非遗2.0版,就是要有各种科技来升级迭代,特别是人工智能。
非遗中国年,必须有科技加持,才能让中国人更好的传承、外国人个个都惊叹。
非遗之所以需要传承,就在于它有一定门槛,难学难精。
而通过AI来赋能非遗,则可以通过大量非遗元素混搭的方式,让青少年通过AI创作,去制作属于自己、具有潮感的非遗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绘画、戏曲、3D打印非遗产品,形成非遗破圈。
同时,这样的方式,还可以给非遗赋予更多传播和传承的可能。
更可以让非遗传承人通过各种远程定制的方式,将青少年的AI非遗产品“变现”。
此外,青少年在参与非遗创作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沉迷”进去,一探究竟,成为新一代的传承人。
当然,可能没有拜师、只是自封。
总而言之,非遗文化要拓展影响,要做两件事:
一是跨界。
和更多年轻人喜好的潮流文化,如游戏、谷子经济、痛文化等做好联名的结合文章。
二是赚钱。
非遗传承和传播之难,在于过于博大精深,如何有效地化繁为简,让非遗产品获得收益,则可极大的激发传承者的积极性,也同步做好传播文章。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