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释放强硬信号?限中国于一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台海、南海局势恐生变局

诗情朗逸的鱼儿 2025-04-22 23:01:06

就在上周末,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言论称:“我认为我们能够与中国达成协议……预计未来三到四周内即可实现。”他还表示,一旦双方达成共识,“五分钟”内便可签署协议。对于特朗普的这一表态,国内普遍解读为美国试图向中国“求和”,这一观点不无道理。毕竟,在挑起关税战后,特朗普政府一度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豁免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寻求与中国签署协议,确实带有某种“服软”的意味。

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特朗普此举或许并非表面那么简单。试想,若特朗普真心求和,又怎会持续提高对华关税,甚至在关税战的同时,对中国海事和造船领域启动301调查?这些举动显然与“息事宁人”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特朗普呼吁与中国达成协议,并设定“三到四周”的时间框架,实则更像是一种“最后通牒”。

何以见得?一方面,回顾历史,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惯于“单方面提要求”和“单方面确定时间”。例如,2023年6月7日,多家美媒报道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未来几周”访华;6月12日,匿名美方官员又宣布布林肯将于6月18日访华,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却回应称“没有可以提供的消息”。这便是美方单方面确定时间的典型例证,其目的无非是逼迫中国接受其条件。

另一方面,就在特朗普表示可能在未来三到四周内与中国达成协议之际,美国却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4月15日,据中时新闻网报道,美印太部队总司令帕帕罗大肆炒作台海冲突,宣称可能导致50万人死亡;4月16日,《环球时报》报道称,美国向日本派驻B-1B战略轰炸机,美媒还讨论了“如何摧毁三峡大坝”的话题;4月21日至5月9日,美菲在南海及巴士海峡举行联合军演,最近处距离台湾不到200公里。

由此可见,特朗普所谓“认为会同中国达成协议”,并设定“三到四周”的时间框架,实则难以被视为对华“求和”。毕竟,哪有“打上门来”的求和?哪有分裂别国的“求和”?因此,我们有理由断定,特朗普并未向中国求和,相反,他仍在坚持关税战,并试图迫使中国接受“城下之盟”。

那么,中国会答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对美国有“四个不依赖”:不依赖美国市场、不依赖美国保护、不依赖美国商品、不依赖美国能源。因此,中国不是日本,“北京不是东京”,特朗普不可能像里根强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那样,让中国接受“不平等条约”。所以,特朗普最终等不到中国的电话,我们已明确表态:“不会给野蛮人打电话”。

那么,中美关税战可能会以何种方式收场呢?或许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是达成妥协。中美双方各退一步,特朗普放弃不合理的要求,中国从大局出发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妥协。然而,即便特朗普对内宣称胜利,事实上他却是输了。

二是中美冷战。双方互不相让,最终建立针对对方的高关税壁垒,导致两国贸易彻底脱钩。

三是中美热战。贸易脱钩后,美国意识到除战争外已无法遏制中国崛起,中美两国逐渐从关税战的冷战滑向军事对抗的热战,南海、台海局势日趋紧张。

因此,我们认为,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最终可能以这三种方式之一收场。而其中第一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中美双方都尚未做好摊牌的准备。就中国而言,关键产业链尚未完成向中西部的迁移;就美国而言,日本的重新武装仍在进行中,俄乌冲突尚未结束,特朗普刚刚上台,尚未完全掌控国内局势。若他铁了心要对华开战,势必需要在国内实施“独裁”式统治。

0 阅读:2
诗情朗逸的鱼儿

诗情朗逸的鱼儿

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