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3月24日以“不属实”三字强硬回应德媒炒作,将“中国参与欧盟主导的乌克兰维和计划”的传闻彻底粉碎。这场外交风波背后,暴露出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困境,也揭示了中国坚守联合国框架的坚定立场。
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维和部队应包含非欧洲国家”的提议,直接戳中欧盟的软肋。莫斯科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分析,普京的潜台词是质疑欧盟维和的公正性——若仅由欧洲国家组成,可能形成对俄战略包围。
这一表态随即被欧盟“战术性利用”。德国《星期日世界报》引述匿名官员称,中国若加入英法主导的“志愿者联盟”,可换取俄方对维和行动的认可。但所谓的“志愿者联盟”本质是绕过联合国的临时机制,其合法性备受质疑。中国驻欧盟使团直言:“任何维和行动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规定。”
根据联合国维和行动准则,部署需满足三大条件:安理会授权、冲突双方同意、保持中立。目前俄乌双方尚未就停火达成协议,更未共同请求维和介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指出:“此时讨论维和,实为政治操弄。”
数据显示,中国现役维和人员达2563人,居安理会五常之首,但全部部署在联合国授权的12个任务区。国防部发言人强调:“中国蓝盔只为联合国旗帜而战。”这种原则性表态,既回击了欧盟的试探,也划清了与阵营对抗式“维和”的界限。
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中心”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欧盟对华态度存在结构性矛盾:《战略指南针》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竞争对手”;,中欧贸易额在冲突期间逆势增长,对华贸易逆差扩大至4260亿欧元。
这种经济依赖与安全焦虑的撕裂,导致欧盟采取“矛盾策略”——既通过放风试探中国维和意向,缓解自身压力;又试图将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秩序框架。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指出:“欧盟想借中国平衡俄罗斯,却不愿分享话语权。”
在乌克兰重建问题上,中国主张由联合国危机管理小组统筹协调,与欧盟试图通过“志愿者联盟”掌控主导权的计划形成对冲。目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启动乌克兰重建评估,中国承诺提供500万美元专项基金,用于排雷和基建修复。
黑海粮食走廊协议的重启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中国作为主要斡旋方,正推动建立多边监督机制。这些实质性动作,比是否派遣维和部队更能体现“劝和促谈”的外交智慧。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模拟推演显示,若中国接受欧盟提议,将导致三重风险:中俄战略互信受损、陷入“选边站”困局、削弱联合国权威。正因如此,中国选择坚守多边主义——既拒绝被拖入地缘博弈,又通过联合国平台积极作为。
这场维和博弈的本质,是国际秩序主导权的较量。当欧盟仍在旧有霸权思维中挣扎时,中国正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和平缔造者,从不需要靠军事存在刷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