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小金台,清代文坛的巨匠蒋士铨出生地,这里的故事你知道吗?

征途所见所感 2022-02-14 16:43:18

南昌老城区的小金台路,是东湖区一条比较古老的小巷。据《南昌地名志》记载,这条小巷长348米、宽10米,南起后墙路、北至建德观。相传早年有富豪用黄金制作小神台供奉于家中,小巷因此得名。

小金台路,这是个连当今老南昌人都不太清楚的小巷。但这里曾经诞生过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蒋士铨。在清代的江西文人中,蒋士铨是最具全国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又是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史料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二十七日(12月1日)雨夜,蒋士铨出生于“南昌垣东街小金台旧宅”,即今“小金台路”。

蒋士铨(1725年12月1日—1785年4月3日),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出生于南昌。老家江西铅(yán)山,祖籍浙江长兴。蒋士铨出生的时候,恰好天上传来一阵洪亮的雷声,因此家人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雷鸣”。蒋士铨自幼家境贫寒,父亲长年游幕在外,蒋士铨的成长,全靠母亲的艰辛拉扯。蒋士铨四岁时,他的母亲便断竹篾为点画,教其识字。他稍长大后,母亲教他背唐诗、读《四书》《礼记》《周易》和《诗经》,使他能够背诵。母亲教子得法,且课督甚严,当然是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有学问、有作为的人。

蒋士铨10岁的时候,其父亲便将他缚于马背游历中原,登太行、渡黄河、过淮洲、游赤壁,齐鲁燕赵之地,尽皆走遍,这让他的视野得到大大的开拓。后来,他住在父亲朋友王允升的家中,读尽王家的数万卷藏书,不知不觉中,学问大进。“诗文操笔立就,洋洋洒洒,涛涌云驱”,一时被人称为奇才。

20岁时,他随父回南昌老家居住。两年后应铅山县童子试,考取第一,江西督学金德瑛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称他是“孤凤凰”,并说,“见此孤凤凰,将来未可量”。

23岁时,这只“凤凰”参加江西乡试,考中举人。此时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高扬,他豪情万丈地表示:“丈夫志四海,家室安足恋”,“一飞仪虞廷,再飞鸣岐阳”,决心在科举仕进之路上大展宏图,那股踌躇满志的姿态,溢于言表。

于是在他23岁之后,开始北上求仕,却非一帆风顺。他先后三次进京赴考,都事与愿违。之所以没有考取,据知:一次是因为主考官说江西的名额已经取满,不再看卷子了。还有一次是因为他的文章太长,他请求加纸,主考官不允许。蒋士铨的这些经历,真成了中国科举制度上的一个奇闻轶事。

十年科场困顿的蒋士铨,当然也不肯闲着。期间,他广交名士。26岁时,曾被南昌知县聘作《南昌县志》总纂,他公开征求各家上代事迹和著述,一些有钱人家拿着银子找上门来,想以行贿方式让自己的祖宗在县志上露个脸,蒋士铨却绷着个脸把人家给拒绝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33岁的蒋士铨第四次赴京会试,才终于考上进士,朝考列第一。殿试名列第十三名。这时,他激昂的情绪又上来了,又赋诗一首:“天街一骑滚香尘,蕊榜朝开姓字新。报说和凝衣钵好,舍人名列十三人”。他的才华名震京师,名公卿大夫都争相以结识他为快。

蒋士铨为人刚正凛然,不阿权贵,不通权变,经常当面指斥别人的恶劣行为,因此不被上司喜欢。在京城混了几年,终于以养母为由,辞官而去,但他没有返回江西老家,而是选择了虎踞龙蟠的金陵(今南京)。在此,蒋士铨做了教书先生。从42岁起,他先后主讲浙江绍兴蕺山书院、杭州崇文书院、江苏扬州安定书院,用现在的话来讲,吃了近十年的“粉笔灰”。母亲去世后,他服丧在家近三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这位喜欢到江南游山玩水的皇帝又一次下江南,不知怎么忽然想到他,随口提了一句,他的同乡、时任内阁学士的彭元瑞抓住这个机会多次催请,才把蒋士铨又“请”到京城。此时,蒋士铨已年过半百,他的豪情已经不再,心中既喜还悲,不由吟诗感叹:“自古遭逢不易酬,身微敢乞主恩优。当官担子如山重,未上肩时已白头。”

蒋士铨早获才名,古文诗词皆负海内盛名,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朝三大诗人。但他更是一位大戏曲家,作为明清传奇的最后一位大家,他的戏曲创作引人注目。他有剧作16种,《藏园九种曲》是其中的精华,包括:《一片石》《空谷香》《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第二碑》《冬青树》。

蒋士铨是个尊崇理学的文人,反映在戏曲创作上,就是“遇忠孝节烈事辄长歌纪之”。如《桂林霜》传奇,写的是广西巡抚马雄镇拒绝跟从吴三桂叛变,全家系狱四年,后与家眷二十余人一同遇难。《临川梦》一剧,再现的是汤显祖“不迩权贵”、坚贞大节的高尚品格。《冬青树》传奇,演叙的是文天祥、谢枋得等人的殉难故事,表彰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这些剧无不写得凄丽悲愤,慷慨激昂,感人至深。

忠孝节义、凛凛志气等精神操守,一直是他理想中最耀人眼目的价值准衡,他想通过创作告诉人们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展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经邦济世的才干。他的剧作所构筑的形象世界里,主角多为英杰义士、民族精英、忠贞烈女,而这些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心的魅力,就在于他们所拥有的正统道德操守和品性。所以,他的作品以激扬“忠义”而著称于世。所谓“忠义”,代表了中国文人的历史性格,而这来源于他们所承继的文化传统。

他的朋友李调元称赞他的戏曲为“近时第一”。杨恩寿称赞他的剧作“无语不炼,无意不新,无调不谐,无韵不响”(《词馀丛话》),堪称“盛唐之诗”。吉唐道人则这样评价:“蒋苕生太史扫除一切,独标新颖。九种曲出,高树词坛一帜。”历来推崇之高可见一斑。

据说,蒋士铨的创作很艰难,因右手患病,经常不能握笔,许多剧作均以左手握笔写成。他才华横溢,艺术品味高雅。他的才情思致追步汤显祖,颇得“临川精髓”,但又有自己的独创。

蒋士铨曾得到一张明代将领史可法的画像和家书手迹,因敬仰这位名将的忠肝义胆,冒着极大风险托人呈给乾隆,后乾隆下旨在江苏扬州建造史可法祠。他就这么长身玉立、眉目朗然地站立在清代的文坛,让人看到了一个文人的风骨。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二十四日(4月3日),蒋士铨病逝于南昌藏园(今南昌福州路的豫章景园),终年60岁,后归葬于江西上饶市铅山县永平镇文家桥。(文中图片均由笔者2022年2月14日拍摄)

0 阅读:61
征途所见所感

征途所见所感

爱好旅游,摄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