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8月30日,明英宗和太监王振率领20余万明军在遭遇瓦剌军追袭后,狼狈逃到土木堡。次日,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将土木堡团团围住,由此掀开了土木堡之变的序幕。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建立以来,中央军队对外战争的第一次惨败,从很多方面来看,土木堡之变都可视为明朝历史一个由盛转衰的拐点。
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首先,瓦剌人贪得无厌,主动挑起事端。明朝与瓦剌之间存在朝贡关系,每年瓦剌都会派使者来明朝进贡。说是进贡,实际上就是来捞好处的。因为每次瓦剌人来朝贡,明朝不仅要管吃管住,使者走的时候,还要进行赏赐,而赏赐的礼品价值,也远比瓦剌人带来的那点土特产高出百倍。
时间长了,明朝就规定使者人数不能超过50人。瓦剌部落的首领叫也先,他在朝贡中尝到了甜头,便不在乎脸面,不光朝贡次数增加,人数也越来越多,有一年竟然达到了2000多人。于是,王振命令礼部,一分也不多给,还把这次瓦剌带来的贡马削价五分之四。结果也先很生气,同年便兵分四路进攻明朝,并亲率大军进犯大同。
面对也先的进犯,明朝迅速出兵。并不是明朝的军事实力强,完全是王振一人的主意,当时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都极力反对,可明英宗只听王振的。结果20万大军仓促出兵,就连部队的武器装备都是临时配的,而且后勤补给也根本没做合理的安排,仅供全军使用两三日。
所以明军走到一半的时候军心就开始涣散了,到了大同粮草又开始短缺,最后只能撤退。王振这个人对打仗一窍不通,他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只是出于私心。他以为只要皇帝一去,军队就有了士气,敌人就可以被轻易击退。结果也先避过明军锋芒,故意后撤。待明军北进后,开始反击,先头部队被也先连连击溃。
这时王振开始害怕了,命令大军撤退。本来按照出征路线原路返回,从大同回宣府再入居庸关就安全了。可是王振不想白来一趟,他想带着几十万大军和皇上绕道他的老家山西蔚州显摆显摆,于是取道大同西南蔚州方向。没想到走到一半,王振又担心这几十万大军会践踏家乡的庄稼,于是又重新改道宣府。就这么绕来绕去,也先的骑兵就算是蜗牛的速度也追上了,最终明军被也先伏击。
最后驻扎土木堡,被也先断了水源。明军在宣府被也先伏击后,明军的3万骑兵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了大部队南撤。此时兵部尚书邝埜就主张一鼓作气撤入居庸关。但王振就是不同意,选择在土木堡驻扎。土木堡这个地方,地势高,唯一的水源是向南15里的一条河。也先把土木堡团团围住后,先占据了这条河,之后围而不打。
土木堡上的明军,挖井两丈而不见水,又没有粮食,在饥渴交迫下,很多明军纷纷私自逃往东南京师方向。最后当王振下令部队向水源转移时,大军一哄而散。这时瓦剌军冲了出来,明军顿时被打得四散而逃,全军覆没,最后连明英宗也被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俘虏了。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师后,顿时朝野震动。由此开始便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先是拥立朱祁钰登基,虽为大明朝续了命,但也为于谦日后的悲剧种下了种子。而后是被也先放回来的明英宗发动了一场夺门之变,又夺回了皇位,导致皇室政权发生了转移和内部官僚集团的动荡。最致命的结果是,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在之后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几乎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再也没有能力去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用户18xxx85
于谦搞事情百姓地方守备顶雷他于谦被吹成民族英雄。
shiki 回复 09-08 21:39
哗众取宠
籽飞 回复 09-06 11:56
于谦一群人劝朱祁镇不要御驾亲征,并且在他被俘虏了之后统筹守住了北京城,给明朝续命了几百年,民族英雄岂是你这种宵小能污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