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的一条老街上,有一家羊汤店,每天清晨六点,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轻的白领。
不远处,一个年轻人边聊着微信边问大妈:“这家店的羊汤真的有这么好吗?
”大妈笑了笑道:“我喝了三十多年,这味道啊,从没变过!
在河南,羊汤自古以来就是餐桌上的常客。
春夏秋冬,无论什么季节,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都会让人倍感舒坦。
而在郑州,说到羊汤馆,没人不知道“刘源记”。
1988年,一个不起眼的早晨,刘源记在郑州开了第一家店。
当时的刘源记只是一个小小的街边铁皮房,员工忙得脚不沾地。
谁能想到,这样一家小店,历经35年风雨,现在已经发展成拥有30余家门店、24小时营业的现代化餐饮品牌。
刘源记的羊肉鲜汤有多好喝呢?
羊肉片鲜嫩、羊汤乳白,每一碗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许多郑州本地人常戏说,不喝刘源记的羊汤,生活少了点滋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品牌老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守护传统固然重要,但如何保持吸引力,成为了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
市场现状:羊肉汤馆的激烈竞争郑州的羊肉汤馆数量惊人,市场竞争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2395家羊肉汤馆。
但品类的门槛较低,导致产品、价格、空间等各方面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刘源记如何维持自己的竞争力呢?
刘源记始终坚守“诚信为本,食材为先”的宗旨。
羊汤的熬制全程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每一滴汤都经过6小时的细火慢炖。
刘源记与多家优质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确保食材新鲜直供。
为了更好地保障品质,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牧场,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管理。
光有这些还不够,面对年轻消费群体,刘源记需要做出更多改变。
品牌年轻化、品牌焕新成为了一条必经之路。
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播路径、传播模式和文化语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品牌年轻化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刘源记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这次焕新,刘源记没有选择一味追求潮流,而是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加入了年轻化的元素。
他们尝试从品牌文化入手,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
刘源记的设计团队与文化学者合作,挖掘并重现了河洛文化印记。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河南便以“河洛文化”著称。
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引入,刘源记不仅保留了品牌原有的调性,也使得年轻消费者对品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
在宣传上,刘源记也做了调整。
品牌的slogan从“水好肉好汤才好”升级为“好羊汤,一碗鲜”,更加简洁易记,便于传播。
此外,他们还在门店设计上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店铺以清新简约的风格呈现,与传统韵味相得益彰。
门店设计: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走进焕新的刘源记门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副超大订制的品牌灯箱,简洁的手写书法体LOGO让人瞬间记住了这个熟悉的名字。
店内统一品牌绿色的烤漆柜体,配以白色石材台面,看起来干净整洁。
右侧设有开放性明档及产品展示,左侧是品牌故事的文化展示墙,讲述了刘源记的品牌历程。
为了打破传统羊汤店的刻板印象,设计师在店内融入了电镀钛金不锈钢层架造型,结合卡布灯箱增添了几分现代感。
整体环境在烟火气息中透着一丝优雅,让人感受到这家三十多年老店的新风貌。
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餐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更是一种享受。
顾客们可以一边品尝美味的羊汤,一边感受每一个细节中传递出的用心和匠心,从而对品牌产生更深的认同和热爱。
文化挖掘:让消费者感受背后的故事刘源记的品牌改造不仅仅局限于外在形象的改变,更在于对内涵的深度挖掘。
品牌通过追溯河洛文化,将“核心区域”和“根文化”的概念融入到品牌的宣传中。
洛阳出现的“河出图,洛出书”的故事以及太极和八卦的渊源,给品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富有历史感的元素,不仅增强了品牌的文化认同感,也让消费者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有了更多的文化体验。
刘源记还用河洛饮食文化中的嗜羊习俗,重现了河洛名汤的独特魅力。
魏晋时期,草原民族将羊肉饮食习惯带入河洛地区,逐渐形成了羊肉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结合“齐民要术”和“食疗本草”,刘源记通过传承古法熬汤技艺,确保每一碗羊汤的品质和味道,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品味到地道的河洛风味。
小结:焕新后的刘源记如何继续前行品牌年轻化、品牌焕新是时代的需求,但传统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
刘源记通过坚持传统工艺,创新品牌形象,并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品牌的成功焕新。
未来,刘源记需要在这条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让消费者在每一碗羊汤中感受到品牌的用心和诚意。
一碗羊汤,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享受,更是传递着老字号品牌的匠心精神和文化底蕴。
就如同那位每天清晨排队的大妈所说,三十多年的味道从未变过,而今天的刘源记,也在不断改变中带给我们不变的美味和感动。
未来,刘源记将继续坚持传统,以更多元、更创新的方式,将这碗鲜美的羊汤传递给更多的消费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美食的温暖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