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张学良时,评价似乎总是两极分化的。
人们夸他在西安事变中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恨其不抵抗将东北三省拱手做让的懦弱。
1931年,对东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日子,当初若少帅与日本人拼死一战的话,历史又会有所不同吗?
一、嚣张东北王要客观的评价张学良,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东北军的前世今生。
1919年,张作霖自称“东北王”,奉系军阀至此彻底成型。
从一介草莽混到了这个位置,张作霖的手腕和能力无疑是极为强大的,只是在他的成名路上少不了一个国家的帮助——日本。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奉系军阀的背后靠山,正是后来对我国伸出獠牙的日本帝国。
当然,那时候的他们还并不准备侵略我国,至少没做好准备。
自从掌握了东北这个地盘后,张作霖就花大价钱从日本购买种种先进武器装备,批量采购最新的军工制造设备等等,将东北打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基地。
所以,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东北军的实力绝对算国内数一数二的。
光说奉天兵工厂,在张作霖的安排下,有着足足一万名工人,每年能生产步枪6万支、火炮100门……
相较当时的西方列强也不遑多让。
强大的实力带来了绝对的自信。
1922年,在关东军的帮助下,张作霖正式宣布东三省独立,随后立刻南下,一路过关斩将,最夸张的时候,他直接打到了上海!
然而,张作霖的辉煌到此止步了,第三次直奉战争失败,直接打碎了东北军吞并中原地区的野望,他被迫退守东三省。
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
张作霖一露出颓势,各地的军阀就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般蜂拥而来,甚至就连他自己手底下的人都不安分起来。
1925年,大将郭松龄宣布反奉,为此杀死了另一名将领姜登选,到了这里,张作霖手底下的“五虎上将”已去其二。
1926年,北伐开始了,2年时间打光了东北军的大部分家底,到了28年的时候更是四派联合,蒋、冯、阎、桂一同出兵,誓要张作霖的项上人头。
所以,等到1928年张学良接手的时候,东北军早就不是过去的那个东北军了,如此来看“不抵抗”的行为,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一世骂名1928年的东北军究竟是什么情况?
重要土地尽失,高级将领死的死,叛的叛,张作霖死亡,群龙无首,不远处更有北伐军虎视眈眈。
为了自保,张学良只得“东北易帜”,接受南京政府的统治,也就是接受蒋介石的统治。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的东北易帜与爱国无关,不可否认的是,张学良的轻易放弃减少了很多无谓的伤亡,为中国保存了有生力量。
但说实在的,他不进行“东北易帜”,只怕过几个月后也不得不“易帜”了,按照当时北伐军的实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彻底攻下东北。
易帜了,张学良就得到了蒋介石的庇佑,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放心了。
毕竟,东北王是张作霖,可不是什么张学良,虽然是首领的儿子,但资历尚浅的他又怎能镇服手底下的一群人呢?
在历史上,1928年至1930年期间里,东北军内部有着十分严重的分裂倾向。
若非张学良下手“快准狠”,在极短的时间里击毙了内乱的主要分子,东北军怕是早就要分裂成一团散沙了。
所以,为何张学良选择不反抗?
表面上一个原因似乎就出来了——有心而无力,重点就在这个“无力”上,大战不断,东北军早就不在鼎盛时期,真打起来,对上早有预谋的日本人,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第二个原因,则在于蒋介石身上。
大家别忘了,张学良能坐稳自己东北首领的位置,背后是少不了蒋的出力的,而对蒋介石而言,他的基本盘可不在东北,沦陷了,反而更有利于他做生意。
于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连续、多次、十万火急”地向张学良发出了多份电报,严令他不许抵抗!
在蒋介石的威逼下,张学良只好“作罢”,而那一封封电报则是被他藏了起来,试图在未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只是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仅仅四个月时间,东北沦陷,无数军工基地落于日本人之手,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张学良的不抵抗,又是否真的做对了?
三、胆怯九一八当晚,八千王牌军,配有捷克轻机枪、哈奇开斯机枪等当时的高端武器,甚至还有十二辆法制雷诺坦克,如此精兵,却被700名日本人“逼退”。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张学良一纸令下,命令士兵放弃抵抗,而除去这最直接的交锋外,我们再看一看当时东北军与日军的实力对比。
虽说有着上述的种种原因,但当时张学良手底下仍然有着19万左右的兵力留在东北,至于日本的关东军,则仅仅1.5万余人,10倍之多的差距!
我们不提张学良能否控制住手下这么多人,但作为明面上的统领,他总不至于连几万人都调动不了。
所以,当时的张学良是完全有能力与日本军作战的,再不济,也能拖延日军进攻的步伐。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无疑会对抗日形成巨大的助力,只要能拖住日军的步伐,不求功,不冒进,坚守上一段时间,那抗日的过程或许会大有不同。
所以,哪怕蒋介石的电报再怎么用语苛刻,战或不战,这个选择终究是握在张学良的手里的,即使事后会遭到清算,但只要东北军不灭,蒋介石难不成真敢动他不成?
最简单的例子就在于后续的西安事变上,张学良都胆大包天地将蒋介石给绑了!
事后蒋介石也不敢杀他,只能软禁起来,长年带在身边。
要知道,和他一同发动事变的杨虎城,可是事变一结束就被蒋介石残忍杀害了,连带着妻子儿女都被挫骨扬灰,这一点,张学良的心中不可能不懂。
所以,哪有那么多的原因,不管是东北军的虚弱,还是听命蒋介石的迫不得已,说到底,只不过张学良在当时怯了而已。
谁也不知道打了会如何,但不打,他能保证自己仍然是蒋介石的座上宾。
当然,人都是复杂的,在后续,张学良也渐渐醒悟到了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
在1933年的时候正式站了出来,带领部下发动了长城抗战,与日本人浴血奋战。
1935年的时候,更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进了统一战线的成立。
从这两点上看,张学良的一生,大抵是功大于过的,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应该是永远也无法洗刷了。
参考资料:
1.张学良唯一授权口述史:9.18不抵抗,我为什么不辩解?——2014-09-15 20:23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1]张志建.张学良如何能顺利接班东北军:张作霖起了怎样的作用?[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9,(1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