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长律湖战役”,志愿军以轻武器装备在恶劣的环境中围困、并击溃重装的二战雄师、美国精锐“陆战一师”,写下了中共战史中光辉的一页。
时任联合国军总可令的美国麦克阿瑟五星上将
战后,中、美两军均对“长津湖战役”进行检讨,美军参谋部认为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略上出现问题,但精锐的陆战一师依靠优势火力及合理的战术挽回了局面,避免了被围歼的噩运,具体两点:
第一: 志愿军的攻击方向是陆战一师最强的两个团,即第五团和第七团。而不是陆战一师防守最薄弱的指挥部,这使得志愿军和美军最强的部分对耗,而不是打美军的“七寸”薄弱地带。
美军精锐已经被打击得眼神迷茫
第二: 志愿军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兵力优势将美军强硬生吃掉。由于志愿军武器上的差异,中国志愿军必须集中三倍甚至更多的兵力,才可以保证围歼美军。此战两军作战力量比例为1.5:1,这使得志愿军失去了兵力的绝对优势,并且志愿军低估了陆战一师的火力与战术实力,以及美国联合作战能力,尤其是空中强大的支援能力,抢修水门桥更彰显了美军联合作战能力。
看看中央军委及志愿军总部的战后分析:
首先,战略上正确认识对手实力。毛主席在1950年11月12日明确在电报中告诉前线的宋时轮:“美军陆战一师实力是最强的,我军以4个师围歼其两个团,兵力似乎还是不够,还要留出1-2个师当预备队,宋时轮的九兵团26军应该靠近前线,战役必须充分指挥,战前准备必须充分。”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在毛主席发电报之前,虽然志愿军和美军仅仅在云山战斗和清川江桥头堡战斗中交手,根据战报显示,美军的强悍确实给志愿军一个下马威,远在千里之外的毛主席得到了汇报,立马决定告诉各路志愿军,提高参战的兵力对比,靠着人数上的优势消灭美军。
而前线的志愿军参战部队达到8万人以上,美军是两万多人,基本达到了3倍水平,但志愿军在攻击敌人第五团和第七团的时候,只有一个师多一点,大概1万多人,而敌人有8000人。显然,前线的指挥者并没有真正领会毛主席的意见并落实执行。
第二点,前线指挥员对美军不熟悉、尤其是美军的机械化能力、空中打击、支援能力估计不足。那时候志愿军初入朝鲜,步兵机动性也不如美军,两条腿也跑不过美军的汽车轮子。前线指挥员虽然看到了战机,但也没有办法把预备部队迅速集中,直捣陆战一师的指挥部。
抗美援朝时的宋时轮
另外,宋时轮入朝第一战,谨慎为上。进攻的时候注意侧翼,派了两个师守住左右两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兵行险招,如辽沈战场置沈阳之敌不顾全力攻占锦州,陆战一师恐怕插翅难逃。
中、美两军战后复盘,毛主席的战略构想是令人叹服的,虽然远在北京,能看到前方志愿军和美军的优劣势,提出的意见也十分具有价值。如果彻底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构想,即战略上优势兵力围歼、战术上敢于奇兵突袭,或许美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长津湖战役将是更大的一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