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后,留下几十万人的东北军,后来结局如何?

漫步史书 2024-09-10 09:41:27

1937年11月5日,淞沪会战激战至最后关头,日军新组建的第十军忽然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使得原本还算稳固的淞沪防线登时露出了一个缺口。

国民党当局显然也没想到,日军会从他们侧后登陆,一下子有些慌了神,蒋介石得知消息后,立即命令时任淞沪前线指挥官的陈诚,命他赶紧调兵增援,当时陈诚手中也几乎没有可用的兵力,思来想去,只好紧急抽调右翼军的67军吴克仁部紧急增援。

应该指出的是,吴克仁所部67军是一支东北军。

就是这么一支孤军,在防守松江过程中,打出了中国人的士气,在苦战三昼夜的情况下,不敌日军,松江失守,67军基本全军覆没。

11月9日,军长吴克仁在指挥残部后撤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更让人诧异的是,吴克仁在牺牲以后,并没有获得他应有的名誉。

当时有人造谣称吴克仁率部投敌,蒋介石不仅不澄清,还拒绝抚恤67军牺牲的将士。

一直到1987年,民政部才正式追认吴克仁为革命烈士,并为其家属颁发烈士证书。

吴克仁以及67军的遭遇,可以看做是东北军在西安事变以后所经历遭遇的一个缩影。

东北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可以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奉系历史上也历经两代“掌门人”,分别是张作霖、张学良。

张作霖奠定了东北军壮大的基础,但是也埋下了派系争斗的恶果,以至于张学良上台后,都不得不采取各方平衡的态度来掌控东北军。

当然,几乎同时的,张学良也提拔了不少亲信担任要职,后来形成了东北军中以张学良为中心的少壮派派系。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为了能掌控东北军,张学良做了很多手准备,比如取消了过去东北军中方面军、军团、军、师编制,将部队非战时最大编制改为一个较大的旅,并将炮兵等特种兵从各部队抽出,炮兵以团为单位(后又组成旅),工兵、辎重兵以营为单位。

这么一来,即便是有小部分人想作乱,但因为部队被抽出炮兵、辎重兵、工程兵等建制,这些军队单独很难大规模作战。

对于一些老资格的东北军将领(比如和张作霖属于同辈儿的老人),张学良给予优厚的待遇,请其退役或用闲职养活起来,实在不愿意退的,或是令其身居高位却不掌兵,因为下面部队最大也是旅级,总不能让这些老资格的人下去当个小旅长,空缺出来的职务,张学良则提拔新的将领掌握。

1928年年底,东北军全军整编为27个国防旅(三团制)、3个省防旅又若干个团;骑兵编为6个国防旅(二至三团)、一个省防旅和若干骑兵团;炮兵整编为十个团,分属于三个炮兵旅;工兵整编为八营。

从资料也不难看出,这些旅的旅长基本上都为张学良新近提拔。

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张学良调了十个旅挥师入关支持蒋介石,后来又抽调了六个旅入关,占了当时东北军总数的一半还多。

张学良加盟蒋介石,可以说使得这场大战毫无悬念,张学良甚至在战后还收编了部分西北军、以及阎锡山的晋绥军。

不过,很不幸的是,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使得东北军实力大大削弱。

不谈丢家之后造成的损失,东北军当时留在东北的主力部队,只有第7旅(看家部队,驻守沈阳)、第12旅、第19旅、第20旅、骑兵第3旅以及炮兵第八旅撤到关内,留守黑龙江和吉林的只有少部分没有投降。

更麻烦的是,张学良也丧失了对关内收编的西北军、晋绥军的控制。

整个东北军的兵力暴跌了差不多20多万,成了一支流亡关内的军队。

当然,即便如此,东北军总兵力仍然有十七万之多。

1932年10月,尚在关内的东北军接受国民政府统一改编,即改旅为师,总计有为17个师、3个骑兵师、3个炮兵旅和1个工兵团。不久,又以各师、旅编组为6个军,即第51、第53、第55、第57、第63、第67军,总兵力在26万。

以上六个军中,最先没有的是55军。

1933年热河抗战,军长汤玉麟不占后撤,导致热河失守,55军当时就崩盘了,余部被在北平的宋哲元的29军收编了一部分,被41军孙殿英拿走一部分,55军的番号就被取消了。

1934年2月,张学良回国后,就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开始奉蒋介石命令“剿共”,并新建了骑兵军。

与红军作战,东北军尽管胜仗不少,但是败仗其实更多。

失去了东北的东北军犹如无根之萍,打了败仗不仅没有补充,还要为战事失利承担责任。

徐海东当年率领红25军就在鄂豫皖同张学良交过手,几次大败张学良,给张学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红军长征到了陕北,张学良就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劳山、榆林桥两战被徐海东揍的丢盔卸甲。

这两战后来也成为直罗镇战役的前站,是徐海东送给即将长征到陕北的中央红军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在直罗镇战役后也意识到,长期与红军作战,损耗的只是东北军的力量,东北军打光了,蒋介石不光不补充,还要撤销番号(后来给八路军三个师的番号就是原来东北军的),况且当时东三省沦陷,张学良满怀着国仇家恨,决心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不过很遗憾的是,张学良后来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扣押,他的离开直接使得强大的东北军分崩离析。

张学良还在的时候,蒋介石就通过出钱收买、撤编的方式逐步分化东北军,事实上在西安事变中,东北军53军军长万福麟就已经反水,拒绝执行张学良切断陇海铁路的指示,驻防洛阳的炮六旅旅长黄永安更是直接泄密,放中央军从洛阳直入潼关。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本来实力就不及东北军,况且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冯钦哉、孙蔚如更是直接倒向蒋介石。

后来张、杨之所以选择和平解决事态,一方面他们本身是为了逼蒋抗日,另外一方面,也和自身处境有关系,毕竟西安已经被中央军三面围上来,他们没有与蒋介石叫板的力量了(除了手上这个人质还管点用)。

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大概率上也有消弭事端的想法。

可张学良一走,东北军就直接分崩离析了。

张学良在离开西安时曾安排杨虎城、于学忠掌握东北军,但杨虎城只是一个外人,他对东北军的影响基本可以用零形容,光凭于学忠、王以哲根本就压制不住东北军。

首先是东北军中的少壮派,吵着闹着要救回张学良,后来直接酿成了“二二事变”,导致67军军长、著名爱国将领王以哲被害。

“二二”事变发生以后,我党在西北苦心经营的“三位一体”(即杨虎城、张学良以及红军合作)的计划宣告破裂。

东北军本来还牢牢掌握着形势,但“二二”事变后,东北军回撤平叛,等于说把一线拱手让给了中央军,至此,不仅仅是东北军丧失了谈判的主动权,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也迫于无奈接受蒋介石的安排。

被软禁在奉化的张学良听闻这一消息也悲痛莫名,在失去了东北军这一臂助后,他重返抗日前线的愿望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根据蒋介石安排,东北军后来被整编为六个军。他并不打算把东北军整体使用,而是拆分开来,逐步分化。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东北军各自都有不同的命运。

49军:军长刘多荃

1937年2月,以105师为基干在河南安阳成立49军,刘多荃晋升中将军长,并划拨109师。

从抗战全面爆发后,刘多荃的49军便转战南北,先后在河北、山东,并于1937年10月调淞沪战场,几次作战中,49军损失惨重。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时任53军新编691团团长的吕正操在冀中地区率部脱离东北军,这部分部队后来成为八路军的一部分。

1939年2月,49军参加南昌战役,在修水作战中失利,可军长刘多荃却晋升上将军衔,可当时蒋介石大概已经想好了,怎么剥夺刘多荃的军权。

1941年,刘多荃晋升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彻底离开了49军,在多次转隶以后,49军逐渐被嫡系化。

解放战争时期,49军改编为整编49师,因作战不利,师长王铁汉卸任后,由嫡系出身的郑庭笈(1948年2月)任中将师长(不久后恢复49军),当时这支部队大概率和原来的东北军就没什么关系了,之后辽沈战役中全军覆没,郑庭笈被俘。

51军:军长于学忠

51军军长于学忠是张学良最信任的将领,在张学良不在时,曾几次全权负责东北军。

1937年4月,51军调驻江苏淮阴,所部被整编为两个师,于学忠任江苏淮阴绥靖公署主任。抗战全面爆发后,于学忠率51军开赴山东,担负海防。

不过,因为51军并非是嫡系,后来参与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期间,51军战损后得不到补充,实力逐渐被削弱。

1939年,于学忠就任鲁苏战区总司令时,51军奉命由安徽省立煌县开赴鲁南打游击。

抗战胜利后,51军改编为整编51师,至1947年1月,该部大部分已经被我军歼灭,值得一提的是,该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第一支全歼的东北军,陈老总还在鲁南接见了被俘的五名东北军高级将领。其中还包括该师中将师长周毓英。

后来国民党当局重建了51军,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东北军。

57军:军长缪澄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以后,57军调河南周口镇,下辖两个师,后来移驻江苏南通,1939年以后,调归于学忠的鲁苏战区。

本来缪澄流当年也很受张学良格外赏识,奈何此人操守格外一般。

图|万毅

调驻鲁苏战区以后,缪徵流便积极奉行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命令,不仅不听于学忠指挥,还私底下与日媾和,引起下辖111师师长常恩多不满。

在常恩多、万毅等一大批爱国将领的努力下,57军驱逐了缪澄流,这就是著名的“九·二二”锄奸救国运动,蒋介石遂取消了57军的番号,常恩多(后来病逝)、万毅后来率领57军111师起义,全师进入山东军区,后来东北军这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开赴东北,成为赫赫有名的38军的一部分。

53军:军长万福麟

万福麟在西安事变期间,就对中央军示好,但他同样被蒋当做了弃子,抗战爆发后,53军接连血战,损失惨重得不到补充,后来以残兵败走太行山区。

1939年以后,万福麟重整部队,参与对日作战,积功升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53军军长一职由周福成接替。

不过也算是幸运,53军完成了嫡系化,加入中国远征军作战,下辖的各师经过转隶,绝大多数都是嫡系部队出身,并接受了大批精良装备。

解放战争时期,53军调赴东北,辽沈战役后期再周福成率领下于沈阳宣布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

67军:军长吴克仁:

之前聊的多了,这里不在多谈,总的来看,在东北军五个军中,67军的结局是最惨淡的。

另外东北军还有一个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该军的情况与其他几个东北军情况差不多,都是在抗战初期折损严重,但在战后得不到补充,骑兵军的情况更糟糕,因为他们连足够的马匹也没有,到抗战后期以后,基本上只是空挂骑兵的名号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撤销骑兵第二军番号,下辖的骑兵第三师(原东北军老部队)裁撤,其余各师转隶。

至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北军彻底落幕。

1 阅读:52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