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赢下一场典型的不对称战争的?

长江新世纪 2024-11-28 15:16:42

摘自《脱胎换骨》徐焰

装备劣势的军队靠扬长避短仍能力挫强敌

朝鲜战争是一场典型的不对称战争,战争初期交战双方形成了“立体对平面”的态势。美国在陆、海、空三维空间对中朝军队作战,中朝方面起初只有地面部队与之对抗。当时人称中国人民志愿军要以“一军对三军”(以陆军对敌陆海空军),同时又是“三军对一军”(除正面对敌外还要在朝鲜半岛东西海岸各放重兵防敌军登陆),越向南推进在东西两翼的海岸薄弱部位就越被拉长。彭德怀在出国半年后就总结说:“只要敌一登陆,我之咽喉即被扼住。我正面即打到釜山,亦终不能不被迫撤退。”这种战场态势,决定了志愿军不能向南深远推进,只能打到三八线附近适可而止转入防御。

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等人在中国出兵初期,曾轻蔑地认为对手只有简陋的步兵武器和少量落后的轻便火炮,以空中打击和地面的机械化部队攻击就能轻易取胜,结果却遇到了一个全新的对手和全新的打法。白天,志愿军只以小部队防守前沿阵地,主力在山林中分散隐蔽,美军的狂轰滥炸大都属于无效功。天黑后中国军队往往突然出现,又不从正面进攻而从侧后穿插迂回。尤其是1950年11月末志愿军以第38军迂回到美军第9军后方,并使美国第8集团军主力陷入被包围在清川江一线的危险。志愿军第20、第27军也将冒进的美国海军陆战1师和第7步兵师包围在长津湖一带,使其在冰天雪地中处境危殆。这次令全世界为之惊讶的战果证明,一种新鲜的战术,往往比新式武器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战争虽然是作战技艺的较量,物资力量毕竟是基础。美军处境危急时,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地面机械化部队还是能挽救其部队的。东西两线的美军以大量飞机在头顶轰炸压制,以坦克集群为前导开路,还是冲破了志愿军的拦截,撤到三八线以南。此后的交战又充分显示出后勤工作是志愿军最薄弱的环节,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打后勤。1951年上半年,周恩来主持的中央军委将加强后勤工作当成抗美援朝的第一任务,提出“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全军努力打破美军严密的空中封锁,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才保障了前线部队有最低限度的供应。

通过人们形容的“拉手风琴”式的拉锯战,朝鲜战场在1951年夏季后形成僵局。中国方面有着兵力数量和陆军战斗力的优势,美军却有着绝对的海空军和地面火力的优势,双方总体上形成均势。由于交战双方都感到难以用武力把对方赶出朝鲜半岛,又不愿扩大战事,于是从1951年7月以后进行了两年的停战谈判,战场上出现了“边打边谈”的阵地战局面。

在停战谈判之初,美国自恃有技术优势,又要中朝方面退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海空优势的补偿”,遭到拒绝后又发起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此时美军向固守三八线附近的中朝军队防线发起攻击时,先以强大的空、炮火力覆盖将地面工事摧毁,再以步兵实施“逐山占领”。志愿军以白天失守、晚间反攻夺回的方式与敌争夺阵地,同时通过“挖洞子”创造了坑道战这一新战法,可躲避敌军火力压制并能适时跃出打退敌攻上来的步兵。靠着全军动手,志愿军在一年多的时间在北朝鲜挖掘出1000余公里的坑道工事,以这种近乎原始洞穴的防御工事抗御了有绝对优势火力之敌,并依托坑道作为屯兵所向敌前沿不断发起小规模的反击,使“联合国军”方面付出重大伤亡而在战线上没有进展,甚至一些前沿阵地还被志愿军挤占。1953年7月停战前夕,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阵地攻坚的金城反击战,将战线南推18公里,从而显示出已具备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火力并实施进攻战役的能力。

以交战双方在朝鲜半岛发射投掷的弹药量计算,美军为330万吨(若加“联合国军”其他部队则总计为400万吨),中国方面仅为25万吨(若再加朝鲜人民军共计30万吨)。在火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中朝方面的战斗伤亡还少于对方(志愿军伤亡49万,朝鲜人民军伤亡26万;美军伤亡14万,南朝鲜军伤亡98万),这表现出相当高的作战技巧。

火力居绝对劣势的一方在正规战特别是阵地战中能挫败对方,最终形成对峙僵持,迫使对手最后以停战结束战争,这是世界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中国方面取得这一成果的主要方法,便是发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作战原则,以战斗意志的精神优势和战术灵活弥补装备技术的劣势,以夜战、近战避开敌人长处而攻敌之短,最后形成了战场上的力量平衡。当时联合国司令官克拉克上将就声称:“我是第一个在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军司令官。”

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一扫过去在世界上总是受外人欺侮而挨打的屈辱,恢复了鸦片战争后丧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从此在国际上树立了军事强国的地位。不过由于美国在物质条件和军事技术上的优势过大,中国方面在局部战争中与敌达成势均力敌后也就适可而止,尽快实现和平以集中力量投入国家建设。

局部战争成为世界军事斗争的主要形式

朝鲜战争前,国际上两大阵营处于冷战状态,美国的军事预想仍准备打第二次世界大战那种全面战争,而且要以核武器为主要武器。当时苏联虽有核武器,数量只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且没有直接打到美境的能力,因而自己退到二线,主要以“出厂成本半价”的方式提供武器给中朝军队并让其在第一线作战。

美军遭受中国军队的打击从北朝鲜败退时,就公开扬言准备使用核武器,马上遭受西欧盟国反对(英法当时都受到苏联的核威胁),国际上也予以谴责。加上考虑到朝鲜半岛山地居多的地形,使用核武器也难以消灭坑道中的对手,美国最终只是挥舞核大棒威慑而未敢真正使用。为进行常规战争,美国重建了“二战”后裁减的很大一部分陆军,总兵力扩大了一倍多。曾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李奇微等人就提出:核武器在两大阵营都拥有时已难使用,今后的战争只能是“有限战争”,为此应主要发展常规部队。

美方所说的“有限战争”,也就是中方所说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就是这种目标有限、战场有限、手段有限、时间有限的战争,在世界上追求和平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大多数人的反对下,有经济和军力优势的美国已不能将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不过195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虽然是“二战”的陆军名将,此时却认为以后不应再打朝鲜战争这样的常规战争,应该以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威慑东方阵营,以达到“遏制”目的,为此要大幅裁减陆军,使李奇微等将领愤而辞职。几年后,美国上层便检讨认为,他们对朝鲜战争的总结及新拟定的战略是错误的。

斯大林以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等人通过总结其前任在朝鲜战争爆发时的判断错误,加上面对美国的核威胁,也将发展核力量当成建军的首要任务,为此也裁减常规部队。在对外政策上,苏联主张防止再发生局部冲突,以免升级引发为核大战,为此要求越南劳动党在1954年同法国划界停战,并且不赞成中国在东南沿海对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采取大的打击行动,从而引发了中苏之间在国际战略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当然,中国领导人也看到核武器的重要作用,在1955年以后就开始“两弹”(导弹、核弹)的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国防建设的重点。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真正迈进了现代化,并且在同世界最强对手的较量中学会了陆上和空中的现代化战争(只是海军因力量太弱而未参战)。在国力和技术条件同美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主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如主要以夜战为作战形式,地面部队交战时突出近战。为防御敌强大空中力量的打击包括可能的原子武器攻击,全军要以构筑坑道作为主要隐蔽形式。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军民为战备进行了持续广泛的“深挖洞”工程。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新中国的领导人在世界上较早地认识到局部战争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军队建设。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全军强调要实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克服过去的游击习气。在军事战略指导思想上,中国强调了积极防御,在周边力求稳定以创造和平建设的环境,因而在援助越南抗法作战和在东南沿海打击美蒋的斗争中都严格控制作战的手段和时间,取得一定成果就适可而止。过去进行革命战争的思维,就此开始被进行保卫国家利益的局部战争的要求所取代。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