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一次上岸真的很难吗?

问道老仙 2021-04-06 14:51:26

罗列一下问题:1、公务员考试一次上岸真的很难吗?2、该怎样准备?3、有报班的必要吗?4、第一次报考应该报乡镇还是往高平台报,乡镇的话,以后还能晋升吗?

依次回答这四个问题。

公务员考试一次上岸真的很难吗?

的确很难!以前和一些讨论公考和考研哪个更难,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考研题目比公考难,但考公考上的概率比较低,即考研题目难,考上概率相对大(针对整体,非具体到清北研究生,勿杠);考公题目简单,但考上概率低。考研相关数据:

2019考研录取率2019年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90万人次,录取通过的考生人数近70万,按比例来算,录取率为24.1%。

国考录取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考招录比为40:1—60:1,研究生招录比为4:1,由于国考计算的是实际参加笔试人数,排除了弃考的学生,考研数据并未排除弃考人数,实际差距应该更大。 当然考公的群体里有不少打酱油的,但即使排除掉50%的“裸考党”,竞争比仍有20:1—30:1,可见公考上岸的概率有多低。

竞争比高居不下,带来的是不确定性的增加,有可能运气好,岗位没人报,裸考考上;也有可能辛辛苦苦备考一年,遇上山东考神大佬,连面试都没考进。

其实这很像《三体》里说的“黑暗森林”法则,不知道对手到底有多强,强劲的对手一般蹲在暗处,默默观察一切。而考生就像是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

通过笔试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进入面试,公考又来到另外的战场,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一是笔试成绩计入总成绩,笔试分数超过对手10分以上的,面试就有了先手优势,而且非常大;一是笔面成绩比是1:2,面试成绩一分抵2分,部分省考笔面成绩比甚至是笔试除2,然后4:6,进一步增强了了面试成绩的重要性;三是面试竞争比是1:3或者1:5,不同于考研复试1:1.2-1:1.5。所以面试更像是第二场考试,大家从零开始,奋力搏杀。

所以你想想一次上岸有多难?

我观察下来,大部分考生是参加数次考试,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爬上岸。例如第一次没进面试,第二次进面但被刷,第三次进面通过上岸,如果应届生那年,参加国考能够进面获得面试经验,再参加省考上岸已经是非常顺利了。

该怎样准备?

一、公务员考试分国考和省考

除了21年国考以外,应届生还可以参加省考,所以应届生至少有两次公考的机会。

有小伙伴会问,是否可以同时准备国考和省考,会不会冲突?

从考试性质上看,国考和省考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可以同时报考,相互之间不受影响。政府由中央地方构成,国考是中央政府招聘,省考是地方政府招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国考是应聘阿里巴巴集团,省考是应聘淘宝或者支付宝公司。

例如江苏的同学,既可以报考南京税务局(国考),也可以报考南京市财政局(省考),两者不冲突。全国绝大部分省考,不限制应届生户籍,你也可以做一个考霸,只要考试时间不冲突,可以到处考试。

从考试科目上看,题型基本相同。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说法,叫做国考是省考的风向标。大部分省市命题及考试大纲均采用国考的形式。题量不同略有不同,国考行测近两年都是130-135道题,答题时间为120分钟,有些省考为90分钟100题,有些省考是120分钟120道题。

想知道区别,最直接的方法是你找国考真题和你们省的真题比较一下。

行测:有些省份的确有一些差异,比如上海市市考和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但是差别不是特别大,如果考完国考,稍微注意下特色的题目即可,差别大的也可以买一套你们省的专门教材看看。

申论:申论差别比行测更小。据我所知,省考出题老师往往是国考阅卷组的老师,所以国考申论有新的趋势,省考也会跟上。

总结:只要你考地球上的公务员,公务员考试书籍都能用

二、了解报考的岗位和分数线

这点非常重要!不少理工科专业的小伙伴,闷着头学习,导致公考招录公告发布,才发现没有多少岗位可以报考,有必要提前了解报考岗位和进面分数线,找准目标。

查找国、省考报考岗位和进面分数线,主要依靠的工具是万能度娘。下文将围绕如何使用度娘展开。

查找国考进面分数线

1、百度招考公告

度娘搜索栏输入“XX年国考招考公告”

你想要哪一年就填哪一年

找到职位表,仔细阅读招考条件。

职位有专业、学历、学位等要求,结合excel搜索功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有其他不懂的问题,可以拨打表格最后一栏咨询电话,特别是专业分类的问题,一定要打电话问清楚。至于非报名时间是否可以咨询,可以试试看。曾有大三的同学尝试拨通咨询电话,也得到了答复。

2、注意职位代码

每个职位对应一个职位代码,最好复制下来,方便下一步查找进面分数线。

3、百度进面名单

度娘搜索栏输入“XX年国考进面名单”

你想要哪一年就填哪一年

打开相关网页,找到进面名单execel表格

根据职位代码就能找到该岗位进面分数线。

国考面试名单不公布每个考生笔试成绩,显示分数以最低进面分数代替。至于对手考多少分,你笔试排第几,只有用人单位知道。

查找省考进面分数线(以福建省考为例)

1、百度招考公告

度娘搜索栏输入“XX年XX省(市)考招考公告”

你想要哪一年就填哪一年

找到职位表,仔细阅读招考条件。

职位有专业、学历、学位等要求,结合excel搜索功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不同于国考,福建省职位表按市进行拆分,想考哪个地区找哪个地区。

2、注意职位代码

每个职位对应一个职位代码,最好复制下来,方便下一步查找进面分数线。

3、百度进面名单

度娘搜索栏输入“XX年XX省(市)考进面名单”

你想要哪一年就填哪一年

打开相关网页,找到进面名单execel表格

大部分省考,进面名单会公布每个考生进面笔试分数,对于职位分数和分数整体排名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三、备考时间和题量的规划

有小伙伴经常说,公考很简单,某某学姐复习一个月就上岸了,也有一些小伙伴讲,公考很难,我的朋友考了好多年都没考上。

所以备考时间和题量要从两个角度考虑:1、看个人基础;2、看报考职位;

看个人基础

每个人基础不同。多年的培训经验,我遇到过基础特别好的,比如17年问道二群有个人民大学的学生,第一次卡时间做行测就考了70+;也遇到过基础一般,做行测只考40多分。

甚至有些人学了好久,做了上万题,也只有50多分。

给各位一个标准,把17-19年国考地市级行测真题卷子模拟一下,按照110分钟做题(考场涂卡需要10分钟左右),算一下平均分。

情况一:平均分不到55分,建议你1000小时+3万真题

情况二:平均分55-70,建议700-800小时,1-2万真题

情况三:70+,大神你可以去裸考了

按照国考行测的要求,如果你想考发达地区和较好的岗位(西部偏远地区或是冷门单位自动忽略以下内容),行测要在65以上进面较稳,部分竞争激烈地区,70+是必备的。

为什么55分以下就要学这么久,乍一看50分到70好像差距并不大。

但你要注意,行测四个选项出现的概率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你全蒙一个B,也至少得25-30分左右。

换个角度,如果你只考了40多分,也就比全蒙一个多对了十几分吧……

而且行测提分符合边际成本递增的定律,50分到60较容易,再往上走,多考5分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看报考职位

需要查找近三年的国考、省考招考招考公告。打开百度,搜索,国考或专业参考目录,ctrl+F找到你的专业,看对应的是哪个专业。

具体参考:

如果是招考岗位较多的专业,再参考近三年的笔试进面分数线。

因为各省笔试难度波动较大,以国考分数为标准分类。

情况一:国考近三年,进面分数130以上,建议你1000小时+3万真题

情况二:国考近三年,进面分数120-130,建议700-800小时,1-2万真题

情况三:国考近三年,进面分数110-120,建议400-500小时,1万真题以内

情况四:专业只能报考三不限,建议你1000小时+3万真题

往年分数并不代表今年分数一定如此,报考人数多也不代表一定难考,完全取决于你报考岗位里大神数量,难易度=大神数÷岗位人数,含“大神”量系数越低越好考。

四、三轮复习法

怎么利用好3-4个月的备考时间,我推荐小伙伴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

持续1-1.5月

动手复习前,先卡时间做一套行测+申论真题,了解考试内容。

采用看教材、看视频的方式,整体过一遍所有考试科目的知识点,建议第一轮选择看视频,边看视频边做笔记,效率更高。

学完一个板块就刷一个板块的题目,每天坚持做题,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行测不做题巩固,很容易遗忘知识点和做题感觉。

第二轮复习

持续1-1.5月

通过第一轮学习,积累了不少错题和不熟练的知识点,学会整理错题。

需要以下步骤:

1、发现错题

对机构答案和解析,如果是争议题可以选择跳过不纠结,找到做错的题目

区分错误原因

错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马虎粗心导致的,公考中以资料分析居多;另一类是思路和知识点有问题;

分析错题

对于马虎做错的题目,日常多提醒和记忆,做题少跳坑。思路和知识点做错,看下图

反思改进

对薄弱知识点,要多看教材和视频,有针对性攻克遗漏或者忘记的知识点;要形成适合自己的做题思路,特别对于言语和资料,因为这两块内容方法较多,但是方法和具体题目并不是完全适配。打个比方,有同学经常会问,学了言语的方法或资料的方法,做题的时候用不出来,这个问题就是适配性的问题。

题型和方法本就是便于形成自己做题方法的“拐棍”,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填坑式做题思路。我自己言语和资料是学习了多家机构方法,不断做题摸索和改良出来的,不经过刷题的大浪淘沙,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真金白银。

对于遗忘和不熟练的知识点,既可以针对性看其他老师的授课视频,也可以多刷题总结提高。在这个阶段,建议大量刷题,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三轮复习

持续1-1.5月

经过一、二轮的学习,正确率和做题速度基本达到满意的水平,最后的阶段就要查漏补缺,多刷套题找做题的节奏和感觉。

另外对积累的错题做“歼灭战”,排除偏题、怪题,把错题错在哪里,正确思路是什么,都要统统搞清楚。

五、推荐教材和题库

某公、某图、某笔的教材都可以,实际上,市面上大机构的行测教材差别不大,而且每年内容变动很小,推荐你从大学图书馆借往年版本“白嫖”。

从性价比来看,专项推荐某图的模块宝典。

日常价格是70-80左右,但每年都有打折购买的机会,40-50包邮即可入手,19年甚至跌到20块钱五本包邮。美中不足的是,模块宝典的判断推理部分一般,可以参考其他机构教材。

某公的国考教材+真题四本包邮

某公的国考教材也不错,这套书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打折后8.8或9.9包邮,一般价格跌到19.9以下就可以入手。

某公的判断推理部分比某图好,两套教材可以配合看。

题库部分推荐某笔的5000题或者APP题库,优点是解析较好,其他题库只要是真题,都可以购买,解析直接搜某笔APP和某图在线。

申论教材目前没有推荐,推荐看各家视频做笔记,最多买申论真题即可。

有报班的必要吗?

公考笔试可以自学,报班不是必须的。如果真的要报班,建议报一个便宜好用的线上班就行了,没必要报几万块的线下培训班。

很多人都会问我公务员考试到底要不要报线下的笔试班。

我是这样想的,不管是线上班还是线下班,其实没有绝对意义上哪个比哪个更好。报培训班一定要适合自己,报之前先问问自己,报班的一个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报线下班的目的是为了找老师来监督你去学习,找学习氛围。我觉得你报线下班可能达不到你的这个目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成年以后的这些学习班,主要靠自觉。并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管你管的那么严,强迫你学习。即使报了线下班,最主要还是要自觉。

所以我强调你报班前,先要解决学习的内生动力问题,而不是期待有一个外在的因素监督你去学习,强迫你去学习。

我觉得线下班不一定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如果你想解决缺乏自制能力,有很多不花钱的途径。比如你想找学习的氛围,家附近的大学的自修室,或者去市图书馆的自习室,这都是好去处。那里都有一些热爱学习的人在努力学习,或者你跟一些考研的同学一起组队学习,这都不需要你花钱。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你还可以花钱请人跟你一起学,比如花钱请高中学生、考研和你一起学习,你出钱租一个教室,这些都比报线下班便宜。

如果你需要有人监督你去每天刷够一定量的题目,你可以下载自律性APP和打卡频道里,找队友去打卡学习。最根本的你要解决你自己的内生动力,你要发自内心的想自己去学。有了这个,怎么去解决这个学习环境的问题,怎么去解决找队友一起学习的问题,这些都会迎刃而解。而不是想通过花钱把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学习是没办法通过花钱解决一切问题的。

第一次报考应该报乡镇还是往高平台报,乡镇的话,以后还能晋升吗?

如果想做处级以上领导,不建议你报考乡镇岗位,因为晋升空间有限。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调动概率低

我国行政区域是按照“中央—省(市)——乡镇”划分。每一级行政系统就好像独立的鱼塘,自成生态体系。从一个鱼塘跳入另一个鱼塘,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报考乡镇公务员,能够通过工作表现得到赏识,调入县区或者市直已经非常不易;想更上一层楼,调入省直机关到省会谋发展,概率就更小。所以跨越行政区域向上走,用古代说法“跃龙门”并不夸张。

二、提拔范围受局限

有些同学希望“想考个人少的职位进去,然后通过努力调动、晋升”。

大概这位同学想走一个捷径,报偏僻地区、艰苦的基层岗位(分数低好考啊),然后在工作岗位努力拼搏,最终通过奋斗在发达地区、好岗位做领导。

回想一下本文开头举出的例子,在“乡镇-市直”鱼塘里“打怪升级”的小鱼们,也仅局限于本级行政系统,“省直”鱼塘提拔干部,是不太会考虑其他鱼塘里的小鱼。

该单位和系统提拔科级领导,会首先考虑本系统内后备干部,从后备干部中挑选。

比如地市级卫计委(处级)提拔正科级领导,一般是从地市级卫计委的副科级后备干部选择,很少从县级卫计委提拔,更不要说考虑某乡镇的副镇长了。

那么某乡镇副镇长会去哪些单位呢?一般是去县政府的组成单位,比如去县财政局做局长,或者平级调动到县卫计委是可以的。

最主要原因是干部任命是由该级人事组织部门管理,地市级卫计委由市委组织部管理,乡镇干部任命由县级的组织部管理。

三、提拔受资历等硬性条件所限

从科员到副科、正科,每一级都有硬性的年限要求,破格提拔较少。而且所在部门级别越低,对应的领导干部职位越少,前几年流行的“副科病”就是指在基层工作几十年,到退休也只能混个副科长。

由于这些年机构改革,大多数机关都面临合并重组,领导职位就更加稀缺。例如县区税务局,往往几百在职公务员,只有几个科级干部岗位。

四、本级单位级别“天花板”

综合前文一、二、三条,公务员本级单位的“天花板”,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县区、乡镇公务员——科长、副科长

省厅、市直公务员——处长、副处长

中央、部委公务员——厅长、副厅长

如何突破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天花板”?

前文说过,组织提拔很难跳跃不同的行政区域,通过考试,比如如遴选就成为基层公务员的救命稻草。

但我始终认为遴选前景也不容乐观。

用人单位要求较为苛刻。一般倾向于招考男性、从事材料工作的人选。说白了,遴选是想从基层挑选能吃苦、能干活的人,这种岗位一般比较累(所以本单位没人想干才遴选啊,好岗位哪里会便宜外边人)。

选择以用人单位的意见为主。笔试+面试分数只做参考。不少基层公务员遴选分数第一,但是用人单位综合考虑考生情况,还是被淘汰了。

遇到职业“天花板”,如何调整心态?

公务员级别和实权不是一一对应的。部委的正处长往往不如县财政局局长(正科级)权力更大大。公车改革前,县财政局局长有公车接送,手下管几十号、几百号人;部委处长上下班挤公交、地铁,几个手下,其中还有借调的。

有些干部级别高,并不代表能力水平更高。前几年和一位在直辖市政研室工作的前辈聊,他之前做过乡镇副镇长,表示一些处长、厅长,管理水平还赶不上一些乡镇镇长。换句话说,有些人只不过起点高,所在部门级别高,放大了个人的能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大多数人也只在自己系统工作一辈子。上文讲的,公务员级别和实权不是一一对应,如果高级别单位的公务员,只在本系统工作,是享受不到基层单位对应的权利和社会资源。市直某个非实权单位科长,安排子女上学可能并不如县教育局副科长说话好使。

但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干部年轻+级别高,从部委、省厅往下任职,就是做地区大领导,兑现同级别的实权,堪称降维打击。

举个例子,从乡镇公务员做到县长,需要PK很多人。如果从省厅的处长(相对好提拔),去地方任职县长就容易多了。

例如《人民的名义》侯亮平是最高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享受副副厅级待遇;调动到汉东省任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副厅级)。

(在京城亲自下厨的侯处长)

(客户请吃饭的侯检察长)

这类人是组织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必过于羡慕,毕竟基层单位重点培养对象也很少,大部分人跟你我他一样,同属本部门的“路人”。

0 阅读:420
评论列表
  • 2021-04-07 03:04

    这两年政策保护的应届生随便上

    用户60xxx64 回复: 即墨箜篌
    三不限更容易,比有的专业好考,而且应届生是相对往届生来说的,本来就是一群菜鸡互啄
    即墨箜篌 回复:
    不谈专业?你去考三不限吗

问道老仙

简介:公务员考试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