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看起来那么优越的巴西为何成不了超级大国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01-07 21:37:00

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国家也同样有自己无法选择的东西。比如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就是天然注定的。没哪个国家能选择本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但地理环境其实并没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国家的地理位置都是优势与劣势共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当我们谈到国际局势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北美、欧洲、中东、亚太这些地方。像什么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印巴冲突都和非洲、拉美扯不上关系。

换句话说非洲国家、拉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普遍缺乏影响力。非洲很多国家现在仍深陷内战泥潭连饭都吃不饱。拉美国家的情况似乎要比非洲好一些,但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同样没什么话语权。从领土面积、人口数量来看巴西是拉美第一大国。那么这个拉美第一大国放在全世界来看到底有多少实力呢?大家提到巴西时最先想起的是什么呢?足球、超模、桑巴、烤肉......有人会想到巴西的经济和军事吗?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强国其实就看两点:一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储备等先天自然条件,二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动员力、社会组织力等后天社会条件。巴西851.49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五。此外巴西还有363万平方公里领海。巴西海陆总面积位居全球第六。巴西拥有世界18%的淡水资源,石油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15位,铁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五、产量居世界第二,铌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从这些数据来看巴西似乎具备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条件:领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自然资源丰富。可资源这东西得开发出来才能发挥其作用。资源的开采是同时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制约的。大部分土地位于热带的巴西境内丛林密布。热带雨林占巴西国土总面积的比例高达60%。巴西北部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雨林中生活着亚马逊森蚺这种世上最大的蛇类以及食人鱼等危险物种。

雨林气候湿热疾病肆虐极其不适合人类的生活。虽说雨林内也生活着少部分印第安原住民,但要大规模开发建设着实难度不小。这里的环境既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也不利于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由于雨水过大导致到处泥泞,所以不管是修建堤坝还是建设住宅、工业区都非常困难。即使是雨林中丰沛的水资源也很难开发利用。地形落差所形成的瀑布导致雨林中的河流通航条件也不够理想。

除了北部难以开发的亚马逊雨林之外巴西中西部地区是广阔的热带稀疏草原。这里的生存环境相比亚马逊雨林要好些,但对工农业开发建设而言依然充满了不小的挑战。别看巴西面积不小,但其实最适宜居住开发的主要就是沿海地带。其实即使是巴西沿海地带也存在明显的地理短板:那里大峭壁直插入海洋导致巴西的城市只能建在大峭壁没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对平坦的几个小块孤地上。

葡萄牙人的殖民进一步固化了这种现象。葡萄牙是大航海时代率先崛起的海洋霸主。葡萄牙对巴西的殖民开发也是从沿海地带开始的。这就导致巴西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长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如今巴西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几个沿海大城市。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巴西在近代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巴西由于地形限制甚至没形成一套完整的沿海道路系统,如果要把沿海和内陆连接起来就更难了。

直到现在巴西很多地方依然交通不便。由于巴西的铁路系统依然不发达,所以内地农产品主要靠卡车以散装货物的方式运往沿海港口。这不仅提高了成本,而且降低了效率。水运方面很难指望北部条件恶劣的亚马逊河流,而南方拉普拉塔河可通航河道及出海口又掌握在乌拉圭和阿根廷手中。这是从巴西内部地理环境来看,如果从外部地缘环境来看呢?翻开世界地图就不难发现国际地缘格局的中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度以及欧洲诸国均位于这一地带,而南美洲、南部非洲等地则是国际格局中的边缘化地区。巴西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上的一个“孤立边缘地带”:既不是世界地缘格局的中心地带,也不是主要世界航运线路的咽喉要冲。远离世界权力格局中心的地缘区位使巴西这样的拉美国家得以尽可能避免卷入国际冲突之中。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拉美国家的地理位置使其幸运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但远离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拉美在躲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也错过了多次历史机遇。人类历史上前两次产业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后来扩散到北美和日本。第三次产业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开启的: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的应用正是始于二战时期。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了引领国家,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则大力赶超。

可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与三次产业革命都失之交臂。处于孤立边缘地带的国家无论是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对外辐射或是接受别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其实都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此外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往往在缺乏外部敌人战略压力的情况下躺平。反观处于国际地缘博弈焦点地带的国家就是想躺平也不可能,因为一旦躺平就会被其他竞争者踩在脚下。这就是国际关系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其实翻开世界地图还能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大国、强国、富国的邻国几乎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同样小国、弱国、穷国往往也是扎堆的。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所以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的。不过从宏观整体上而言当今世界有影响力的强国几乎都集中分布于欧洲、北美、亚太三大区域。这证明了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会与邻国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欧洲国家搞了欧盟这个一体化区域合作组织。由于欧洲国家普遍发达,所以就形成了一种互相激励扶持的效果。同样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搞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我国也通过一带一路、上合组织、亚投行、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博鳌论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机制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正是这种地缘联系造成了大国、强国、富国往往扎堆出现的聚集现象。

反观巴西的发展就缺乏经济发达邻国的支持。拉美国家无论人均收入水平还是国家综合实力其实都不怎么强。这些国家聚在一起搞区域合作很难形成互相激励扶持的正向机制,反而可能会形成互相比烂的反向效应。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国家大多曾经历过相对漫长的殖民时期:长期以来拉美是以为宗主国供给需要的商品为目的发展自身产业,而不是以最适合本地区实情的方式发展。这就造成了拉美各国的产业单一化。

殖民时期形成的大地主寡头垄断广袤土地这种状态使得拉美国家的财富集中现象颇为严重。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大地主寡头们不愿将资金投入对他们而言陌生的重工业和基础建设等领域。时至今日拉美绝大多数国家仍保持着以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创汇的低端发展模式,并没能建立完善齐全的工业体系。无论是新兴的电子产业或是传统的重工业在这些国家都相对滞后。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国际贸易中饱受剪刀差的困扰。

财富的过分集中在拉美国家造成了悬殊的贫富落差加剧了社会矛盾。拉美国家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又形成了大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老牌殖民者退出后美国势力开始在拉美渗透。拉美各国人民逐渐沦为美国资本和本国独裁者双重压榨的对象。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导致拉美国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政变不断,而政局的混乱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0 阅读:42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