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3》还能拍吗?乌尔善回应争议并坦言更需要观众支持》

明月文史 2025-02-18 13:14:04

对于一部电影的导演而言,被观众当面质问,甚至一度让现场气氛剑拔弩张,应该是既无奈又尴尬的瞬间。

近日,在《封神2》的太原路演中,就发生了这样一幕。

一位观众情绪激动,直接向导演乌尔善发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封神》口碑两极分化?

我们一直在支持,但你是不是也该反思下?

”而乌尔善并没有回避问题,他站在台上,坦诚地说自己收到了所有的声音,并感谢观众提出的批评。

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路演互动,更成为了一场关于国产史诗电影和观众需求的公开探讨。

从电影制作到观众的情感参与,再到背后的文化意义,《封神三部曲》身上承载了很多故事,也点燃了不少争议。

乌尔善的心声:希望观众的支持能完成《封神3》

在电影行业里,三部曲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制作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市场预期难以掌控,这些都让每一步都像涉险过关。

《封神1》的成功让乌尔善团队收获了信心,但《封神2》的争议却让人担忧《封神3》是否还能顺利被拍摄。

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观众的支持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封神3》的关键:“正是因为大家对《封神1》的喜欢,我们才有机会按照理想的方式制作《封神2》。

希望大家也能继续支持《封神2》,再给我们一次完成《封神3》的机会。

许多观众表示对这样一份坦诚的回应感到理解,他们承认三部曲的规模确实不易,但也希望剧情和制作细节能够更打磨。

这些声音是对电影的真爱,但也给导演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三头六臂的殷郊:特效制作背后的创意和争议

如果不提到《封神2》里备受争议的“三头六臂殷郊”,这部电影的讨论可能少了一半热度。

影片中的殷郊形象设定颇为大胆:三头分别代表愤怒、悲伤和庄严,六臂则象征力量和重生。

乌尔善在谈到这一设计时表示,这不仅仅是特效团队的艺术创意,更是一种对人物心理的解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有人批评殷郊的形象过于夸张,与整部电影的气质不符,甚至出现了所谓“4500元特效”的传闻。

幸好,制作团队迅速澄清,表示背后是国际顶级特效团队耗费了18个月心血的成果。

即便如此,争议并未完全散去。

这一现象也让人思考,视觉效果在电影中的地位是否变得过于重要?

乌尔善回应称:“我们希望通过殷郊的法相,不仅传递神话的魅力,也传递出角色的悲剧命运。

”但观众能否接受这种表达方式,依然见仁见智。

票房成绩和反差口碑:如何看待《封神2》的两极反应

与《封神1》口碑一致叫好不同,《封神2》的观众反应呈现了截然对立的两极。

一方面,票房成绩已经突破11亿,但另一方面,网络上对剧情、节奏甚至整体风格的吐槽不断。

有人认为,《封神2》在情节推动和节奏张力上与前作相比有所下降,这是它引发口碑分化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一些观众对副线剧情的篇幅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主线人物的成长。

但也有人指出,这种差异化评价或许正是三部曲的特点。

第一部更多承担了引入和铺垫使命,第二部的内核则偏重人物的复杂情感和故事发展,这些都要为第三部的高潮服务。

所以《封神2》的风格不被所有人接受,也符合系列电影发展的逻辑。

“路人影迷质问”事件:乌尔善如何回应两极评价?

回到太原路演上的那一幕,有不少人评价这位影迷的“贴脸质问”为冲动之举,但也有人认为,这至少说明了《封神三部曲》是一部能引发热烈讨论的作品。

乌尔善在回应中强调:“每位观众的表达都很重要,我们也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

”这种坦率的态度确实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喊出质问的根本原因在于关心。

国产大制作的机会总是来之不易,影迷希望《封神》系列不仅可以完成,还要拍得出彩。

这种情感对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其实是一种良性的推动力。

结尾:支持与争议,国产电影的成长之路

如同一场对话,《封神三部曲》通过它的电影,与观众、与市场展开了一次漫长的交流。

在支持和争议之间,它不仅呈现了神话故事本身,更折射出国产电影发展的希望与挑战。

对于普通电影观众,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争议:能引发如此多讨论的作品,至少证明了它的意义和分量。

而创作者也需要以更开放、坦然的态度回应这些声音,因为这些声音虽杂,却可能正是国产电影逐步成长的动力。

《封神3》是否会最终与观众见面,目前尚无定论。

但至少乌尔善和他的团队已经走在了国产“史诗系列”的探索之路上。

而这条路,也许正是中国影视迈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

0 阅读:0
明月文史

明月文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