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美诗七首赏读:万绿枝头一叶黄,拾得人间一夜凉

初衣胜诗词 2024-08-05 11:22:44

立秋古诗七首:虽有正午热,已觉中夜凉

公历八月的上旬,农历七月初,迎来了古老的节气立秋。

立秋何以叫立秋,是因为在传统古中国,是依据太阳有规律的在天空运行,制定了一年,而将一年平分为了四个有特色的阶段,就是春夏秋冬。而立秋,则是传统秋季的起点。

这种历法,充满了先民对于自然和时空的探索和认知,非常智慧。春是小草萌生的时段,夏是草木葱郁,可以垂手摘果实的旺盛季,冬天则需要隐藏在洞穴房屋中避过冰凌和寒冷。而秋的本意,是禾本作物的成熟和收获。而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草木食品,和太阳的运行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年四季最初是对应上古的农耕生活,人们知道春天来了要播种,夏天来了要摘取林间果实,秋天则是勤于土地,等待谷物成熟并收获的阶段。

虽然立秋时段,在大部分地区,依然有着高温和炎热,但是太阳已经持续南行,夜晚逐渐增长,并开始感受到了一丝丝凉风和凉意。以此为节点,天气会逐渐变得宜人,当然舒适之后,则是寒冷。立秋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代表着气温开始逐渐走低,迎来了谷物成熟,万木逐渐萧瑟的变化时段。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陈朝 · 周弘让《立秋 》

在上文中写到,尧时代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作后稷,他和他的部落,善于耕种,这个聪慧的人,会按照气候和时间种植农作物,并获得丰收。而在上古,掌握这门技术,就等于是谷神和农神。他被尧任命为农师,教会其他人种植稷和黍。而我相信,尧时代制定节气历,有这样一位古代科学家的参与。而这位后稷的后人们掌握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夏朝为农官,在商朝,则被边缘化了。但是他们这个部落,后来建立的国家叫作“豳”,再后来,这个国家里出现了最有名的人物姬昌,就是周文王,而后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周朝”。

周朝是取代了靠征服和献祭鬼神而壮大的强悍王朝商朝。这里有一个历史巨变,就是周朝推行的,就是农耕文化,而非绝对仰仗武力。因为先进的农业,带来富庶和安定。

如果商朝的皇帝和贵族,大兴祭祀,其目的可能是多多获得掠夺而来的财富,那么周朝的祭祀,最大的不同,在于祈祷风调雨顺,给土地和人们好收成。

所以,春秋,对于皇帝和这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秋,就是代表收成和富庶。

在周朝,立秋前三天,就开始准备盛大的祭祀仪式,而到了立秋那天,皇帝率领百官,穿白色的衣裳,去迎接秋神。

而这样的仪式,自周朝开始起,在中国延续了3000多年。

所以立秋,在古代是个大节,农民们知道立秋,就知道快到成熟和收获季了。而普通人都知道,秋天来临,哪怕天气还炎热,就要安排秋冬的衣裳和生活事宜。立秋还是古代重要的时间节点,有文化的人,多会在这日停留一下,感受秋天到来的那种微微不同的气息。

在立秋这个早上,可以看到大火星正对着西方。那凉爽的风,在早晚之间吹来。

看,天空高蓝,不再是夏天层云叠嶂,时有雷雨的那种激烈,此时树叶在风中摇曳,发出声响,昨天还是夏风,今天就是秋风了。这是秋的声音啊。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唐 · 司空曙《立秋日 》

立秋当然是季节的转变,同时也是人间时间的一个重要节点。

夏天已经过去,又一个秋天崭新来到。为什么会说萧条呢?这不过是人们将秋季气温下行,草木凋零以及谷物成熟的同感,前行到了立秋这天。不过说的也对,如果说秋天是凉爽的,那么立秋肯定是一个开始。

不过我在这首诗里,没有看到萧条,只是看到了一种舒适的秋意。

那荷花开得繁茂,到了盛极而衰,红衣随时脱卸的那种成熟美,因为还有莲蓬,在中间楚楚生成。柳树枝叶茂盛,只不过,地上开始有了落叶。

关于柳树的落叶,其实盛夏就有,高温状态,很多柳树的叶子,提前凋谢,这是树木适应气候变化,新陈代谢而有的自然现象。若说大规模落叶,柳树是在晚秋时段。

不过,诗人写的也对,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光叶没有盛夏那么炙热和灼眼,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早晚之间,会感觉凉爽,时有清风,可以解暑。

若是到了晚上,有些地方,可能连扇子也用不上了。

“今岁立秋早,便觉驱探汤。

虽有正午热,已觉中夜凉。

麻豆率房角,早禾亦上场。

吾心喜可知,纪实藏诗章。”宋 · 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二十 》

靠近或者居住在山区的地方,多树木荫蔽,且自然生态可以调节气温,夏天会比城市更舒服一点。不过遇到高温天气,还是会觉得湿热。

这首诗,写的是山中立秋,大约立秋节气是在农历六月尾,所以称为立秋早。

这里真是舒适,立秋一到,就感觉远离了在热水中蒸煮的那种暑热。

虽然白天中午,依旧很热,但是到了半夜,已经明显感到凉意了。

这也是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白天依然升温快,但是到了晚上,昼夜温差拉大,人们终于可以舒适的睡觉,弥补酷暑的睡眠不足和精力消耗。

在山间,早秋的作物,麻和豆类在屋觉茁壮成长,而早熟的谷物,已经成熟并且收获在晒场。

秋,就是成熟啊。

在这舒爽宜人的山间,立秋给诗人带来的是田园喜乐。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南宋 · 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三绝 其一》

荷花的盛花期是在传统的夏秋之交,尤其是早秋,是荷花吸足了水分和阳光,绚烂开花并结果的时段,所谓采莲南塘秋,荷花过人头。

这是荷花最绚烂丰美的时期,万花怒放,又莲蓬摇曳,花果同时。

立秋后几天,趁着白天有点风,划船进入一条小溪,蓝天倒影溪水,小船滑过后的水纹,像淡蓝色的丝绸。

而后船驶入了一片荷花荡中,那无数的荷花荷叶封住了水面,在阳光下,高高低低的红莲花白莲花那开得热闹啊,花色如酣,花香如醉,让人流连忘返。

“万绿枝头一叶黄,秋风恰则到林塘。

晚云更作潇潇雨,拾得人间一夜凉。”南宋 · 舒邦佐《立秋后十日 》

盛夏和早秋,都是白天气温最高的时段,有些树木的叶子因为阳光晒烤,又或者树木的水分供给不到高枝,而会发黄凋谢。这在柳树上,体现比较明显。一些树叶老化,会如蝴蝶一样翩翩落下。

秋季很漫长,温度会持续下行,随着日照的减少,叶绿素合成不足,在仲秋或者晚秋,叶片呈黄绿色,而到了水分严重不足,树木才会大面积落叶,以保障主干生机,度过寒冷的冬天。

一叶知秋的说法,来源于淮南子的一个比喻,看见一片树叶掉落,而知道秋天来,是强调的一种规律,并非是说,叶子必然会在立秋时节掉落。

宋朝宫廷为了强调立秋秋来这个节气,特地将梧桐盆景应景,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一声钟响,梧桐叶子应声而落,来强调“一叶知秋”。这是人造的应景魔术。

中国梧桐叶片巨大,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光照,当水分不足,或者阳光减少时,梧桐叶子发黄,是秋天最先落叶的树种。但是通常早秋时段,很多地方还处于高温高湿的状态,梧桐叶子,也不会轻易掉落。

不过,立秋是传统秋季的开始,偶尔发现一两片黄叶和落叶,也足以使人生出秋来的感叹。

比如这位诗人恰好看见一片黄叶挂在绿树枝头,又恰好在立秋,有一场及时凉爽的风雨。

走在树下,拾起这片落叶,仿佛拾起了秋天的凉爽。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1 阅读:60
评论列表
  • 2024-08-11 17:58

    夏日未褪已立秋,咬秋不放迎秋天。 暑氣難消秋老虎,髙溫酷熱禾穀熟。 中午似火騰熱浪,夜晚淸風送涼爽。 露降忽覺秋已至,寒蟬鳴叫唱不休。 酷熱暑氣漸漸去,秋雨淋漓緩緩來。 陽氣漸收陰氣長,陰氣始下萬物收。 涼爽秋風早吹來,秋涼如水把扇丟。

初衣胜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