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那名冒死从台湾游回大陆的国军连长,如今已成我国顶级智囊

梅梅评历史 2024-05-25 10:00:41

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社会部高级顾问……

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国际上,围绕他的都是数不尽的光环和荣誉,可在中国台湾,他的名字却一连几十年出现在逮捕令上,台军方甚至扬言,一旦他被捕,最重可以判四个死刑。

他是谁?

为什么如此出色的人才,台军方会对他恨之入骨?

他身上又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呢?

历尽艰险回到大陆

他叫林毅夫,原名林正义,1952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湾东北部一个风景秀丽的县城——宜兰,那时候的宜兰刚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中摆脱出来,所以,从林毅夫记事起,“贫穷”就在他脑子里扎下了根。

好在他聪明上进、好读书,1971年,19岁的林毅夫不负众望考上了台湾最好的大学——台湾大学,而且凭着出众的演讲和社交能力,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当时正值保卫钓鱼岛运动方兴未艾,满怀一腔报国心的林毅夫,当仁不让成了台湾大学里“保钓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二战后,美国却罔顾国际法和国际道义,不顾中国的反对,把钓鱼岛的主权私相转交给了日本,这和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列强把战败的德国在中国青岛的租界,移交给日本,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给林毅夫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深刻意识到:如果中华民族不复兴,那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民族命运就不能改变,中国在国际上就得不到尊重。

为了在民族振兴中出一份力,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林毅夫毅然选择投笔从戎,转入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在林毅夫的带头下,许多青年大学生参军入伍,让台湾岛内“好男不当兵”的社会风气顿时为之一变。

当时,台军参谋总长赖名汤还为此特别嘉奖了林毅夫,连蒋经国也亲自接见了他。

三年后,林毅夫以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从陆军军官学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毕业,在留校任排长期间,他又考上了台湾最难考的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拿到了含金量极高的MBA硕士学位。

从台大高材生,到军中明星,再到高知人才,当时的林毅夫俨然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任谁见了,都会称赞一句“年轻有为、前途无可限量”。

从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毕业后,林毅夫又回到了军中,随军移防金门马山,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284师陆军上尉连长。

作为台湾最有前途的军官之一,林毅夫所在的马山连队,也是全师最重要、装备最好、福利最好的一个连,更为重要的是,马山是全金门距离大陆最近的一个据点,当夜里退潮时,两岸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2300米。

当天气晴好时,人站在马山,通过望远镜就能清晰地看到对岸的情况,随着每日的潮起潮落,林毅夫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起伏。

他总会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等史书,这些曾经不经意的涉猎,已经将中华民族不服输的精神,深深刻进了他的骨血里。

他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我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但偏安一隅、人口只有1700万的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显然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他来军中这么久,早就对这个腐败的政党失望了。

在以政治利益和军事实力为博弈准则的国际格局面前,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仰赖于十数亿人口的祖国大陆的全面发展和强大,可当时两岸处于隔绝对峙的状态,台湾海峡又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两岸再次阻隔开来。

林毅夫对这种状况深感痛惜,但他又无能为力,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他只能望着对岸的点点灯火,悄悄打开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大陆的电台。

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林毅夫愈发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只有大陆的发展,能给台湾人民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大陆的强大,才能让台湾摆脱任列强摆布的命运!

林毅夫越想越激动,虽然此时大陆的人均GDP只有150美元,还赶不上非洲有些国家的经济状况,更别提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了,但林毅夫就是打定了主意,他要回到祖国大陆去!

恰在这时,林毅夫听说了一位老兵的故事,大约十年前,这名老兵还是一位搜索排长,他借学游泳之机向战友借了“蛙鞋” ,在一个夜晚吃饱喝足后,悄悄由后屿坡游回了大陆。

林毅夫听完这个故事,顿觉眼前一亮,是啊,别人能做成的事,自己为什么不试试呢?

1979 年5月16日,随着夜幕逐渐笼罩了马山,林毅夫以连长的身份下达了一条“演习军令”,军令主要有两点内容:一、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再走出营房;二、若发现有人下海准备“叛逃”到对岸,不准开枪误伤自己人。

当然,这场演习是假的,林毅夫这条军令也是假的。

他要为自己游回大陆留出充足的时间,见营地外寂静无声,士兵早早地回了营房,林毅夫拿出早就打包好的救生衣、帆布腰带、水壶、指南针、急救包和证明身份的军人补给证等物,义无反顾跳进了冰冷的海水里。

有人说,林毅夫是抱着两个篮球,利用篮球的浮力才成功到达厦门的,2008年,林毅夫的夫人陈云英亲自出面辟谣:“林毅夫是个游泳健将,56岁时仍可以连续游 2000 米,但没有人能抱着篮球游过台湾海峡,不信你抱抱看!”

林毅夫也跟着打趣道:“尤其是两个篮球!”

当林毅夫历经艰险游过2000多米的海域,在祖国大陆安顿下来时,金门马山的官兵们才发现他们的连长“不见了”。

为了寻找“重点培养人才”林毅夫,驻扎在金门的士兵全部出动,在全岛水陆两域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

他们始终不愿相信林毅夫是“叛逃”到大陆去了,但为了防止万一,金门防卫司令部284师师长周仲南,还是让全岛的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换防演习。

历经一个月的搜查,林毅夫还是踪影全无,台军方只好将他列入“失踪人员”名单,并给他的家人发放了抚恤金。

当时人人都说,林毅夫凶多吉少,大约已经不在人世了,连他的亲属都为他制作了牌位,可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始终不信,她想起不久前的一个午后,林毅夫抚着她鼓起的肚皮,满怀愧疚地说:“如果我不见 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 苦守寒窑十八年……”

当时,陈云英即将临盆,儿子也只有3岁,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但陈云英都咬牙坚持住了,谁能想到,不久前的一句玩笑话此刻竟成了现实,为了支持丈夫达成心愿,陈云英决定像王宝钏一样,等下去。

而回到大陆的林毅夫,确实犹如山鸟入林、蛟龙入海一般,迎来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机遇!

走向更大的舞台

曾子说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句话是林毅夫一直以来的座右铭,他回到大陆后,也据此将原名“林正义”改成了“林毅夫”。

刚开始由于他的身份颇为敏感,他想上的中国人民大学,以“来历不明”将他拒在了门外,好在北京大学在全方面考察后,接纳了他,并将他录取为经济系的硕士生。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林毅夫非常珍惜,他如饥似渴地在北大学习着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很快成为了同学们中的佼佼者。

机遇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属于林毅夫的机遇,就这么悄然降临了。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受邀来到北大演讲,成绩出众又精通英语的林毅夫,理所当然成为了他的翻译。

在二人接触的过程中,舒尔茨惊讶于林毅夫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也被他一丝不苟、游刃有余的做事态度打动着,临行前,舒尔茨郑重向林毅夫发出邀请:“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

当时,舒尔茨已经退休十年,早就不带博士生了,可他不愿错过这么优秀的人才,决定为林毅夫破次例,能师从舒尔茨,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林毅夫欣喜若狂,当即答应了舒尔茨的邀请,198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林毅夫又远渡重洋,来到了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林毅夫也通过多种手段,终于和妻子陈云英取得了联系,一年后,陈云英带着6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也辗转赶到了美国,在历经度日如年的1400多个日夜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可相聚的日子才过了短短的几天,陈云英就要带着一双儿女到华盛顿大学读书去了,这是她能出台湾的原因,也是她此行美国的目的之一。

此后四年里,夫妻俩虽都在美国,却因为各自的学业,又长期分隔两地,林毅夫把对妻子的愧疚和对儿女的思念,全都倾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

他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芝加哥大学云集了一大批顶尖经济学家,课业也素以“学风严谨、淘汰率高”著称,而林毅夫不仅门门功课优异,还提前2-3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之后,林毅夫又到耶鲁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的课程,等他毕业后,美国很多大学都向林毅夫抛出了橄榄枝,并开出了丰厚的报酬。

当时,国内经济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工资待遇也相差很多,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林毅夫不可能回国时,1987年6月,林毅夫拒绝了美国的高薪厚禄,毅然回到了北京。

与他一起回来的,除了妻子陈云英和一双儿女,还有整整30箱原版西方经济学著作。

面对旁人的不理解,林毅夫解释说:“我是为了研究从社会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中国经济而生的,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生的。”

就这么着,林毅夫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也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家,而他同样取得博士学位的妻子陈云英,也成了我国特殊教育行业的“第一人”。

当时,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也只有一部《资本论》和一些苏联经济学教材,林毅夫回国后首次将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推广到了课堂上。

1994年,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联合易纲、张维迎、张帆等多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联合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也是今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

自创办之日起,这个研究中心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也是我国决策部门倚重的智囊之一。

而作为主任的林毅夫,为了该中心的发展,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和心血,为了让诸多学子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和发展趋势,他与国际上许多经济学大师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时常邀请他们到国内来演讲。

为了让中国经济更好、更平稳地发展,他参与了电信改革、金融改革、 农村发展、社保体系、 粮食问题等一系列国策的制定与讨论,尤其在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林毅夫的观点,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

由于林毅夫出众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众多成功的实践经验,2008年,世界银行任命他为“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在此之前,这个职位都是由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担任的。

2012年,从世界银行副行长之位卸任后,林毅夫又先后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每一种身份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尽职尽责的林毅夫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他曾对学生说:“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 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如今,林毅夫已经72岁,早已名满天下,荣誉等身,一双儿女也已长大成人,成为了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可在他心里,对那道浅浅的海峡,始终有一份遗憾。

忠孝不能两全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不幸病故,接到噩耗后,林毅夫五内俱焚,当即提交了赴台奔丧的申请,可当时台军方已认定林毅夫犯了“叛国罪”和“泄露军机罪”,将他定为重点抓捕对象,迫于局势,林毅夫只能取消赴台奔丧的计划。

2002年,林毅夫84岁的父亲林火树也在宜兰病逝,林毅夫悲痛之余,就想悄悄返回台湾,看父亲最后一眼,可台军方对林毅夫20多年前的举动,依然耿耿于怀,台军方许多高官不仅纷纷谴责林毅夫“不忠不义”,还以“敌前逃亡罪”补发了对林毅夫的逮捕令。

按照相关法律,“叛逃投敌”案的法定追诉权时效为20年,此时时效已过,台湾方面本该允许林毅夫为父奔丧,可他们不仅不依法行事,还扬言林毅夫一旦返台被捕,最重可以被判四个死刑。

而根据资料记载,1979年林毅夫决定回到大陆时,早已为战友和上级做好了“打算”。

台军方曾有规定:一个人离开三个月,过去的长官不负政治责任,到任不到三个月,当时的长官也不用负责,林毅夫之所以选择1979年5月16日离开,是因为他这年2月16日离开了过去的营长高华柱,而他跟着当时的营长侯金生,还不到三个月。

后来,林毅夫所在连队的营长、旅长、师长均正常退伍,没有因林毅夫受到牵连,由此可见,林毅夫不仅学术了得,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面对台方的无端指责和深深的“恨意”,林毅夫只能再次放弃返台奔丧的念头,改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阿母病危,未能侍奉左右,阿爸抱病卧床,仍无返乡之途,黄泉路口,不得执手扶送,长留阿爸、 阿母无尽之憾”,这件事,成了林毅夫此生最大的痛。

多年前,为了在中华民族的振兴中,“贡献一己之力量”,林毅夫不畏艰险,只身泅渡海峡,多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报复,可从此,关山重重,再无归期。

“终天惟有思亲泪,寸草恨无报春晖”,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林毅夫选择了为国尽忠,对父母,终是亏欠了。

参考文献:

1、《鸿鹄泅渡 北归家国 ——记中国经济智囊林毅夫》,高焱,传记文学,2017.4

2、《林毅夫——从叛逃军官到经济大师》,余玮,观察,2006.1

3、《侠骨担心林毅夫》,耿国彪,中国知网

4、《林毅夫:胆识睿智成大器,夫妻恩爱比翼飞》,丁跃忠,中国知网

18 阅读:3472
评论列表
  • 2024-05-26 20:19

    忠心赤胆,光耀华夏,情义如鉴!

  • 2024-05-27 08:31

    了不起!如果其他台湾人有他这样的雄心壮志,台湾早已回到祖国的怀抱。

  • 2024-05-27 18:45

    真是牛人!多几个湾湾早日回归

梅梅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