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张灵甫死后60年,其遗孀登上孟良崮,写下四个大字尽显真情

回首千秋月 2025-04-12 15:23:28

【前言:】

2007年那会儿,孟良崮战役的场地早就没了打仗时的那些破烂样,当年被大炮炸得光秃秃的地儿,现在都被青草给盖满了。有个大妈被她儿子扶着,走到一个山洞跟前。儿子悄悄跟大妈说:“妈,这就是爸当年打仗输了,没了命的地方,他的坟就在里头。”

这位女士是张灵甫的妻子王玉龄,旁边搀着她的是她和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王玉龄在张灵甫去世后,就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然后又在美国安了家。现在,她回到了丈夫牺牲的地方,这一晃就是60年过去了。

在孟良崮这个地方,王玉龄跟她儿子一块儿,合力写下了四个大字,这充分展示了她对咱祖国的那份深厚感情。

【张灵甫对王玉龄一见钟情】

张灵甫,老家在陕西长安县,1903年出生。他先是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念完书,后来又去了黄埔军校,还完成了“陆大”甲级班的学业。因为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蒋介石特别看重他,一路提拔,从团长做到了军长。

常德一役过后,张灵甫得到了蒋介石的称赞,被封为“楷模军人”,接着在湘西的大战中又崭露头角,大家都叫他“不败战神”。尽管张灵甫头上顶着不少光环,但大家私下聊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感情经历。至于他婚姻的真实情况,听听他的第四任老婆王玉龄怎么说,那肯定是挺有分量的。

在张灵甫遇到王玉龄前,他在老家已经有了一位由父母安排的童养媳,不过他并不怎么喜欢她,就把她留在了老家,自己到外面又娶了个老婆,叫吴海兰。吴海兰这人特别温柔贤惠,性格也温顺,把张灵甫照顾得特别好。但可惜啊,就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张灵甫自己动手,把这段婚姻给毁了。

那时候,张灵甫在胡宗南麾下担任第一军团的头头,他的部队老是在外面追打红军,所以上头决定,让所有军人的家属都搬到西安住。有一天,有个战友从西安探亲回来了,张灵甫就赶紧问他,自己老婆吴海兰在那边咋样了。

那哥们儿瞧他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就逗他说:“我回家那阵子,她整天打扮得跟朵花一样,还有一次,我撞见她跟一个年轻小伙儿在那有说有笑的。”这本是句玩笑,可张灵甫却当了真,二话不说就请假跑到西安去找吴海兰理论去了。

吴海兰在家里头懵懵懂懂,对外面的事儿一无所知,瞧见老公进门还是跟往常一样热乎。可张灵甫瞅着老婆,心里的火是越烧越旺。他突然想到个主意,说要带她回老家瞅瞅爹娘。吴海兰一听挺乐意,就这么跟着张灵甫回了老家。

中午时分,张灵甫吩咐吴海兰去后院摘些韭菜来包饺子,吴海兰听话地去了。可就在她弯腰割韭菜那会儿,张灵甫悄无声息地走到她背后,掏枪直接顶在了吴海兰的头上,扣动了扳机。杀了人之后,张灵甫连尸体都没顾上处理,就赶紧回到了部队。

那时候,这起凶杀案闹得满城风雨,全国皆知。蒋介石就算再欣赏人才,也没法护短,只得先把张灵甫给关了起来。时间一长,这事儿在老百姓心里慢慢淡了,张灵甫也就被悄悄放了出来。

张灵甫出狱后,找了个新老婆,姓高。不过,打抗日战争那会儿起,他俩就掰了,之后再也没往来。这么一来,王玉龄就成了张灵甫的第四个,也是他最爱的那位夫人。

1945年的时候,张灵甫已经过了30岁,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他之前结过三次婚,心里头特别想找个能跟他一起过到老的女人。那时候,张灵甫在国民政府里混得不错,已经当上了陆军少将,人长得也帅气,年轻有为,身边自然有不少姑娘围着他转。可张灵甫呢,一个都没瞧上眼。

这时候,张灵甫听到一个消息,说长沙湘中女校里有个女学生,是大家公认的校花,长得特别漂亮,身材又好,还特别聪明伶俐。他一听,立马就对这位备受赞誉的校花充满了兴趣。

张灵甫提到的那位校园美女,其实就是王玉龄。王玉龄1928年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家在当地那可是相当有名望。因为她爸妈就她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所以疼得跟眼珠子似的。虽说王玉龄出生在富贵人家,但她可没那些大小姐的娇柔造作。相反,因为老爸走得早,她早早就挑起了家里生意的大梁。

到了17岁,王玉龄长得越发标致,上门说亲的人把门槛都快踩平了。但她对那些普通家庭的男孩没啥兴趣,她妈也不想让她太早出嫁。

张灵甫出现后,王玉龄才动了想要嫁人的心思。张灵甫试着去找王玉龄的堂姐夫,想让他帮忙牵个线,但遗憾的是,这事儿没办成。

后来有回,张灵甫无意间听到手下有个姓张的处长,他家里的人跟王玉龄挺熟的,他就想让这位处长家里人帮忙牵个线。那张处长的家里人挺机灵,很快就找了个机会,请王玉龄去“一乐也”洗个头。趁着王玉龄在“一乐也”的时候,张灵甫和张处长就一块儿过去了,见上了王玉龄。

张灵甫一见到王玉龄,心里头就认定了她,眼睛都离不开她。从那以后,他就对王玉龄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可王玉龄的妈妈却极力阻拦,怎么都不同意。虽说张灵甫长得帅气,前途也挺好,但他和王玉龄之间毕竟有着25岁的差距,身份地位也不匹配。

王母心里头最放不下的是,张灵甫身为军人,整天东奔西跑打战,家里老小免不了得跟着他到处颠沛流离,往后的日子估摸着会过得挺不容易。她打心底里盼着自己的闺女能找个寻常百姓家,安安稳稳地把日子过好就行。

不过,跟张灵甫多见了几次面后,王玉龄心里头早就喜欢上了他,并且点头答应了他的求婚。结婚没多久,两个人就有了自己的孩子,小日子过得也挺滋润。

【张灵甫身亡,王玉龄为其生下儿子】

张灵甫和王玉龄之间的感情,虽说不是那种特别张扬热烈的,但也足够让人在心里头琢磨好一阵子。

张灵甫经历了数次婚姻的不顺后,对这次婚姻特别上心。他改掉了从前的脾气,把自己所有的好耐心都给了美若天仙的王玉龄,对她宠爱有加,呵护备至。

在南京那会儿,王耀武上司因为有事情得去南京处理,所以那些高官们的夫人全跑到机场去迎接他了。有人就拉王玉龄一块儿去,可王玉龄却说:“我一个女人家,去接个男的干啥呀,我有自己的行事规矩,不用刻意去巴结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大家伙儿对王玉龄这么做都挺纳闷儿的,不过张灵甫倒是特别赞同他老婆的做法。

又有一回,王玉龄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她结婚前的一个男性老友。这位老友听说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人,就特地写信来问问她日子过得怎么样,幸不幸福。王玉龄没给他回信,等下次去见张灵甫的时候,她就把这封信拿给张灵甫看,还问他这信该怎么处理比较好。

张灵甫笑着,一脸宠溺地说:“这是你的朋友,你看着办吧,不用跟我商量。”王玉龄看到张灵甫这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觉得在老公这里,自己得到了满满的疼爱。

没想到离别的时刻匆匆而至,张灵甫升官当了军长,紧接着就带着国民党的整编七十四师奔向了孟良崮。刚到孟良崮没几天,他就得知了妻子为他诞下麟儿的喜讯。张灵甫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发愁,在给家里的回电里,他只能感慨地说:“我现在啊,真是又喜又愁!”

张灵甫心里一直盼着能和家里的老婆孩子见上面,压根没想过这场仗会是他最后一战。孟良崮那地方石头特别多,一炮轰过去,石子儿到处乱蹦跶,结果好多人都是被这些乱飞的石头给砸死的,比直接中枪的还多。

1947年5月份,孟良崮那儿有个号称“常胜将军”的张灵甫,他带着第七十四军被困在山头上好一阵子,吃的喝的都快没了。蒋介石一看这情形,赶紧派兵去救。有的救兵都快到孟良崮5公里的地方了,眼瞅着就要接上头,可谁想到解放军太拼了,死活不让路。结果呢,援军没救成第七十四军,自己还损失惨重。

在孟良崮那儿,张灵甫左等右等等了十多天,援军还是没影儿。眼看子弹没了,粮食也快吃光了,他没办法,只好拿红墨水给老婆写了封告别信。

红墨水在月光的照耀下,红得跟血似的,好像暗示着张灵甫命不久矣。到了5月16号下午,张灵甫明白大局已定,就把遗书递给了手下杨占春,让他交给王玉龄。没多久,山脚下的解放军就爬上了山顶,国民党的32000多人全被打败了,张灵甫也被打死了。

张灵甫没了那会儿,王玉龄还在家里头,对孟良崮那边的事儿一点都不知道。过好几个月,被解放军抓住的杨占春给放回来了,他把张灵甫留下的信交给了王玉龄,王玉龄这才晓得自己丈夫已经牺牲了。

拿到遗书的瞬间,王玉龄心如刀绞,疼得厉害。她颤抖着手打开信封,看到那触目惊心的红字,心里明白过来,丈夫对她用情至深。

1948年,就在大陆快要解放的时候,王玉龄和老妈以及小宝宝坐上了蒋介石专门给军属安排的船,一起去了台湾。蒋介石后来还给张灵甫追认了个中将军衔,并且从王玉龄那里拿走了他的遗书,这封遗书后来就一直被保存在台湾的战史展览馆里了。

王玉龄心里头最难受的就是想念她老公,每次回想起和他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都像是心里在翻江倒海。而这种难受的感觉,在台湾当局给牺牲将领办的纪念活动上更加明显。好不容易王玉龄心里的难过稍微减轻一点,这些纪念活动又让她想起那些伤心事儿,心里头更加不是滋味。

王玉龄是张灵甫的妻子,她带着一家老小,按理说是能拿到国民党政府给的补助的。但那时候,国民党自己都有一大堆麻烦,根本顾不上他们这祖孙三代。王玉龄一看这情况,也就不指望那点少得可怜的救济了。她决定自己动手,出门打工赚钱来养活一家人。

嫁给张灵甫前,王玉龄早就挑起了家里店铺的大梁,好多年了。她天生就有股子独立劲儿,自己想办法挣钱养家,不用靠任何人,也能让家里人过得挺好。

后来,台湾的工资水平越来越不行,王玉龄得想办法养活全家人。于是,她打算找好友帮忙,出国去学习和提升自己。在好友的热心相助下,她顺利办好了护照。而且,蒋介石还给了她1000美元作为资助。

1953年,王玉龄踏上了去美国留学的旅程,她成功进入了纽约大学,攻读财会专业。在美国,她既要上学,又要打工挣钱,生活相当不容易。毕竟,身处异国他乡,啥都不熟悉。但王玉龄特别能适应新环境,没多久,她就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有个广东小伙子给王玉龄介绍了份工作,她就去了一家美籍广东人开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中文文件处理。下班后,王玉龄还会去一家挺大的中餐馆兼职当服务员,主要就是给客人领位。忙忙碌碌的生活能让她暂时不去想失去老公的那些伤心事儿。

王玉龄干活特别利索,人很踏实,老板特别看重她。她在两个单位上班,工资都挺高的,每天能赚15美元呢。

1959年那会儿,王玉龄完成了学业,接着就去了罗斯福医院干起了会计的活儿。后来,她又跑到纽约一家特别有名的酒店去应聘,结果还真给录上了。你知道吗,那家酒店原本有个规矩,就是只招白人服务员。但王玉龄去面试的时候,那位经理一看她长得漂亮,气质也好,就像是天生的一样,就破例让她进了门。

一年后,王玉龄成功入职了美国航空公司,并且一干就是21年,直到她退休。在这段时间里,她把妈妈和儿子都接到了美国,他们全家就在美国安顿了下来。

王玉龄对孩子的学业抓得很紧,因为她知道,按照美国的规矩,孩子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得去当兵。她可不想让孩子重复她丈夫的老路,所以总跟儿子念叨:“咱不当台湾的兵,更不去当美国的兵。”就这样,在王玉龄一遍遍的叮嘱和教导下,孩子最终考上了大学,后来还成了家。

【王玉龄几度回国,在孟良崮写下4个大字】

王玉龄在美国奋斗许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心里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家的滋味真不好受。好多夜晚,她都特别想念老公,还有那个阔别多年的老家。后来啊,多亏了周恩来总理帮忙,她这才圆了回家的梦。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人找上了在美国生活的王玉龄,问她想不想回中国。王玉龄心里头肯定是想回去的,但那时候情况复杂,她有一堆担心,所以就只能拒绝了。到了1973年,周恩来总理从国外的华人朋友那儿听说了王玉龄的事儿,二话不说,就让相关人员赶紧给她发了回国的邀请。

周总理的热情让王玉龄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她不再去琢磨丈夫生前是否跟人民唱反调,而是心平气和地看待过去的日子。她接下了大使馆的邀请,靠着周总理和国务院的暗中帮忙,悄悄从澳门回到了祖国。回来后,她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好好游览了一番。

王玉龄在游历咱们国家那些美不胜收的风景时,得到了周到的安保,还有非常热情的款待。那次愉快的会面让王玉龄心里美滋滋的。从那以后的好几年,王玉龄每天都会回到国内,感受那份来自祖国的温暖。

从1974年开始,王玉龄连续两次当上了美国华美学会的头儿,她把这个华人自己搞起来的组织用得很好,帮了不少身体有残疾或者生活上有难的华人。跟祖国多打交道后,王玉龄对大陆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有次,一个从台湾到美国深造的博士,跟王玉龄聊天时冷不丁地问:“台湾到底算不算中国的一部分啊?”王玉龄一听这话,心里头立马不痛快了,直接反驳说:“你这是书都读到哪儿去了?我看你还是再好好学学吧!真该去深入了解下历史,人可不能把自己的根给忘了!”

王玉龄每年都会特地跑回台湾,探望亲朋好友。她心里头特别盼着祖国能平平稳稳地统一起来!

她不只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出一份力,还劝说儿子张道宇回国投资建厂,给咱中国人带来好处。自打改革开放以后,王玉龄瞧见祖国大陆变得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老家那边的经济也是突飞猛进。所以,她和老妈商量后,决定在上海安下家来。

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庆典上,王玉龄盛装出席,显得格外庄重。活动一结束,她就接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邀约。

那时候,粟裕将军麾下,跟张灵甫第七十四师对上的华野部队里,粟裕的侄子粟刚兵邀请王玉龄去孟良崮瞅瞅。王玉龄心里头早就释怀了,她明白,自己老公身为一个跟老百姓唱反调的军人,结局早已注定,这些不过是历史洪流里的一点小波澜罢了。

2007年,王玉龄答应了粟刚兵的邀请,带着儿子张道宇一同前往孟良崮。

现在王玉龄已经79岁了,她儿子也都60岁了。想当年,张道宇才出生没多久,王玉龄就收到了丈夫留下的诀别信。从那以后,她强忍悲痛,把满心的爱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

现在,儿子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事业有成,正忙着为国家出力,这让王玉龄心里头特别高兴。踏上孟良崮山,走进张灵甫曾经待过的那个山洞,王玉龄不由自主地琢磨起来,那会儿丈夫在这儿挨饿受困,得多煎熬啊。

午饭时候,张道宇跟妈妈聊起天来,他问:“妈,爸长啥样啊?”王玉龄瞅瞅儿子,觉得他和丈夫有些地方挺像,就答道:“你爸个子高高的,有一米八九呢,脸型跟你差不多。”说着说着,王玉龄想起了以前的事儿,就接着说:“记得咱俩结婚那会儿,我有阵子还琢磨他到底喜不喜欢我呢,因为他从来都没跟我说过一句喜欢我的话。”

王玉龄陷入了深深的回忆,然后继续说道:“当我读到他留给我的告别信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他深藏的爱。”

后来,到了孟良崮那个地方,王玉龄和张道宇一起写下了“和平一统”这四个字,她把自己对国家的那份深情厚意全都融进了这四个字里。虽说她老公以前跟人民不是一路的,但现在她可是跟人民站在一起了,这就挺好。

在张灵甫牺牲的那个山洞里,王玉龄缓缓用手触碰着岩壁,心里琢磨,可能就在生命最后那晚,他就倚在这儿,心里满是对她和娃儿的牵挂。

王玉龄往墙上一挂花环,随后嘻嘻哈哈地说:“嘿,也得给我留个地儿啊!”

2021年的时候,王玉龄老人在上海自己的家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那时她94岁。19岁那年,她就失去了自己的伴侣,之后全靠她一个人硬撑着把家给扛了起来。说她是个又刚强又自立的人,那是一点没错。在丈夫走后几十年的光景里,她最终代替丈夫站到了老百姓的队伍里头。

0 阅读:8
回首千秋月

回首千秋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