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隆基愤怒挖坟的上官婉儿:你在我眼中,始终是如此的不屑一顾

思山聊历史 2023-08-29 10:31:15
#黄金时代II# 一代无冕女相上官婉儿墓碑上最后的悼词是这样写的: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似是潇湘水断,顿如宛委山倾,珠沉玉没,佳人已逝,知音再难寻觅。 而今只剩几株松柏孤零零的包围着你的坟墓,在一片静谧中偶尔作声。但是不管过了千年还是万年,人们都不会忘记你的芳名令绩。 墓碑是在上官婉儿死后,太平公主令人撰写的,除了记载了上官婉儿的生平事迹以外,还在末尾用一首悼词,表达了太平公主这位唐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对于痛失另一个杰出女政治家上官婉儿的惋惜伤怀之情。 上官婉儿幼时在掖庭中为女奴,十三岁时因机变多才被皇后武则天拔擢为唐高宗李治的才人,在女皇武则天当政时期更加重用上官婉儿,让其担任内舍人,在唐中宗李显复辟成功后又将上官婉儿册立为昭容。在李显死后,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一道被诛杀。 对于上官婉儿的死,太平公主表现出了极大的哀伤,她“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唐睿宗李旦也加赐给了上官婉儿“惠文”的谥号,但是到了李隆基当政时,他竟然下令让人捣毁了上官婉儿的坟墓。 究竟李隆基和上官婉儿有什么重大过节,非要让他在上官婉儿死后也要令她不得安宁。难道就因为上官婉儿在权利斗争中站错了队,是韦后一党,但是看看韦后一族,在遭遇族灭之祸后,倒也没有再被继续挖坟报复。由此可见,在李隆基心中对上官婉儿的怨恨之深,甚至超过了韦后等人。 那么死于唐隆政变的上官婉儿究竟是不是韦后党呢? 太平公主给上官婉儿撰写的墓碑上是这样记载的: “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鸠而死,几至颠坠。”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韦后乱政,与奸臣勾结,想要让中宗立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为皇储,昭容上官婉儿听闻之后,泣血死谏,请中宗下旨铲除乱党,但是中宗宅心仁厚,以不想家丑外扬为由不肯下诏。上官婉儿见状知道形势难转,亦觉无可奈何。 上官婉儿对此做出过上、中、次、下四个对策,上策则是在中宗面前揭露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种种罪状,请求中宗法办,但是天子听后不从,中策则是上官婉儿请求免去自己的昭容之位,但是天子听后不许,次策则是上官婉儿准备削发为尼,最终也未能达成,上官婉儿便只好采取了下策,饮下了鸩酒来进行死谏,并险些因此丧命。 在上官婉儿好不容易被救治回来后,她亦并没有进行妥协,而是为此前的死谏不成功,而再三上书要求天子将自己降职为婕妤。 可以说在与韦后一党的斗争中,上官婉儿的立场始终未变,从始至终与他们都不是一党,在死谏、出家、服毒的连番抗争后,她最终以自请降职与他们划清了界线。 不久后,中宗驾崩(据传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摄政,韦后勾结外戚,荼毒百姓,并想要颠覆李氏江山社稷,太子(指李隆基,这个墓碑的碑文是在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所写)顺应天时民意,发动了唐隆政变,在危机关头拯救保住了大唐江山。 而下面一段的用词便比较隐晦了,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在此期间上官婉儿一直被韦后软禁于皇宫之中,与其周旋斗智斗勇,但是在唐隆政变暴发时,李隆基带兵一路杀进皇宫,并下令关闭宫门,对韦氏一族从老到少全部屠杀,而上官宛儿也死在了这场混乱的厮杀中,亡年四十七岁。 对于上官婉儿的死,当时当政的唐睿宗李旦深表哀悼,并加赐给了她“惠文”的谥号。 在谥号中,“惠”指的是仁慈爱民有惠于百姓,“文”指有文采和文治武功,可以说从睿宗给的这个谥号来看,他对于上官婉儿的综合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她并不是中宗时期一个简单的妃嫔,而是一位文采、德望都非常出众的女臣子。 而广受赞颂,又非韦后一党的上官婉儿,为何会莫名其妙的死在唐隆政变中呢,最后连她究竟是死于韦后之手还是死于李隆基之手,碑文上都不肯道明呢。 其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种不说,实则就是一种隐晦的说,上官婉儿并非是死于韦后之手,否则碑文中肯定是要写明白上官婉儿是遭奸后韦氏谋害而死,如果不是死于韦后之手,那便只能是死于另一队与韦后交锋的人马李隆基的手下了。 而李隆基为什么一定非要杀了上官婉儿,并在她死后还要捣毁她的坟墓让她死后也不得安宁?无非是上官婉儿在唐隆政变中,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冒犯了李隆基,让他在她死后多年,依旧耿耿于怀不能释然,甚至不惜推翻父亲李旦的决定,也要捣毁上官婉儿的坟墓。 于是这个女子的名声,便在两任帝王的欣赏和愤恨中浮浮沉沉,隐晦成谜。 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描写唐隆政变中的上官婉儿之死的: “初,上官昭容引其从母之子王昱为左拾遗,昱说昭容母郑氏曰:“武氏,天之所废,不可兴也。今婕妤附于三思,此灭族之道也,愿姨思之!”郑氏以戒昭容,昭容弗听。及太子重俊起兵诛三思,索昭容,昭容始惧,思昱言;自是心附帝室,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及中宗崩,昭容草遗制立温王,以相王辅政;宗、韦改之。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入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意思大致是说,上官婉儿初时不听王昱良言劝阻,一心要依附于武氏,当看到太子李重俊起兵诛杀李三思并要捉拿她时,她才感到害怕,于是改变了注意,决定弃武扶李,并与安乐公主在朝堂上各为一党。 等到中宗驾崩后,上官婉儿草拟遗诏,要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辅政。但是宗楚客和韦温等强烈反对,他们以叔嫂不通问为由,要求废弃这份遗诏,并纠结群臣上表奏请韦后临朝听政,并要求罢免相王的辅政之权,而改立相王为太子太师。 自此,韦后开始临朝摄政,独揽大权。 等到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带人杀进宫中时,上官婉儿捧着烛台帅领宫人们出来迎接李隆基,并将之前草拟的诏书拿给李隆基的手下刘幽看,请刘幽为她求情。刘幽在看完草诏后觉得上官婉儿并非韦后一党,于是便替她向李隆基求情,但是李隆基不允,令人斩杀了上官婉儿。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看未必,若真是如此,李隆基在此斩杀了上官婉儿也就罢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胜利者,骄傲还来不及呢,又哪里来的那么大的戾气和怨愤,在上官婉儿死了几年后仍然坚持要捣毁她的坟墓呢。 而能导致李隆基如此大怨气的,只能是在这次与上官婉儿的斗法中,他输了,而且搞的颜面扫地,所以才让他一直记恨于心,觉得此仇非报不可,这和历史上的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差不多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不能在死者生前达到报仇的目的,那也要令他死后不得安宁。 言归正传,上官婉儿究竟做了什么事,令在唐隆政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李隆基颜面扫地呢,我想,必然是上官婉儿在见到李隆基血洗宫闱之后,站出来发表了一番自己的见解,但绝不是后面史书所记载的对着李隆基一顿摇尾乞怜,如果她真如此做了,李隆基又何至于要毅然杀掉一个姿态卑微的归顺者,还要对她记恨许久,甚至在她死后展开疯狂报复呢。 我想,在唐隆政变那一晚的宫中,上官婉儿和李隆基见面时,她的神态必定是从容且不卑不亢的,对于李隆基如此残暴的近似屠宫的行为,她义正言辞的进行了斥责,毕竟在她以往参与、主持的政治斗争中,她都是主张以最小的损失来争取最大的胜利的,这个最小的损失指的敌对双方。而李隆基如此大张旗鼓的屠杀,实在是让她无法容忍,她晓得而今大势所趋和李隆基的狼子野心,以他的心性,也许他很快便会组织上演出另一场“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而后登临大宝,这比之前毒死中宗的安乐公主又强在何处,难道她之前饮鸠泣血的死谏,就是为了迎来这样一个暴戾无耻的新帝吗?! 所以,她不能归顺,也绝不允许自己向他臣服,聪慧如她,岂不知晓逆势而为的代价,但是她不惧怕,她愿意从容赴死,从而走向她心目中的另一种胜利,那便是无论你屠戮再多的性命,你都无法得到真心诚意的臣服,你在我眼中,始终是如此的不屑一顾。 在上官婉儿死后的同年,相王李旦登基为帝,而他的长子李成器上表称不愿意成为皇储,愿意让位于弟弟李隆基,两年后,李旦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继位成为新帝。 这真是一幕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画面啊,但是究竟是什么阉割了这两个男人对至高无上权利的欲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想想总归是觉得心悸,觉得那大概是比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更可怕的事情。
0 阅读:0

思山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