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乾崑时刻”:一代智能驾驶系统的使命与征途

汽车通研社 2025-01-15 10:32:52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必然有坚实的精神内核。

最近大火的纪录片《穿越中央山脊》就是如此,它由华为乾崑携手中国国家地理共同打造。它有两条关键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主线——中国的地理空间结构与中华文明的精神。

中国地理空间的骨架是由大山勾勒出来的,大山的存在会阻碍水汽的流动,导致山的一侧降水量不够,只好游牧,另一侧降水量充足,可以农耕。两边能够支撑起的人口数量、人们的组织逻辑、人们的伦理观念等,全都不一样,从而形成异质性的人群。

异质性的人群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大规模共同体?答案是故事。人类在历史上发展出的故事很多,每一种故事都能带来信众的凝聚力,让他们团结起来与其他故事的信众竞争。

最终,竞争的输赢取决于各自的精神容量——哪个故事能动员起更多的人,它就有更大的机会获胜,最终成为所有人共同的精神信仰。

我们再来看第二条主线——华为乾崑领先技术与品牌精神。

在纪录片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就是在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加持下,从舟山群岛到大别山,从秦岭山脉、巴颜喀拉山脉,最终抵达昆仑之巅,摄制组成功完成了一次跨越中国三大阶梯,横贯东西5000余公里,海拔跃升7000米的壮阔旅程。

这不仅是智能汽车行业首次在智驾辅助下丈量祖国中央山脊的一大壮举,更是科技驱动下人们出行方式壮阔革命进程的一次全方位展示。

此刻,华为乾崑的品牌精神浮现而来,旅途中,种种艰难险阻被克服,如高海拔山路、崎岖地形、雨雪雾恶劣天气等多种极端、复杂的路况与环境等。

不经艰难险阻试炼的精神,毫无意义,不具备真正的精神信仰,因它没有给人以自主抉择的机会,可见,艰难困苦反倒是滋养出真正的辉煌理想所必需的肥料。

从这个角度讲,经过淬炼的华为乾崑品牌精神的内核如同终点站昆仑一样,以勇攀高峰的姿态,向着技术巅峰不断进发,以问鼎之势引领产业革新。同时如冰川融水的涓涓细流,把智能带入每一辆车,助力中国汽车智能化发展。

华为乾崑的品牌精神:

引领产业,向下扎根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一句振奋人心的话:“平心而论,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赢。而在正在到来的智能电动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输。”

但是产业的赶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2023年8月,马斯克驾驶Model S开启了一场试驾直播,时长45分钟,引发千万网友观看,本次测试的主角,是特斯拉采用“端到端”全新架构的自动驾驶系统“FSD Beta v12”。他说:“特斯拉正在对中国自动驾驶产业进行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打击,一旦成功,将是颠覆性的。”

马斯克的宣言震撼了中国智能驾驶行业,不少人患上了“特斯拉恐惧症”,更有悲观者声称:“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永远赶不上特斯拉。”

这些焦虑情绪都源于一个底层心理——中国智驾产业缺乏一个能和特斯拉掰手腕的行业领头羊。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科技产业追赶期,往往都有天量的财政补贴和低息贷款、精细的产业政策和极强的产业保护倾向,效率奇高。

但在很多领域,这种模式取得成果往往是“产能优势”,而非真正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几大分支里,高附加值领域几乎都是美国公司的身影。

究其根源,过去三十年,中国公司在操作系统等底层软件技术的突破中,往往并非败给技术,反而是在研发环节各自为战,在生态建设中得陇望蜀,或是在追赶环节存在备胎思维,把自主方案当成一种应急预案。在习惯性的观望和反复中,大量研发资源被浪费。

正在兴起的智能驾驶产业也不例外。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许多中国公司没有引领产业,向下扎到根的精神——直到华为乾崑的出现。

2024年4月24日,华为车BU正式发布乾崑智驾品牌。乾乃“天之刚健、自强不息”,以向上生长的动能,引领未来;崑,乃“崑仑之巅”,立于天地,问鼎未来。“乾崑”,喻义向上捅破天,引领产业;向下扎到根,掌握硬核技术。

在华为乾崑横空出世之前,行业内评价智能驾驶是否好用的标准比较简单粗暴,比如激光雷达的数量、算力和数据的大小,但实际上,这些硬件数据和用户体验并没有直接关系,许多硬件配置更像是一个噱头。

事实上,华为乾崑的算力并没有显著高出同级别对手,但整个体验却是吊打同行的存在,反观很多同行,虽然激光雷达数量多,算力强,但完全没有反映出应有的水平,反而被消费者怒斥为智商税。

为什么是华为乾崑?因为华为车BU始终用真金白银探索底层技术,其底气既来自自身多年在全球化竞争中积累的沉甸甸的方法论,也来自无数华为车BU工程师用时间精力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正如尼采所说:“想要长到更高的天空吗,那就把根扎到更黑暗的地下。”下沉,持续的深耕,最后才能发现真正力量在哪里。

由此可见,正如堆料堆不出特斯拉一样,堆料同样也堆不出华为乾崑,华为乾崑之所以强,本质上还是勇于引领产业,向下扎到根的精神,让它和特斯拉一样拥有“软硬兼备、全栈自研”的实力,甚至比特斯拉多了一层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对用户体验的仔细打磨。

华为乾崑究竟强在哪里?

要读懂华为乾崑究竟强在哪里,我们就必须读懂行业现状。对智能驾驶行业来说,时间可谓是又快又慢。

所谓慢,是指开发一款新产品动不动就要18个月、36个月。

所谓快,是竞争不等人,技术变革太快,不做技术路线预研,就偷懒花钱做预埋硬件就会被迅速淘汰。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2024的智驾时间线,你们就知道这场风暴来的有多猛、有多快:

3月,华为乾崑正式推送“全国都能开”。

4月,北京车展,华为乾崑发布端到端架构的ADS 3.0,行业内首个提出车位到车位。

6月,各家新势力开始吹“端到端”。

7月中,理想正式推送“全国都能开”。

7月末,小鹏正式推送“全国都能开”。

7月28日,理想推送“端到端”第一个测试版。

8月,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率先量产商用,实现更类人、更安全的智驾体验。

10月10日,小鹏发布“去激光雷达XNGP”的 P7+,第一梯队的城区NOA直接进入20 万以内。

10月23日,理想全量推送“端到端+VLM”。

10月30日,小米 SU7 推送“全国都能开”,此时距离小米开始交付汽车仅6个月。

11月,理想全量推送“端到端+车位到车位”。

12月,比亚迪、腾势多款激光雷达的新车型开启媒体试驾,“全国都能开”,开始进入大规模交付节奏。

12月,华为乾崑开始公测“端到端+车位到车位”。

12月,理想开始公测 800 万 Clips 训练出来的新模型。

12月,小米预计推出 1000 万 Clips 训练出来的E2E新模型。

12月,极氪预计开启全国无图的 NZP 公测。

12月29日,华为乾崑正式升级车位到车位和VPD泊车代驾两大功能,并已陆续开始推送,其中VPD泊车代驾功能是业界唯一。

在这里,我们能明显看到,从华为乾崑正式推送“全国都能开”到现在,整个行业都变天了,用户认知正在大块大块地被刷新;这速度比汽车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快几十倍!更为重要的是,从“全国都能开”到“车位到车位”,华为乾崑是毋庸置疑的引领者。

为什么华为乾崑那么强?最关键的因素是,华为乾崑敢于在核心技术上砸钱。

从时间线上来看,早在2013年,华为车BU就开始布局智能汽车领域,中间也一直跟各大车企有合作。从2019年开始,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成功地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ICT工程和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领域。

经过这些年的酝酿,华为车BU已经成功开发了30多款智能汽车关键产品和系统,真正做到全栈自研。包括车载操作系统、激光雷达、智慧屏、智能车云、三电系统等,并且所有这些部件都通过了车规级认证和可信认证。

用华为车BU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辆智能电动汽车除了底盘、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车BU提供的技术,进而真正帮助车企造好车。

相比之下,今天国内想要实现端到端的主机厂或者智驾供应商,研发投入不够,技术实力偏弱,大部分玩家都受制于算力。

具体来讲,主机厂用来训练端到端算力的最理想值大约是5 EFLOPS,车上的算力是5000TOPS,并且对内存带宽要求也很高,比如要达到几TB/s。许多主机厂的训练算力,大约只有这个值的几十分之一,车端算力大约只有这个值的十分之一。

但华为乾崑不一样,在2023年底,华为乾崑的云端训练算力是2.8 EFLOPS,如今已达到7.5 EFLOPS了,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第一。而且每天都在快速增长中。

云端训练里程每天高达3500万公里,模型每5天迭代一次;

人均每日智驾里程超过15公里,城区智驾里程占比超过33%,时长占比超过52%;

高速NCA安全原因平均接管里程超过1000公里,高速基本不接管;

平均人均每天泊车次数1.2次,像离车即走、VPD泊车代驾等功能,人直接下车,智驾自己停,节省很多时间。

在强大算力的支撑下,华为乾崑智驾ADS 3.0不断进化,从端到端到全国环岛路都能开,从离车泊入+ADS泊车代驾VPD功能一气呵成,华为乾崑已经成为中国智驾产业的风向标。

我们就拿现如今大热的“车位到车位”为例。我们都知道,2024年端到端技术路线成为智驾行业主流,作为端到端技术在体验端最直观的价值展现,“车位到车位”智驾功能引发行业竞逐,并成为衡量智驾水平的关键维度。

如今,许多友商号称的“车位到车位”只是记忆泊车,只能从固定车位到固定车位,车辆需要先记忆一趟之后才能用,而当车位被占时,需要人工接管泊入,其实用性和体验性都比较差。

但华为乾崑智驾ADS在起点与终点的停车场均无需固定车位,即使车位被占,也能智能漫游寻找新车位,让用户实现泊车自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位到车位,它支持从任意车位到任意车位,无需用户花时间记忆路线,无需系统死记硬背,无需固定车位,有位就能停,越开越好用。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友商在核心技术上投入不够,他们的“车位到车位”只是“智驾领航+记忆泊车”功能的简单拼凑,使用场景受限,而华为乾崑智驾ADS由于算力与算法上的优势,能依托先进的“自主学习”技术,不断拓展支持的园区及停车场范围,随着智能驾驶出行规模的不断扩大,覆盖的停车场数量将越开越多,体验越开越好。

展望2025年,华为乾崑智驾的VPD泊车代驾功能已经于1月13日在深圳机场开启试点,这是全球首个商用标杆;更为重要的是,下一代L3级别的ADS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乾崑智驾ADS真就是强得飞起。

中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华为乾崑时刻”

尽管我们经常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但在2023年,在中国市场,只接受免费高速NOA的消费者占48.2%,而只接受免费城市NOA的消费者占到了62.3%。没错,大部分人不愿意花钱买智能驾驶功能。

放眼全球,连行业龙头特斯拉也无法幸免,特斯拉FSD是目前全球最贵的自动驾驶软件,在海外市场开通率并不高,尽管特斯拉将FSD的价格不断下调,但仍未扭转其低迷的开通率。

为什么会这样?很大原因是早些年,许多车企旗下的高端纯电车型都以智能驾驶为最大卖点,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自动驾驶技术迟迟难以突破,车企又急于获得销量,于是“硬件预埋”这一乱象大行其道:车企先把昂贵的英伟达Orin和各种激光雷达装上车,至于说智能驾驶功能,说几个月后推送,结果大部分车主开了好多年,一直到换车都没能等来当初的承诺。

这就相当于安装了最顶尖的英伟达4090显卡的电脑,操作系统却是陈旧的Windows 98。很显然,这样的“谎言”无法持续,很快,这种营销手段透支了智能驾驶和高端纯电的口碑。

但行业发展至今,华为乾崑正在迅速扭转这一趋势。我们常说,战报会撒谎,但战线不会。

首先,智能化车型正在汽车市场全面铺开:

以高速领航为核心的L2+在20万以上新能源车的配置率已经达到65%,逐渐成为了标配;以城区NCA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率也在快速地提升,预计在5年内搭载量将达到2000万。

其次,用户对智驾从“怕用”到“敢用”,从“常用”到“爱用”。

根据《华为乾崑2024年智驾使用报告》显示,华为乾崑年度智驾用户突破50万,华为乾崑年度智驾总里程已突破14亿。

最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大规模使用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现如今华为乾崑智驾ADS累计发货量超过50万套。

合作车型覆盖轿车、SUV、越野、MPV,包含增程、 纯电、混动等动力方式,车型包含问界 M5/M7/M9、智界 S7/R7、享界 S9、岚图 梦想家乾崑版、阿维塔 07/11/12、方程豹 豹8等,在2025年,有数十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的新车将陆续上市。

现如今,无数人都在讨论汽车产业会复制手机市场当年的故事——如果汽车行业也会出现5家巨头吃掉80%市场份额的一天,那么没有竞争力的公司必定会消亡。由此,为了活下去,庞大的研发投入必不可少,主机厂最后比拼的都是硬实力。

叙述至此,我想起了纪录片《穿越中央山脊》的最后一幕,华为乾崑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抵达昆仑之巅,傲视群峰。回到现实,在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下半场,华为乾崑品牌如同昆仑一样,向着技术巅峰攀登,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引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立于浪潮之巅。

没错,在有生之年,国人一定能看到以华为乾崑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彻底掀翻德国、日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汽车产业长达上百年的产业霸权,迎来属于中国汽车的新时代。

0 阅读:1
汽车通研社

汽车通研社

全球汽车商业资讯,尽在汽车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