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奇石形式”的主要特征3

石道聊文化 2024-11-24 10:58:35

第二节 奇石形式的“残缺性”

天下奇石,它们奇之处,要么表现在形状上,要么表现在它们表面的珍珠构图上,要么表现在它们表面筋脉的构图上,要么表现在它们表面石纹的构图上,要么表现在它们表面石色的构图上,这是笔者在创建“奇石形式”时得出的结论。

然而,如果说天下奇石,包括奇石艺术品,它们没有十全十美的,都是有缺陷的,具有“残缺性”的特征。同时,那些“残缺性”的特征,也能够给玩石人带来一种美感。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

笔者认为,“奇石形式”的这一“残缺性”特征之所以能够给玩石人带来美感,是因为它们天然形成的缘故,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奇石本身与生俱来的那些缺陷、残缺等,它们不仅不影响它整体的美观,反而可能是增加其魅力的一种表现。

下面,我们以灵璧磬石为例,来做具体的说明。

一、“石根”:真实、亲切。

之所以说“石根”能展现灵璧磬石的“真实”,是因为该类石种产于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东北的“磬云山”之山坡周围的田畴里,“其石不在山谷,深土中掘之乃见。”(清,赵希鹄,《怪石辨》)。因此,“石底多碛土”(明,林有麟,《素园石谱》)。

今天,那个碛土的部位,当地人称之为“石根”,即灵璧磬石与山地接触的地方。显然,那些地方由于几亿年的氧化、腐蚀等原因,而黏有黄红色山泥。那些山泥,它们的硬度虽然低于它们本身石质的石屑等,但也不是容易被清除的。

既然如此,那么,这么一个“石根”处,它们为什么会让玩石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呢?

首先,“石根”是灵璧奇石的身份证。在奇石收藏领域,玩石人对奇石的“真”与“假”,即天然与否是特别在意的。于是,他们在长期的玩石、赏石、藏石等具体实践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识别其天然与否的经验,该方面的详细内容,石友们可以参阅第8章《如何鉴别奇石的天然与否?》。当然,懂行的玩石人从灵璧磬石的“石根”上,一眼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它形式的天然与否。也就是说,如果有“石根”,那么,它的背面或底部就是天然的,反之,则是减肥或截底的。而减肥或截底的灵璧磬石就属于商品石,而不属于奇石了。

因此,就像人有一张身份证一样,灵璧奇石也有一张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就是它的“石根”。如此,这个“身份证”,即“石根”会不会给玩石人带来一种亲切的感觉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有了这张身份证,玩石人才敢与灵璧石接触;它们也才能引起玩石人的审美注意。同时,玩石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它们的形式,它们也以自己真实的天然形式打动玩石人。

当然,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灵璧磬石的“石根”部位不是美的部位。因为灵璧磬石的“石根”处,一般都比较平、直,不属于美的形式——起伏的凹凸的形式。也就是说,从审美的角度看,那里是一处缺陷;有时,它那不易清除的山泥或碎石屑,在某些玩石人看来还是破坏审美情绪的一处“累赘”。

怎么办?

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将这一处“累赘”“隐没”在底座里。也就是说,在“奇石配座”中,玩石人们总是把那个“石根”部位放在下部,即将它们“隐没”在底座中,就像它们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一样,比如灵璧磬石《蚕王》(见图

图22-3 《蚕王》 灵璧磬石 101*16*39厘米 吕沛霖 藏

22-2)。如此,那个“石根”在下面的位置就是最佳的位置。因为“石根”在底部,整块奇石就四面都可以观赏了。如果是达到艺术品级别的灵璧磬石,那么,它们的九面都能够成景。可惜的是,这样的奇石较少,也比较珍贵。

《石道》(1-4卷)255

0 阅读:2
石道聊文化

石道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