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后的疯狂之:有子房之智的钟会,是如何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4-05-04 04:41:53

若说战场决杀,邓艾应该比钟会强的太多了;可若说政治,钟会绝对会甩邓艾几条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邓艾一生都在军中,几乎没有参与过朝政,更没有参与过曹魏与司马家的政治斗争。

但是,钟会就不一样,他可是被司马师称为“王佐之才”、被时人称为“子房”的智谋之士,几乎就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首席谋士,更是掌管着朝廷的情报机构,甚至见证和参与了司马家一路崛起的腥风血雨。

在三国时期,既有“王佐”之才,又有“子房”之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辅佐曹操奠定曹魏霸业的荀彧,另一个就是辅佐司马家奠定西晋基业的钟会。

甚至,有人将他比作袁绍早期的谋主何颙,曹操身边的荀彧、荀攸和郭嘉的结合体。

▲钟会

想想钟会的兄长钟毓,打小跟司马师、司马昭俩兄弟就像铁哥们一样,可最终走入司马家权力核心的却是钟会,这也足以说明钟会的聪明才智确实不一般。

以此来看,钟会绝对算得上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

虽说,他的性格稍显叛逆和乖张,被许多人所不喜,但以他的智慧,以及力排众议伐蜀的独特眼光和魄力,又怎么能看不出反叛的风险有多大呢?

所以,如果说是邓艾反叛,或许还能说得过去;可若说是钟会能干得出如此愚蠢的反叛之事,那就显得非常的不合常理了,除非他发疯发狂。

野心、作死、冲动?

根据《三国志》的字面说法,钟会好好的泼天之功不去享受,却非要作死,自取灭亡。

同时,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在钟会伐蜀出发前,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钟会的兄长钟毓、一代才女辛宪英、博学多才的荀勖等人,都曾表达过“钟会反叛”的意思,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有兴趣的条友可以去自行查阅。

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司马家的基业是怎么来的,司马昭能不清楚吗,既然有这么多人怀疑,他为什么还要派钟会主持伐蜀呢?他也完全可以亲征吗,这样不更能增加自己的威望吗?

▲邓艾

再说,如此多的机密之言,应该都是私下悄悄说的,又是如何传出来的?如果,这些话是“事后诸葛亮”,很可能就不那么简单了,或许就是有意针对钟会反叛一事的进一步实锤。

反过来,如果钟会真是主动反叛,又何必要多此一举呢?对于一个失败者,想怎么定罪,还不是怎么定罪。

显然,关于钟会反叛一事,并非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简单。

根据《三国演义》的字面说法,是野心害死了钟会。

姜维劝他急流勇退,泛舟江湖,但他却说自己还不到四十,又怎么甘心当一个闲人呢?于是,钟会决定:“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

钟会之死,《三国演义》是这样评价他的

“会髫年称早慧,曾作秘书郎,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寿春多赞画,剑阁显鹰扬。不学陶朱隐,游魂悲故乡。”

短短一句话,就将钟会的一生功绩和聪明才智给诠释的淋漓尽致。

还因为钟会是三国时期的最强开挂,不到四十岁,就登上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三公之的司徒宝座,因此有人说他年轻气盛、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就反叛了。

也不想想,能在一个国家的权力核心摸爬滚打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会头脑发热、一时冲动。

但是,不管按照什么说法,以钟会的聪明才智,又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

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再来回放一遍当初的伐蜀战场。

逼反,真反,弃子?

263年十一月,刘禅投降邓艾,并命姜维投降钟会。当时,邓艾在成都,钟会在涪城。

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传来诏令,把益州一分为二,即:益州和梁州,可能是为了避免钟会和邓艾闹矛盾,暂让二人各领一州,也可能是为了削弱二人的守川之权。

第二日,朝廷又传来诏令,特赦益州士民,租免相应赋税,以安抚蜀地兵民。

▲卫瓘

第四日,朝廷再传诏令,拜钟会为司徒、封陈侯、增加封邑一万户,拜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

这里,邓艾增邑是二万户,而钟会却是一万户。或许,这也是钟会与邓艾产生矛盾的一大因素。

又过了几日,钟会、卫瓘、师纂以及胡烈等,以邓艾擅专(擅自承制拜官),上表朝廷(司马昭),怀疑其有反状。注意,只是怀疑,而非确定。

于是,邓艾急忙上表进行辩解。但是,善于模仿别人笔迹的钟会,却把邓艾的之份上表改成了傲慢无礼。

司马昭接到邓艾的上表后,只是让监军卫瓘敲打一下邓艾:“此事(擅自承制拜官)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这时,朝廷依旧没有认定邓艾谋反。

原本,如果邓艾就此老老实实不要有任何举动,或许就能避免杀身之祸,但他却再次上表为自己的擅自承制拜官的事进行辩解,相当于不把司马昭对他的敲打当回事。

当时,本就不喜欢邓艾的钟会,趁机诬告邓艾谋反。

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瞬间,邓艾就从灭蜀的大功臣,变成了叛逆。

让人疑惑的是,司马昭的态度咋就变得这么快呢,难道他真不清楚邓艾是什么样的人吗,无论是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再到司马昭,邓艾完全就是司马家的铁杆追随着呀?

264年正月初三(《三国志》)或初四(《晋书》),司马昭率领十万大军前往长安。

正月初十左右,卫瓘将邓艾父子收入槛车。

正月十五日,钟会抵达成都,邓艾被押往京都洛阳。

这时,钟会麾下有魏、蜀军队二十余万,但是却无一支军队属于钟会的嫡系,毕竟他一直没有独自领过军,就更不要说姜维的蜀军了。也就是说,若他真想反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同时,司马昭派的中护军贾充率领的一万步骑已进驻乐城,而他自己率领的十万大军则已进驻长安。

正月十六,钟会反叛。

正月十八,钟会、姜维被乱军所杀。同时,卫瓘派田续追杀邓艾父子。时年,钟会仅有39岁。这么年轻的三公,可能也是他被杀的最大原因之一。

二月初一,朝廷下诏赦免所有在蜀地作乱的将士。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那么,在时间如此仓促几乎没有多少时间谋划反叛,又无嫡系军队支持,还有司马昭的十万大军窥伺在侧的情况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无一具备,反叛显然就是个死局,而被人称为子房的钟会,智商咋就一下变的如此之低呢?这似乎完全说不通呀。

虽然,钟会的性格有些乖张,不太喜爱遵守一些俗礼,或者有些嫉妒邓艾的功劳,但嫉妒邓艾功劳的也并非只有钟会一个人,还有师纂、卫瓘、胡烈等上表怀疑邓艾有异心的将领。再说,在钟会进入成都前,也并没有任何反叛的举动。

况且,钟会还曾写下“散发抽簪,永纵一壑”这样表示弃官隐居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诗句呢?

那么,钟会究竟是真反,还是被逼反,或是被当成了鸟尽弓藏的弃子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司马炎了。

根据《三国志》和《晋书》记载:

“中咸熙元年(264年)春正月钟会死,八月司马炎进位副相国,九月进位抚军大将军,十月封晋世子。”

同时,只要钟会能够等到次年八月司马昭死,司马炎可能就奈何不了他了。

从这里不难看,司马昭在钟会死后的这一年多点的时间里,一直都在为司马炎上位铺路。

难道说,司马昭担心钟会、邓艾这两大功勋会成为他儿子上位的绊脚石,因“恐艾威名,知必不同,因其疑似,构成其事”,明知只是怀疑,可还是搞死了邓艾,甚至还要逼反了钟会。

毕竟,只有钟会反,杀死钟会才能明正言顺。

于是,就出现了“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行兵来,是疑我也。”、“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的场面。

虽说,这是《三国演义》上的场景,但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真实场景。

也就是说,钟会的反,很可能就是被逼反的,甚至被当成了绊脚石或弃子了。

或许因此,在钟会反叛后,既没有诛连族人,也没有诛连其他将领及官员,甚至还默许了向雄给他收尸,而且“甚悦,与谈宴而遣之”,这起码说明司马昭并不怎么痛恨叛臣钟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是司马昭心中有愧吧。

这时,可能又有人要问,钟会为什么不忍一忍呢?

真诏,假诏,阴谋?

对于钟会伐蜀,还有一个颇为让人费解的地方。当初,司马师平定淮南毋丘佥叛乱、司马昭平定寿春诸葛诞叛乱,钟会都是主力二人亲征的。

可是,在伐蜀这么大的事情和功劳面前,钟会为何不力主司马昭亲征,而自己要去争这个主帅位子呢?

还有,钟会谋反的理由是“假传郭太后遗诏,诛杀司马昭”。

▲姜维之死

这在祥子看来,很可能是真的,而不是假的。

可能有人要说,钟会和郭太后没有交集呀?

在三十岁那年,钟会被任命为黄门侍郞,就是守卫宫门的官吏。

在三十二岁那年,钟会推掉九卿之一的太仆和陈侯的封赏,依旧以中郞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而这个中郞官,则是侍奉皇帝的职位。

以此来看,钟会和郭太后有所交集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又因,郭太后的诏令,比魏主曹髦的圣旨管用,所以“假传郭太后遗诏”也就说得过去了。

例如:在废掉曹芳,欲立新帝时,司马师想立燕王曹宇,但郭太后却要立曹髦,最终司马师只能做出让步;当司马昭让人杀死魏主曹髦后,那可是明目张胆的当街弑君,影响力有多坏,可想而知,最终朝中百官还是在郭太后的弹压下,仅牺牲了个小角色成济就不了了之了。

也因这层关系,钟会对曹髦是相当的了解。当司马师让他评价魏主曹髦时,他立即就给出了八字评语:“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

由此可见,钟会对曹髦的才华是相当的看重,对他这个人也应该是相当的看好。

同时,曹髦对钟会的评价同样非常的高:

“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

以此来看,二人似乎有惺惺相惜之感。

▲钟会之死

按常理,以他的名望(与名士、玄学代表人物王弼齐名),若对司马炎进行点评,相当于是在给司马炎的成长加分,可他却从未点评过司马炎。理由很可能只有一个,他并不看好司马炎,说好讳心,说不好得罪人,还不如不说,反而非常看好曹髦。

那么,我们不妨来一个大胆的假设,有没有一种可能,钟会是为了忠于曹魏,这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呢?

若如此,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因为,钟会只有以灭蜀之功,才能取得与司马家叫板的资本。而作为司马家的铁杆追随着邓艾,有机会除掉,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还因为,自从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后,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已经无法消除了。

可惜,由于司马昭的步步紧逼,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想忍也没办法忍了,加之亲信将领丘建的泄密,而导致仓促的反叛计划遭到惨痛扼杀。

难怪,就连“现代四大史家”之一的吕思勉先生也对钟会评价颇高:

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的,不是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他要尽忠于魏朝,是极合情理的。所以钟会可说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他的谋略,还在这三人之上,亦且兵权在手,设使没有北兵的叛变,竟从长安而下,直指洛阳,这时候司马氏的大势如何,倒是很可担忧的了。钟会的效忠于魏,姜维的效忠于汉,又可称封建道德之下的两个烈士了。

因此,钟会的反叛,既是被逼上了梁山,也是他忠于曹魏的最后的疯狂一搏,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13
历史爱好者祥子

历史爱好者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