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去世3年的张闻天补办追悼会,陈云突然反悔:我不致悼词

田星宇来了 2025-02-21 16:49:3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许多历史问题都走上了重新审视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闻天同志的遗孀刘英,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下了两封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恳请中央能为已故三年的丈夫张闻天的骨灰移回八宝山,并出版他的著作,以正其名。这两封信,一封寄给了陈云,一封寄到了中央。

陈云收到信后,立即在信上批示了"完全应该"。这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一个老同志对另一个老同志的深切理解。

不久之后,中央决定为包括张闻天、彭德怀在内的几位老革命家举行追悼会。不久后,老干部局的郑伯克亲自登门,告诉刘英中央决定为张闻天单独举行追悼会。

刘英紧紧握住郑伯克的手,眼中满是激动的泪水。

在杭州疗养的陈云,也接到了这个消息,中央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追悼会并致悼词。陈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表示同意。

消息传开,许多老同志都表示要参加这场迟来的追悼会。在筹备过程中,陈云格外上心。他多次过问筹备细节,并坚持要求追悼会要庄重、隆重,要充分体现对张闻天同志的尊重。

追悼会原本计划会很快举行,但中央考虑到陈云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安排,最终决定将追悼会延期到8月举行。

陈云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见到刘英后,他却改变了主意,称不致掉词。这是为什么?

1900年,张闻天出生在江苏南汇。17岁时,他在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求学,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愿。

五四运动爆发时,张闻天响应号召,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革命潮流中。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揭露时弊的文章,其中,《社会问题》一文最为广泛传播。

这篇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根深蒂固,呼吁全国人民联合起来推翻压迫,推动社会进步。

1920年7月起,为了追寻真理,张闻天先后辗转日本、美国求学。

1921年到1924年初,张闻天公开发表了超过50万字的文章,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他的文学成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些文字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思想、理论,逐步确立了自己对革命和社会的坚定信仰。

1925年,张闻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利用担任助教的机会翻译了大量俄文书籍。

遵义会议是张闻天一生中最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一。

他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被推举为党的总负责人后,他三次主动让贤,推举毛泽东担任领导职务。

这种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品格,让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1930年初,陈云和张闻天因为共同在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工作而结识。他们都是政治局常委,肩负着重要的革命使命,更因为同为上海人而有诸多生活上的交集。

1933年1月,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组织上决定将机关转移到中央苏区。陈云和张闻天与其他同志一起,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中央苏区瑞金。

1935年6月,在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之后,张闻天找到陈云,郑重地托付了一项重要任务:请他秘密返回上海,重建白区党组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云自莫斯科回到延安,被增补为书记处书记,与张闻天再度共事。

抗战胜利后,组织上派他们一同前往东北工作,他们共同制定了东北工作方针,将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运用到实践中,为东北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

东北解放后,陈云深知张闻天在经济问题上的远见,特意调他担任东北财经委副主任,二人密切配合,使东北经济逐步恢复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主动请缨,投身于最艰苦的外交战线。作为新中国第一任驻苏大使,他为开创新中国的外交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外交工作中,他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尊严,展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和担当。

张闻天和陈云的工作岗位虽然分开,但友情依旧。有一次,陈云到苏联访问,特意去拜访了担任驻苏大使的张闻天。两个老朋友推心置腹地长谈,回忆往事。

张闻天坦言自己更想做经济工作,陈云打趣道那得问毛主席同意才行。这番对话中,既有老友之间的调侃,更有对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生活中的张闻天,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即使身居要职,他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不以权谋私,也不为子女和亲戚谋求特殊利益。

1976年,周总理逝世,未能再见一面,成为张闻天深深的遗憾。痛苦与悲伤交织,让他的身体更加虚弱,心绞痛频繁发作,几次被紧急抢救,家人们焦急不已,日夜守在床前,盼望他能好转。

张闻天对生死却看得极为坦然:“我已75高龄,突发事变的发生,不是不可能……”

然而,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夜不能寐、行动困难、逐渐丧失自理能力,到了后来,甚至连一口饭菜,张闻天都难以下咽。

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安排身后之事。他特意叮嘱妻子刘英:“我这么多年没有为党工作了,深表遗憾。我死后,替我把补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

刘英听后,眼泪夺眶而出,但她强忍悲痛,轻轻点头。然而,张闻天依旧放心不下,他吃力地示意刘英拿来纸笔,颤抖着手,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遗嘱,最后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7月,张闻天的身体已极度虚弱。7月1日这天,他依然早早醒来。他记得,这是党的生日。他打开广播,听着新闻里播报的祖国成就,脸上浮现出一丝满足的笑容。

中午休息过后,他又让秘书为他朗读《参考消息》。

他的视力衰退,听力也不好,秘书只能一字一句地大声朗读。傍晚时分,他突然觉得有些饿,便让秘书去准备晚饭。

刘英走近床边,发现丈夫双眼紧闭,怎么叫都没有反应。她的心猛地一沉,颤抖着伸手去探他的鼻息——张闻天已然离世,享年76岁。

刘英几次哭晕过去。此后,她遵照丈夫的遗愿,将他留下的4万元存款全部上交作为党费,这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最后礼物。

张闻天去世后,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并没有及时召开追悼会。直到1979年,中央决定为这位老革命家补办追悼会。

原本计划是陈云亲自主持并致悼词。陈云作为当时中央领导人,他的身份足以代表这场追悼会的规格和严肃。

然而,陈云在北京见到刘英,提出由邓公来致悼词时,在场的人都感到意外。这个决定看似突然,实则蕴含着一位老革命家深远的考量和智慧。

张闻天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革命家,更是党的重要理论家。早在延安时期,张闻天就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被誉为党内"理论三杰"之一。

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阐释,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在党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张闻天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思考和实践,与正在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着深刻的关联。

在担任东北财经委副主任期间,他就提出了许多关于经济建设的真知灼见。特别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些根本性问题上,张闻天的许多观点都显示出超前的眼光。

陈云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由邓公来致悼词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张闻天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理论贡献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邓公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由他来评价张闻天的一生,能够更好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这场追悼会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外,从政治规格的角度来看,由邓公致悼词也确实更为合适。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由他来完成,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张闻天同志的高度重视,也显示了对这位老革命家的最高敬意。

陈云的提议得到了邓公的欣然接受。1979年8月25日,张闻天追悼会举行,邓公的悼词高度评价了张闻天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贡献:“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从这个角度看,陈云的"让贤"之举,展现出了一个老革命家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