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5岁的袁伟民正式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位置退居二线。
从优秀的体育选手到排球教练员,再到带领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神话,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尽数奉献给了中国体育事业。
臻于绚烂而归于平淡。如今的他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了,但仍然保持着对排球的热爱与关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体育的热爱。
一纸志愿,半生锦绣
1939年,袁伟民出生,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父母靠卖菜为生,家里并不宽裕。做为幼子的袁伟民却获得了最大的宠爱。父母和兄姐们都全力支持他的学业。
与哥哥姐姐们成绩不同,袁伟民在苏州最好的学校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多才多艺。
1958年,正当袁伟民准备高考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来到苏州中学招生,选中了袁伟民作为飞行学员。然而,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袁伟民患有轻微的关节炎。
在其他的行业中,轻微关节炎甚至都算不上是小毛病,但在飞行员选拔中,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于是,袁伟民与实现自己的飞行员梦想无缘了。
袁伟民又将重心放到学习上,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准备报考清华或北大。这时,江苏省体育部门的教练们来学校选拔体育人才,身高一米八的袁伟民进入他们的眼帘。
在那个年代,高个子不常见,一米八的个子在南方已是鹤立鸡群。加上袁伟民酷爱打球,灵活的运动天赋立刻得到了教练们的认可。
年轻的袁伟民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总归是千里挑一的机会,于是他背起简单的行囊,跟随篮球教练毛阿宝踏上了前往南京的列车。
在分配训练项目时,几个运动队都对他垂涎三分。最终,他被省排球队教练张然领走了。
在省队的日子并不轻松,但袁伟民却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教练的每一个动作示范,他都能很快掌握,并融入自己的特色。
经过两年的训练,袁伟民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二传手,1962年,袁伟民进入国家男子排球队。
1964年,里加国际排球邀请赛上,袁伟民以其卓越的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他所在的中国男排也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那次比赛中,所有观众都记住了这个风格泼辣,球技娴熟的中国少年。
之后,他又担任了中国男排队长,直到35岁才正式退役。
执教十年,铸就巾帼
尽管袁伟民不再以运动员身份活跃在赛场上,他依然渴望将自己对排球的才能和经验奉献给中国的排球事业。
因此,在1976年,他临危受命,担任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彼时的中国女排还只是世界三流球队,要想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需要的不仅是天赋,更是魔鬼般的训练。
初任教练的袁伟民带着冠军梦想,开始了一场大胆的改革。他精心挑选了十二名队员,平均年龄仅有20岁,平均身高达到1.76米。
这个在当时堪称豪华的阵容,让人看到了中国女排崛起的希望。然而,要将这支年轻的队伍打造成世界强队,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
训练场上的袁伟民,与人们印象中那个温和的苏州人判若两人。他对队员们近乎苛刻的要求,让训练场上经常响起啜泣声。但他深知,在国际赛场上,每一分每一球都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
为了全身心投入训练,袁伟民几乎与家庭断绝了联系。清晨六点出门,深夜才归,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早已习惯了没有父亲的日子。
即便是儿子生病住院,他也只能在训练间隙抽空探望。这种牺牲,不仅是对家人的愧疚,更是对事业的执着。
1977年,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赛上获得第四名,这个成绩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
然而,日本媒体的一句评价却让袁伟民寝食难安:"中国女排离世界最高水平还差半步。"这半步在哪里?如何跨过这道坎?这个问题日日困扰着他。
答案在与日本排球界前辈冈田的对话中找到了——中国女排缺少一名像日本队白井、古巴队巴尔涅特那样的重型主攻手。
袁伟民在得知答案后,每天都在努力寻找,期盼着能够找到一位世界级的强力攻击手。终于,他遇到了郎平。
这个身高1.84米的姑娘,虽然技术还很生疏,但袁伟民却在她身上看到了非凡的潜质。那种与生俱来的灵活性和过人的心理素质,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半步"。
袁伟民对郎平进行了针对性训练。
1981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中7战全胜,首次夺冠,郎平的表现功不可没。这一年,袁伟民也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最佳教练员"的荣誉。
1982年,袁伟民对球队进行了大胆的改组。新一批队员的平均身高达到1.79米,平均年龄不到22岁。这个决定虽然冒险,但他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运筹帷幄,再创辉煌
1984年,袁伟民从国家女排主教练的岗位上,他被破格提拔为国家体委副主任。
这一次转变,让他的视野从排球场扩展到了整个中国体育事业的版图。从带领一支球队到管理整个体育系统,挑战与机遇并存。
初入体育行政领域的袁伟民,保持着他一贯的严谨作风。在他看来,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绝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项目的突出表现。
这种观点在当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不识时务"。然而,正是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为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在主持工作期间,袁伟民始终强调要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着力发展基础大项。他深知,像田径、游泳这样的基础项目,才是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真正体现。
为此,他多次深入各省市,考察体育设施建设,了解人才培养情况,为中国体育的整体规划出谋划策。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体育开始了一场全面性改革。从体育场馆的建设到教练员的培训,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外界对中国代表团的预期普遍不高,甚至有人预测金牌数可能只有16枚。
然而,在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体育健儿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28枚金牌。最终的成绩不仅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更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的新纪录。
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袁伟民却表现得非常冷静。在接受采访时,他强调:"这些金牌都是运动员们实实在在训练出来的,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荣誉"。
这种务实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上。他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不仅要有竞技体育的辉煌成就,更要有群众体育的广泛参与。
为此,他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努力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在任期间,袁伟民还特别关注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想保持中国体育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他多次强调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体育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到2004年退休时,袁伟民已经在体育总局工作了整整20年。这20年间,中国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竞技水平到群众基础,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这位"老体育人"的心血。
平淡生活,不改初心
2004年冬,袁伟民正式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休。对于这位为中国体育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将来说,即便是在闲适的晚年生活中,他依然保持着对体育的关注与热爱。
退休后的袁伟民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他的生活却有着自己的节奏。
每天早晨,他都会花时间整理床铺,打扫房间,保持着运动员时期的良好习惯。妻子常常打趣说,虽然单位的事情少了,但想让他专心陪伴家人还是很困难。
生活中的袁伟民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年过七旬后,他重拾了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每天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专心练习。
然而,因为年轻时期留下的运动创伤,他的双膝都留有伤疤,半月板也曾做过手术,这让他无法长时间站立。贴心的妻子总是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不要太过劳累。
除了书法,阅读和整理剪报也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每当读到感兴趣的文章,他都会仔细剪下来,按照主题分类整理,制作成独特的"袁氏剪报"。
这些剪报不仅记录着时事动态,更承载着他对体育事业的持续关注。当老友来访时,他总会翻开这些珍藏的剪报,与大家探讨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2022年,已经83岁高龄的袁伟民依然关心着中国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和厂矿体育等基层领域,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在他看来,体育强国的根基在于全民健身,而这需要从最基层做起。
对于自己最熟悉的排球项目,袁伟民也有了新的认识。当被问及是否还会关注中国女排时,他的回答充满智慧:"虽然还会关注,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事事亲力亲为"。
他认为,新一代的队伍需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的道路。当然,如果他们需要帮助时,这位老教练依然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苏州体育博物馆特别制作了"袁伟民专题"展览,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这位"女排精神"的缔造者。
这不仅是对他过往贡献的肯定,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袁伟民本人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低调。如今。袁伟民虽已经远离了竞技体育的第一线,但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中国体育的发展。
提起中国女排的辉煌篇章,袁伟民的名字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是中国女排的奠基者,也是一代教练的楷模。
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工作,为中国排球和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对袁老表示最深的敬意和最美好的祝愿,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享有一个充满幸福和安宁的晚年生活。
青草
一张相片,三位伟大的女排教练!
用户10xxx44
点开后从后半截开始看,狗屁不通
用户12xxx37
中国女排世界冠军教父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