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没有那么黄了,从长远看,变清会带来哪些影响?

科技良言 2024-11-21 16:29:10
黄河没有那么黄了,从长远看,变清会带来哪些影响?

当黄河上游已经没有什么泥沙的时候,就是今天,已经每年少于1亿吨泥沙进入主干河流的时候。

以数十年长远的角度来看,未来黄河恢复航运是必然。

不足1亿吨的黄河泥沙

《2023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揭示,我国主要河流代表水文站在该年度的年总输沙量达到了2.04亿吨。

与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即14.5亿吨)相比,这一数值显著偏小,减幅高达86%。同时,与近10年的平均年输沙量(3.35亿吨)相比,也呈现出39%的减少趋势。相较于前一年(2022年)的输沙量(3.90亿吨),今年更是减少了4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黄河在所有河流中仍然保持着最高的输沙量,但其输沙量已从1.61亿立方米锐减至0.95亿立方米,这一消减幅度在所有河流中是最为显著的。

对于黄河的各个河段而言,其中变化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中游的龙门至潼关段。在龙门站的上游,有多条含沙量极高的河流汇入,如无定河、黄浦川等,这些河流的泥沙含量极为丰富。

然而,近年来龙门站的含沙量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近十年的平均数据来看,龙门站的含沙量已经从原来的1.26亿吨大幅下降至不足0.5亿吨,这一降幅远远超过了减半的程度,实属惊人。

泥沙的减少可以增加黄河的经济可利用价值。

每年地球上水循环吸收的太阳能是人类掌控能源的数千倍,如果能够将水循环中千分之一的能量利用起来服务人类生产生活,将会是一次巨大的能源掌控飞跃。

长江流域的航运是利用水循环最好的例子,长江流域每年水运量跟中国铁路相当,长江货运总量也跟全球一半海运总量相当。

这就是利用水循环的最好方式之一。

为此设计如下工程

丹江口水库遇极枯年份,抽取三峡、嘉陵江洪水,至少400亿立方米,三向分配。来水超800亿立方米,入黄汉水量560亿立方米。

可以恢复中国大运河全线通航,并获得超过4500公里高等级航道。

丹江口水库至燕山水库加高拓宽渠道,2000方每秒过流能力。燕山水库至贾鲁河为重点,利用现有河流,深挖扩宽干渠。

微山湖有水之后可以恢复卫河,京杭大运河的航运。

黄河下游将引入汉江、淮河水源至华北平原,实现黄河水量分流,下游恢复2000吨级航运,华北平原不缺水,黄河上游获2亿耕地。

黄汉运河(南水北调中线二线)总长600千米,具备通航2000吨级航道,年调水最低250亿立方米,过流能力2000立方米每秒。

华北航运复兴工程示意图

黄汉运河满足河南、河北、山东用水需求,同时防洪、蓄水,保证汉江、淮河下游用水。

潼关站,作为渭河注入后的关键水文观测点,其输沙量在近十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平均每年的1.6亿吨锐减至0.95亿吨,减幅已接近一半。此外,从对各大支流的监测数据中,我们也观察到了明显的沙量降低趋势。无定河、延河、泾河等这些以往含沙量巨大的河流,如今其沙量均有了大幅度的减少。

在探讨2023年黄河输沙量的显著消减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中游黄土高原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这是导致输沙量大幅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黄河干流及中游主要支流的输沙量在2023年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减少趋势。与近十年的数据相比,这种减少尤为明显。而若将时间跨度拉长至多年监测数据,我们同样能发现,2023年的输沙量几乎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低点。

这种显著的变化,首要归因于中游黄土高原区域植被覆盖度的显著提升。在过去,黄土高原因其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一直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近年来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治沟造地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与生态建设工程的开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黄土高原的林草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1.6%显著提高到了2020年的67%。这一显著的植被增长,不仅为黄土高原披上了一层绿色的新衣,更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从而显著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量。

植被的增加,意味着土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雨水冲刷造成的泥沙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样一来,黄河中的泥沙含量自然大幅下降,输沙量也随之减少。

因此,当我们看到2023年黄河干流及中游主要支流的输沙量显著减少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背后是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对黄河的治理和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6

科技良言

简介:介绍太阳能、生物质和新能源汽车的知识、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