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为何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闲蛋黄 2024-06-27 08:12:45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一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胜利。竭力打造战后和平世界的西方对它没有兴趣,认为中日战争是一段尴尬时期,更与新中国的辉煌无关。很少有人愿意回顾这段令人沮丧的历史,因为它曾是中国近现代灾难史的谷底。

抗日战争的源头在哪?

长久以来,国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经历的时间在认识上不尽统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一是1937年说: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即中国进行了八年抗战;二是1931年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即中国进行了十四年抗战。

八年和十四年区别在哪呢?1931年至1937年这六年,虽然在东北和华北、华中部分地区都进行着抗日战争,但从全国范围来讲,中国两股最大政治力量的国共两党主要忙着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阶级斗争。卢沟桥事变之前,在条件最恶劣,斗争最艰苦的白山黑水间,是东北抗战烈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才开始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论持久战》的背景和意义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出向欧美学习,走“富国强兵”之路。而此时的清朝政府正处在内外交困时期。随后,蓄谋已久的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17日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

甲午战争的失利让少部分有远见的中国人警醒,思考国家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八国联军让更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思考国家的前途;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古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而不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这一观念是梁启超于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和使用的,可直到“九一八事变”,尤其“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才成为普遍认同、中国境内各民族之共同称谓(区别于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辩)。

1904至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动日俄战争。战后,日本将朝鲜作为自己的殖民地,开始侵入中国东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向德国宣战,并迫使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要求,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和在中国修铁路等权利。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阶段(1932年2月,中国东北地区沦入日军之手)。随后日军将侵略目标瞄向华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1937年12月13日,日本华中派遣军在其司令官松井石根直接授意之下,对南京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的暴行。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宣扬悲观失望的中国“亡国论”。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又有人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思想,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为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决定撰写一部关于抗战理论的著作,对全面抗战10个月来的战争经历和经验做个总结性的概括与解释,回应全国人民关于抗战前途、抗战策略、抗战方式的关切,从而指明抗日战争的前进方向。

1936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指出,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到陕北,毛泽东看了八本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孙子兵法》对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影响最大。《论持久战》可以说是对《孙子兵法》“兵贵胜,不贵久”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孙子兵法》是从强者进攻的角度强调兵贵神速。《论持久战》是从以弱抗强的角度去论析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战,在战役和战斗上要实行速决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开始废寝忘食地写作。翟作军是毛泽东的警卫员,他大致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主席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又继续写。

5天以后,写满了显示毛桀骜不驯特点的草体字的稿纸已有一大摞。第7天,主席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他喝了一杯烧酒,想一鼓作气写完。可是,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得厉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是由于劳累过度和精神总是处于高度紧张所致。医生要他好好休息,可是他病没好就又继续写了起来。到了第9天,5万字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终于写好了。

经过不分昼夜的反复修改,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用了近十天的时间,演讲了自己写好的《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有力地批驳了社会上弥漫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毛泽东考虑更大范围去传播《论持久战》,于是他把讲稿整理出来,先在党内印发传阅。可是,延安油印的《论持久战》数量有限,在前线的干部不一定看得到,毛泽东又决定印成书公开发表。

南京沦陷前后,国民党将一批党政军重要机关迁移武汉,武汉成为抗战初期的临时首都。中共中央审视时局,指派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来到武汉,成立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与国民党继续谈判,恢复和发展南方13省党的组织,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论持久战》刚发表,在武汉的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大为赞赏。白崇禧当时系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副总参谋长。他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因而积极向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认可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国民政府在敌人的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面前,虽然有所动摇,曾谋求妥协,但最终没有屈服,领导正面战场的广大官兵继续坚持了抵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在敌后建立起一块块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前方,搅得敌人日夜不得安宁,使其巩固占领区的计划成为泡影。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到1945年苏联宣布对日作战,随后出兵中国东北,且该年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没有漫长的、伤亡惨重的、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本入侵,普通民众是无法看清:什么是外族入侵,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爱国、什么是逆历史潮流,中国也不会这么快、这么彻底、这么坚定地形成“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是抗击日寇不可或缺的战场。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中间党派都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抗日战争的意义

1945年9月2日,随着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投降签字仪式的结束,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国民政府当天宣布,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放假3天。然而为了这最后的胜利,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广阔的国土一片废墟,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积蓄损失殆尽。之所以很多人不喜欢“抗日神剧”,不喜欢过于神话的“谍战剧”,就是因为他们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演绎得太过容易。

不过,抗日战争的胜利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抗日战争以前,帝国主义国家基本按照1922年华盛顿条约确定的体制,结成一体对中国实行联合统治。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面对的一般不是某个帝国主义国家,而是整个帝国主义阵营,反对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都会引起其他帝国主义的联合反对。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企图打破华盛顿条约体制,独霸中国。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也损害了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中国人在正确分析出国内外的形势,抓住了主要矛盾,联合社会主义的苏联及美、英等反法西斯力量,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仅打破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关键一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还在法理上收复了自1895年甲午战败即被日本割去了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近岛屿,而且锻炼和壮大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为最终推翻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后,又向其他解放区大举进犯,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当时,国民党军队人数上远远超过共产党军队,有空军、海军以及大量的重武器和特种兵,而共产党没有海空军,重武器也不多,因而蒋介石认为可以速战速决结束战争,声称只要3个月到6个月,就可以取得胜利。同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问毛泽东:“共产党能支持多久?”毛泽东回答说:“就我们自己的愿望说,我们连一天也不愿意打。但是如果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打的话,我们是能够一直打到底的。”就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强调“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对战争的胜负固然重要,但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还是民心的向背。战争是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抗战胜利前后蒋介石虽然取得了大量的美援,但这些援助无法支撑他如此大规模的内战。为了获得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只能加紧对人民的搜刮,使人民群众负担繁重的苛捐杂税。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其必然站在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广大农村,不要说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就连减租减息都做不到,农民日益贫困。为解决战争所需兵源国民党不得不采用“拉壮丁”的办法,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

共产党一直立志于解放穷苦百姓,少数人富裕是不够的,只有占多数的农民安居乐业,中国才能够真正地走向富强。在抗日胜利的最初,老百姓们是不相信的,对于他们而言,日子只要能过下去,不愿意参与到流血的战争当中。但在国民党乱印钞票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之时,老百姓们开始对国民党失望,将越来越多的希望寄托于共产党。共产党一直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尽可能为老百姓争取切实利益,多少百姓“翻身农奴把歌唱”,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未来。尝到了实在的甜头,老百姓主动跟着党走,保卫劳动的果实。

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会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而国民党所到之处,老百姓们都会避之不及。正是战士和老百姓们的绝妙配合,才让国民党在一次次战斗中吃尽苦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坚信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坚信一定会解放穷人,解放全中国,哪怕自己看不到,但自己的下一代一定可以看到那一天。

抗日战争打了十四年,而解放战争只用了三年零八个月就解决了战斗。“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正是依靠着老百姓万众一心的力量,全中国才获得了解放,中华民族重新又站了起来!

1 阅读:86
闲蛋黄

闲蛋黄

奇闻异事名人传记,传播正能量,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