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华见
今天一大早,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喊冤”的报道,直接挂上了热搜。

还别说,这一哭喊,还真挺管用。
千禾味业股票连跌一个星期后,终于翻红了。

可评论区的网友似乎并不买账,表示“这么多年终究是错付了”。

千禾这场口碑崩塌,是怎么演变的?
我们先来捋一捋。
在315之际,“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0添加的酱油。
品牌分别是:千禾、海天、莲花、八珍、萬字、加加、东古、中坝、欣和、珠江桥、老恒和、金龙鱼、味事达。
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13款宣称零添加酱油中,有12款检出镉,有7款检出总砷。其中,千禾送检的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检测出镉0.0110mg/kg,在12款含镉酱油中排名第一。

有媒体提到:“镉是人体非必需且有毒元素,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风险”,“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化合物三氧化二砷便是俗称的‘砒霜’”。
网友瞬间炸开了锅:说好的“零添加”,你却给我放致癌物和制毒物?
直到3月20日,千禾味业回应千禾0酱油检出镉:来自原料,系零添加不存在混淆概念。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镉”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各类农产品中,千禾味业也表示,酱油产品检出的微量“镉”来源于原料。
根据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酱油主要原料中“镉”的限量为:大豆<0.2mghkg,小麦<0.1mg/kg,食用盐<0.5mg/kg。
由此,千禾味业认为,公司使用的原材料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酱油中“镉”没有限量要求。
“抛开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这么一看,千禾确实很冤。
可是,在检测的酱油里,有12款含“镉”,大家为什么非要集中火力怼着千禾?
真正的导火索是“千禾0”这个商标。

至于千禾是否零添加,此前客服回答还模棱两可。
直到今天早上,董事长伍超群出来发声:使用千禾0商标的产品是零添加。
但这场信任危机,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了。
花朵财经认为,这场危机看似偶然,实则是企业长期依赖“零添加”概念营销埋下的定时炸弹。
回顾2022年,海天味业因“添加剂双标”事件引发信任危机,千禾趁势崛起,以“零添加”为旗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在零添加细分领域,2022年千禾占据28%份额,而到了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35%-40%,排名第一。
千禾味业总营收在也在逐年上升。

不过,千禾味业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8亿元,同比微降1.85%;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滑9.19%,毛利率36.20%较去年同期减少1.6个百分点。
这是公司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滑12.63%,净利润骤降22.58%,核心产品酱油和食醋收入分别减少2.44%和10.41%。
按照公司此前披露的经营目标: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8.55亿元,同比增长20.21%;实现净利润6.83亿元,同比增长28.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经常性净利润6.79亿元,同比增长28.07%。
如此看来,如果千禾第四季度不是爆发式增长的话,大概率无法完成2024年既定业绩。
一方面,这组数据说明了“零添加”概念红利已逐渐消失,千禾这一张王牌,并不是它独家专属。这从前文提到的一系列品牌纷纷加入“零添加”战场,就知道这是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酱油一哥”海天味业已经在缓慢复苏,势必会对千禾重新发起冲击。
从2021年开始,海天的营收和净利润都结束了双位数增长,2022年、2023年海天的净利润增速更是陷入负增长的泥潭,但是到了2024年,已经重回正增长。

虽然说“海天跌倒,千禾吃饱”,但海天的体量实在是太大,千禾再大的胃口,也吃不下太多的“红利”。
如果按营收看,海天味业的体量约为千禾味业的8-9倍,按市值看,海天市值约为千禾的19倍。即便海天在近几年已经跌去了将近5000亿。
更可怕的是,海天还打算冲击港股。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至2023年间,全球调味品市场年均增长率为3.5%,并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提升至6.7%。
海天这一举动,被业内人士称为布局海外的重要标志。据海天相关人士透露:“公司产品出口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份额占整体销售的比例不大,公司目前正积极拓展出口业务。”
届时,不知道海外6000万华人和尝鲜的歪果仁,还会不会像捧老干妈一样,将海天酱油捧上中式调味品的神坛?
结果不得而知,但有一个趋势是确定的:如今的消费者已经没那么好忽悠,与其搞些虚头巴脑的概念,不如好好地去研发产品,让产品回归原有的价值。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