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再度回应《封神2》口碑争议,希望观众能给第三部机会!

孙文博 2025-02-18 14:36:15
电影质量与观众的期待

机会不是观众给的,而是电影创作者所谓的自我认知。

当一部电影真正做得好时,观众自然而然会走进影院买票观看。

这种见解让人感到失望,尤其对《封神2》的期待已经不再。

电影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视觉特效。

剧情和导演的水平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如果这样的作品仍被视为中国的玄幻大片,中国的电影未来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没有人否认,作为一部娱乐电影,它还是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演员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相当精彩。

但令人遗憾的是,非人形的魔仙造型与《超人》、《指环王》极为相似,缺乏创新。

更重要的是,巫导的言辞和作态同样令人失望。

对电影制作方的不满

有时真想痛骂一声,难道他们已经把电影拍好了,就可以轻易地向观众索要机会吗?

这样的做法似乎只是在打情感牌。

也许对许多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言辞简直是在忽悠大家。

电影拍完了,却又要观众给机会,真有些赤裸裸的威胁。

这让我开始怀疑:如果没有钱就不会整理第三部是否是真的?

这样的逻辑又让人感到愤懑与困惑。

难道未来所有的电影都是这样的吗?

以捞钱为目的,而非做好作品?

随着时间流逝,观众的信任度一再下降,电影的真正魅力也随之被削弱。

观众对电影的期许

机会的给予,不应该是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单向关系,而应该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带来的相互认同。

想要实现高票房,创作者需要交出过硬的作品。

向观众求机会则显得有些绑架观众的意味。

当观众热爱一部影片,他们自然愿意为之付出。

《封神2》剧本的最大问题在于,将原本这个故事中群像化的精彩打斗,转变为姬发与邓婵玉之间的拉扯。

这种改动,真心让人失望至极。

比起原作的热闹氛围,请不要让观众沦落于无尽的情感上。

特效欣赏过于粗制滥造,情节又显得伤人心,这样的做法无疑让许多人失望。

文化隔阂与创作理念

《封神2》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夹带“私心”,为了捧某些演员而对剧本进行无谓的改动。

本应是描写心怀天下苍生的故事,却被简化为小情小爱的片段。

《封神榜》中的每个神话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却因这一改变沦为打酱油的角色。

故事的精彩基础上,依然依赖于专业的特效公司来打造中国传说人物,造成了文化隔阂。

这样的隔阂让本该精彩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光,特效更像是在原本糟糕的剧情上撒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当观众期待的东西未能呈现出真正的魅力时,失望感油然而生。

资本或许决定不了《封神3》的机会,但观众的选择显然是可以决定结果的。

观众的声音

某些观众甚至直接表示,自己不会再给《封神3》机会。

对于那些曾愿意尝试《封神2》的观众来说,水平的天壤之别让人感叹。

与《哪吒2》对比,《封神2》的水准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在观众对创作理念的期待中,为什么用层出不穷的特效与漏洞百出的情节试探观众的极限?

这样的创作理念显得过于简单和肤浅,不如真正按原著来进行创作。

改编的过程应该强化而非削弱原著中的精髓。

即使是为了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原始故事所传达的内涵也不该被忽视。

创作者的选择与未来

能不能给出机会,不是由观众来评价,而是由作品自身的素质所决定。

即使观众曾为《封神1》而赋予机会,但如果对《封神2》的回应是愚弄,那无疑是自掘坟墓。

观众的信任依赖于影片的诚意与质量。

越是用心制作的作品,越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不妨停下脚步,回头审视这些尚未挖掘的领域,追求更高的艺术高度与文化深度。

这不仅是对电影创作的反思,更是对未来中国电影行业信任建立的重要一环。

作为观众,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优秀作品,以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而不是让我们失望丛生。

结语

在未来,我们希望创作者们能够认真对待观众的每一分期待。

带着对故事的热爱与敬畏,去创造更为经典的作品。

唯有如此,观众的支持和信任才会得以延续,电影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我们应该共同来维护这一份对电影的热情,让艺术的光芒洒满大地。

0 阅读:5
孙文博

孙文博

孙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