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售楼处人山人海的场景吗?“投资房产,稳赚不赔”,这句口号就像魔咒一样,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人,前赴后继地涌入楼市。那时候,仿佛只要你手握几套房,就能躺着数钱,实现财富自由。
如今,光景不再。曾经热闹非凡的售楼处,门可罗雀,空荡荡的房间里,只剩下销售人员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却又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那些曾经高喊着“房价永远涨”的专家们,也开始纷纷改口,大谈“理性消费”、“租购并举”。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又将何去何从?
时间回到2003年,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躁动的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房地产市场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炒房”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嗅觉敏锐的投资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一夜暴富”的机会。
他们瞄准那些地理位置优越、升值潜力巨大的中高档小区,动辄出手就是几套、十几套,甚至不惜背负巨额贷款,也要挤进这场财富盛宴。更有甚者,为了拿到更低的折扣,不惜拉帮结派,与开发商讨价还价,甚至演变出各种“潜规则”。
的确,在那个“房价永远涨”的时代,投资房产似乎成了一条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人们疯狂追逐着房价上涨带来的红利,却忽视了潜藏的危机。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样的警示,又有多少人能够听得进去呢?
房价的飙升,带来的不仅是财富效应,更是社会资源的扭曲和分配不公。一线城市房价动辄几万、十几万一平米,让无数普通人望而却步。“月薪3000,房贷2500”,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为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不得不牺牲生活质量,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然而,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20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拐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这是自1998年房改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市场,为何会突然“熄火”?
一方面,国家政策的调控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限购、限价、限售等政策,从源头上控制炒房行为。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本身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超过40%的家庭拥有至少3套以上房产”,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再是“卖方市场”。
需求的疲软,加上政策的调控,使得房地产市场“退烧”成为必然趋势。
“房地产行业困境的出现和持续,将成为经济转型和调整过程中增长率不及预期、需求弱、地方财政困难非常基础的原因之一。”知名经济学家高善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房地产市场“降温”带来的连锁反应。
当“财富效应”逐渐消退,人们开始意识到,“炒房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40块钱一杯的咖啡,我都不敢随便喝了,只能买8块钱的,买一送一那种。”朋友小王苦笑着说,“以前觉得‘中产’离自己很近,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假象’里。”
这场突如其来的市场降温,给很多人都浇了一盆冷水。那些曾经房地产的投资者, 开始坐立不安, 生怕自己成为 “接盘侠”。 而那些背负着巨额房贷的普通人, 则更加焦虑, 担心着失业、 担心着断供、 担心着未来。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刻调整, 国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以旧换新”, 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尝试。
2024 年 5 月, 全国已有超过 60 个城市出台了支持住房“以旧换新”的政策, 鼓励人们将手里的小户型、 老旧房屋置换成更符合居住需求的新房。
“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出, 一方面可以释放一部分改善性住房需求, 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推动城市更新, 提升居民居住环境。
然而, “以旧换新” 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 换房成本依然是很多家庭需要面对的难题。 虽然政策提供了一些优惠措施, 但高额的房价、 税费以及装修费用, 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次, “以旧换新”的操作流程相对复杂, 涉及到房屋评估、 交易、 贷款等多个环节, 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政策是好的, 但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情况。” 已经退休的张阿姨, 最近也在考虑要不要把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换掉。 “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 手里也没多少积蓄, 要是换房的话, 不知道还能不能申请到贷款, 每个月要还多少钱..... 这些都要好好算一算。”
从 “全民炒房” 到 “理性居住”,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 这句朴素的话语, 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房子 不是 投机的工具, 而是 生活的港湾。
“我现在的心态就是, 量力而行。 如果有合适的房子, 价格也合适, 就考虑买一套。 如果没有, 就先租房住着,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90 后的小李, 已经不再执着于 “一定要买房” 这个目标。
在他们看来, 与其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 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投入到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享受中。
“超三成人认为买房不是必选项 ” , “一线城市、 未婚、 男性的买房意愿最弱” , 这些数据, 或许就是新时代年轻人 “居住观念” 转变的最好注脚。
未来的 “安居梦”, 将不再是 “千篇一律” 的, 而是 更加多元化、 更加个性化的。
租购并举、 长租公寓、 共有产权住房.... 各种新型居住模式, 将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
而政府也将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完善住房租赁市场监管等措施, 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 “住有所居” 、 “住有宜居”。
曾经, 我们 被高房价裹挟, 在焦虑和迷茫中追逐着 “安居梦” 。
如今, 当 “炒房时代” 落下帷幕, 我们终于有机会, 可以 重新审视 “居住” 的意义, 去 构建 一个更加理性、 更加美好的 “安居时代”。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2日关于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很多人买房投资投机,很危险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12月29日关于东莞业主600万买入现挂280万没人要,业内称“当下业主挂牌量剧增,卖房竞争压力较大”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和讯网2024年03月13日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建议政府收购卖不出去的房子,转为农民工保障性住房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第一财经2024年07月04日关于年轻人还打算买房吗?超3成人认为买房不是人生必选项 购房动机结婚只能排第三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