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是柏科杉木属高大乔木。株高大;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内皮淡红色;大枝平展,小枝对生或轮生,幼枝绿色,光滑无毛,冬芽近球形,具小形叶状芽鳞;叶披针形或窄;雄球花圆锥状,绿色;球果卵圆形,棕黄色;种子扁平,长卵形或矩圆形,暗褐色;杉木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因其树形高大挺拔,树冠飘逸,故名杉木。
杉木原产自中国江苏、浙江、福建、西藏等省份。杉木是阳性树种,喜温和湿润气候,不耐寒,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杉木繁殖方式采用育苗插秧繁殖和嫁接繁殖。
别 名:
沙木、沙树、刺杉、香杉
杉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主要包括坚韧不拔、永恒不变和自然和谐等。
杉木因其生长周期长、生命力顽强,常被视为坚韧不拔的象征。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杉木都能顽强地生长,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此外,杉木在逆境中依然挺拔,象征着坚韧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中国文化中,杉木还代表着永恒不变的情感和承诺。在一些文化中,杉树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象征,代表着永恒的承诺和誓言。这种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对持久关系的期望和尊重。
杉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其重要的寓意之一。杉木生长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存,象征着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从历史典故来看,孔子的故事中提到杉木的坚韧性格,象征着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也表达了杉木顽强的精神,激励人们对抗困难、追求梦想。这些历史典故进一步丰富了杉木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种寓意深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