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1年,当小松公司在日本石川县小松町(现为小松市)正式成立时,它还只是众多机械制造企业之一。1956年,中国首次举办“日本商品展览会”,小松作为唯一一家生产工程机械的参展商,展出了包括推土机、翻斗车、平地机在内的多种产品。
当时正值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小松的产品迅速吸引了我国工程人员的注意。1962年,中日两国民间人士积极推动下,两国政府签署了著名的“LT贸易备忘录”,为两国贸易的恢复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小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机遇,成为最早一批在中国投资设厂的外资企业之一。
小松的设备以其优越的性能、稳定的质量和技术领先优势,迅速占领了中国高端工程机械市场,成为众多重大工程项目的首选品牌。
在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小松一家独霸市场的局面才逐渐得以打破。
时至今日,徐工集团已跃升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作为这一领域的后来者,与老牌强者小松相比,究竟谁的营收更胜一筹呢?
小松如今有多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随着日本战后重建的推进,小松迅速抓住机遇,相继推出了推土机、平地机、铲车等一系列工程机械产品。
这些产品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迅速占领了日本市场,使小松在工程机械领域崭露头角。进入20世纪60年代,小松的目光开始投向国际市场。中国成为小松早期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市场之一。
此后,小松不断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输出、合资建厂等方式,逐步在中国市场构建起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1980年,小松在北京设立事务所,到了1990年代,小松更是在山东济宁和江苏常州等地设立了多家合资企业,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市场。
如今,小松的生产基地已遍布全球,总数达到60个,这些工厂不仅分布在日本本土,还广泛延伸至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生产网络。
据最新数据显示,小松的海外生产比例已经达到了63%,这意味着其大部分产品均在全球各地的工厂生产完成,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更加贴近当地市场,满足了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
据最新财报显示,小松的年度营收在2023年达到了3.86万亿日元(约合270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9%;净利润更是达到了3934亿日元(约27.5亿美元),增幅超过20%。
从市场份额来看,小松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地位仅次于卡特彼勒,稳居行业第二。其收入来源遍布全球各地,其中美洲市场占比最高,达到了44.33%。此外,欧洲和独联体市场占比11.83%,日本本土市场占比18.29%,其他地区占比25.55%。
这份亮眼的财报,无疑是对小松多年技术沉淀和市场拓展的最好回报。
与徐工的较量与共进作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奠基者,徐工集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1943年创办的华兴铁工厂。上世纪80年代末,徐州“三厂一所”合并,徐工集团就此诞生,成为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首家集团公司。
2000年,是徐工集团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徐工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为辉煌的道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徐工先后推出的130吨级、300吨级和500吨级的全路面起重机,如同三枚重磅炸弹,炸响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天空。这些产品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更让徐工在全球起重机制造商中崭露头角,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起重机械矩阵。
到了2009年,徐工集团的起重机已经占据了我国近六成的市场份额,今年3月,徐工集团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4000吨级轮式起重机的成功研发,不仅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更是徐工第7次成功登顶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的宝座。
关于挖掘机领域,徐工集团已实现全面覆盖,拥有各类挖掘机产品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该集团成功推出了被誉为“神州第一挖”的700吨级液压挖掘机,标志着其成为全球仅有的四个掌握700吨级及以上液压挖掘机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实体之一。
时至今日,徐工集团已稳固跻身全球工程机械企业的领先行列,其营收规模在全球市场中位列第四。该集团的产品线广泛,包括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环卫机械、应急救援装备以及商用汽车等,且其产品远销至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的2023年,徐工集团营业总收入928.5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53.3亿元,同比增长23.51%。
随着徐工工程机械企业的快速崛起,小松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反超。
小松与徐工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中日企业之间的较量,更是全球技术力量与市场战略的博弈。然而,正是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推动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持续进步和繁荣发展。
包工头都知道,宁高价买进口二手小松,不买国产低价新机,因为开一天工修一个星期实在伤不起[呲牙笑]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