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和其他相关草案出台后,有个读者朋友问我:“结婚率继续降下去的话,以后会不会出现强制配对的情况?”
我的回答是:“强制配对不太可能,但谈恋爱也不再安全了。”
不婚不育保不了平安。
理由很简单。
谈恋爱是结婚和生育之前的流程,在结婚率生育率年年下跌的情况下,这两样事物再无法维持男性的支付转移规模。男人不结婚不买房的时候喜欢存钱理性消费,对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很不友好,那怎么办?
就算你不结婚不生孩子,总得谈恋爱,谈恋爱就有机会提供支付转移。
要明确一点,不谈恋爱,你无法通过正当途径与女人亲近,性专营的围城早已提前封锁许多男人的退路。
2021年12月20日清晨,河南女子熊某在位于上海静安区的租房里坠楼死亡。事后,熊某同居男友卞某被熊某的父母等亲属起诉,并索赔170余万元。
日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公开了该案的一审民事判决书,熊某的男友一审被判赔 17.5万余元。
理由如下所示——
通过这次判决我们能断定,情绪价值是非常值钱的,提供一次情绪满足,可兑换人民币17.5万元。提供七次情绪价值,就相当于做了一年家务,也就是妇联所说的“一年家务劳动的价值为124万元人民币。”
按照这个逻辑看,我们无法保证伴侣寻求安慰时情绪是稳定的,故提供一次情绪价值相当于避免潜在的悲剧。
这也是有前提的。
当死者是男人时,他需要为自己的情绪不稳定和轻生行为负责,比如胖猫事件、浙江护士出轨事件里的男人,他们是个男人,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自杀算什么男人?
他们非但不会获得广泛同情理解,甚至被质疑不是真正的男人。
在传统观念里,男人就该坦然接受一切,就应该坚强和忍耐,咬牙扛下一切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可在类似事件里,选择轻生的女人似乎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一般,她不但是弱者,也是一个需要监护人的小孩。
男人情绪不稳定,不管他伤害别人还是选择伤害自己,最终买单的都是他本人,到死都不是弱势者。
我们的观念、教育和舆论在捂住男人示弱和喊疼的嘴,同时不教会女人应该坚强,鼓励她们做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体现就是,男人要牺牲自己的情绪去照顾甚至迎合女人,尽可能为其提供情绪价值,否则不容易脱单。
过度强调情绪价值的人都是玻璃心,就是没有完全长大的婴儿。
观念、道德和法律衍生的两套标准,把许多男人彻底的工具化,让许多女人变成了长不大的小孩。
在如今的环境中,哪个群体更需要情绪稳定的伴侣,不言而喻。
哪怕你只谈恋爱,也要慎重找对人,别以为玩玩就可以保平安,现在你作为男人,如果你找到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伴侣,那你背负的责任义务可能是无限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你需要以当爹又当妈的心态去照顾一个巨婴。
在此前的个例中,哪怕是情侣关系,女人一样可以分男人遗产,一样能以同居关系获得相应的赔偿和分手费。
有些东西一旦开了先河,就容易形成惯性,并逐渐演变成规则。
底线就是被人一步步蚕食并突破的。
再换个角度来看。
以前主流媒体反对男人躺平的原因,就是他们同时作为生产、消费和发展的血包,一旦纷纷撂挑子不干后,这个社会没有哪个群体能够挑起男人的大梁。
逼着男人用更多时间在舆论上发声,也是在变相打击生产力。
不管哪个国家,只要性别矛盾尖锐,社会发展就会慢慢停滞,归根结底,是男人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他们内卷拼搏、雄竞厮杀,结果铸造出来的只能是厚重枷锁。
他们付出血汗建造的世界,正在理所应当的抛弃和忽视自己。
假设不能公平,双输也行。
在这种压抑沉闷的环境中,科幻巨作《三体》的含金量,还在快速的上升。
绝望逼出来的可是降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