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北宋,林逋《自书诗》卷,故宫博物院藏(摄于浙江省博《观茶》展,下同)
文物信息【名称】林逋《自书诗》卷
【收藏单位】故宫博物院
【文物级别】第二批禁止出境文物
【标签】北宋,林逋,苏轼,书法
今年1月,浙江省博(之江)上新了《观茶》展,展陈一言难尽(展览究竟如何,戳>> 杭州春节5个文物展),但有些文物却是极好的。其中关注度最高的一件,就是禁止出境文物——林逋《自书诗》卷。
此卷正文有林逋(林和靖)的5首诗和一段小题记。在正文之后还有王世贞、王世懋、乾隆等人的题跋,其中苏轼的题跋最为醒目,甚至在很多人眼中,苏轼的题跋比正文更具主角光环。话不多说,咱们从长卷最右边开始,看看此卷究竟有哪些内容吧(下文格式均为:图在上、释文在下)——

林逋《自书诗》卷,正文,《制诰李舍人以松扇二柄并诗为遗亦次来韵》诗
制诰李舍人以松扇二柄并诗为遗亦次来韵
编松为箑寄山中,兼得紫微诗一通。
入手凉生殊自慰,可烦长听隐居风。

《孤山雪中写望》诗
孤山雪中写望
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
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远分樵载[1]重,斜压苇藂干。
楼阁严城寺,踈钟动晚寒。
林逋自注:
[1]载:昨盖切。

《孤山从上人林亭写望》诗
孤山从上人林亭写望
林表秋山白鸟飞,此中幽致世还稀。
谁家岸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送史殿直省典封川》诗
送史殿省典封川
炎方将命选朝伦,治行何尝下古人。
拥旆肯辞临远郡,登舻还喜奉慈亲。
水连芳草江南地,烟隔寒梅岭上春。
若过中途值归雁,慰怀能与致[1]音尘。
说明:
[1]致:《林逋诗全集》作“寄”,但上图林逋手稿中作“致”,“致”、“寄”字义相近,本文以手稿为准。

《春日斋中偶成》诗
春日斋中偶成
空阶重叠上垣衣,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春风时复动斋扉[1]。
说明:
[1]本诗第四句后两字,《林逋诗全集》作“柴扉”,但上图林逋手稿中显然作“斋扉”,本文以手稿为准。

林逋《自书诗》卷,林逋题记
题记
殿直丁君自沂适闽,舣舟惠顾。晤语未几,且以拙诗为索。病中援笔勉书数章,少塞好事之意耳。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
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
说明:此段题记后还有乾隆题跋,本文略去。图见下文。

林逋《自书诗》卷,苏轼题跋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
不论世外隐君子,傭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眸子瞭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1]。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2]。
苏轼自注:
[1]司马长卿欲娶富人女,文君作《白头吟》以诮之。先生临终诗云“茂陵他日求遗草,犹喜曾无封禅书”。
[2]西湖有水仙王庙。
以上为此卷正文,以及苏轼题跋。林逋为北宋著名隐士,前半生飘零江淮间,四十岁起归隐杭州西湖,在孤山隐居二十余年,最后终老于孤山。此诗卷正文为林逋手迹,最后一段题记中有“时皇上登宝位岁”一语,据《宋史》,宋仁宗继位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则此段题记当作于是年夏五月。
正文之外,最重要的是苏轼的题跋,其“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一语,现已成为形容林逋的经典名句。苏轼出生时林逋已不在人世,故两人并无时空交集。待苏轼得见林逋手迹,题跋其后,也算是向偶像致敬了。苏轼题跋未署年月,有学者以为当作于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时,若果真如是,则又是一段绝妙的缘分。
此卷除苏轼题跋外,尚有多人题跋,包括号称“牛皮癣”的乾隆皇帝。以下便是这些题跋,具体内容本文从略——
乾隆题跋1、2(正文左右两边)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疲倦,毕竟,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其实,现场看展的时候,我们都有同感。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要学习一下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比如下面这位老先生,自带座椅,看累了,就坐着继续看,真所谓有备而无患——

展览现场的拍照神器
上文所有照片,都是本文作者在展览现场拍摄,如果大家去过现场就知道,这些照片很不好拍。
一是景深不够:现场文物几乎是平放,因此用大光圈不可能有足够的景深。于是我只能用小光圈(多用F10、F11);拍摄时相机举到最高,贴住展柜边缘。为此,必须增加曝光时间以保证亮度,1/15秒甚至1/10的曝光时间,成为必须——由此,我也练就了一双无情的铁手。
展柜骑缝也是一大问题。为了避免骑缝的干扰,只能把高高举起的相机斜过来,因此拍摄的照片就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了。总之,我尽力了……
全文完
【参考资料】《林逋诗全集》(王玉超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