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蛋挞先生
编辑|t
引言1946年,解放战争打到东北时,向来勇猛无敌的我方军队遇到了硬茬对手,来者正是东北国军炮兵。
对方一上来就对我军狂轰滥炸,在如此炮弹密集的枪林弹雨中我军毫无招架,压根找不到还手之力,这就是著名的四平战役开端之战。
这场战役让国军高层十分高兴,认为以这种所向披靡的态势,到时重新统治全局志在必行。可万万没想到是,如此狂野到东北炮兵团却在随后迅速萎靡了下去,成为国军师史上一支无法挽回的悲歌。
(四平战役老照片)
一、46年血战四平,东北国军炮兵气焰嚣张原来在四平战役开始时,出现这么一个情况,东北国军炮兵这边用的全部都是美式武器。其中,蹲守在阵地前沿的第12炮团用的便是美式155mm榴炮,其他炮兵团也就用上了杀伤力不等的新型美式榴炮。
在这些“进口”榴炮面前,我军所使用的土炮野弹,简直不能与之相比。
这可是实话,当时我军装备不仅落后还为数不多。
(四平战役海报)
举个例子,我军武器基本上都是除了土炮土弹药以外,还有抗日战争战场上收缴过来的日式武器。日本的炮弹普遍口径小,辐射范围较小,整体来说远不如美国制造,这点毋庸置疑。
毕竟美国早在两场战争后变成一流强国,他们的军事化工厂非常先进。美军给国军配备的美式武器和弹药,其作战实力普遍要高出其他军队一大截。
在如此充足的弹药补给面前,国军对付我军简直可以用豪横来说。
(二战中的美军陆军装备)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原来四平战役中与敌人交锋时,东北炮兵气焰嚣张至极,全然不顾手里的子弹究竟有多少,总之一股脑儿向我军倾泻,整个阵地上枪林弹雨犹如世界末日。
在枪弹密集的地炮密集的地方,平均每分钟可以落下400发炮弹,相当于每秒就有七个炮弹发来。如此最大的炮弹强迫压力在即,我军根本无法前进,压根找不到突破口。
于是乎第一场四平大战结束后,我军足足牺牲8000人,损失相当惨重。
(国军炮兵团)
可接下来的情况在不断反转,我军越战越猛,而东北炮兵却越战越弱最后偃旗息鼓。
让人疑惑的是,偏偏是这么一支被国军看好的炮兵部队,为何会最后日益消亡?
二、东北国国军炮兵消亡史:管理混乱是主要忌讳原来这支炮兵犯了两个大忌。
第一,内部管理相当混乱,多次易帅。
说起这个问题时,得先回顾一下东北炮兵的建成史。
早在1912年,东北炮兵在张作霖的统治下建立。当时炮兵种类相当少,没有步兵只有骑兵,且火炮也只有两门,还都是从日本购进。
(张作霖)
直奉战争以后,东北炮兵部队才初具规模,这时候的炮兵在扩建之后分成两旅,旅长分别是东北将领邹作华和魏益三。
这里有个冷知识要补充,那会儿,我国并没有炮兵独立成军的先河。不过在张家父子的接力下,我国炮兵才开始以东北为开端独立成军,所以东北炮兵在近现代史上也是独具一格的存在。
然而可惜的是,当时军阀混战,张氏父子虽然有心管辖炮兵,但是在不断的战役中,炮兵也在扩编和裁员的循环中依次往复,整个管理显得较为混乱。
(张学良)
在1931年,东北炮兵又迎来改命之旅,这年东北炮兵摇身一变归属为国军。
经过这一变化,原本的军队训练方法全部被摒弃,将帅也全部都易主。可整个部队频繁迭更换代,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出现,即军队内部人心不齐,团结度大大减弱。
二、第二大忌讳:浪费弹药,没美军命偏有美军病第二个这个大忌说来奇怪,便是没有美军的命却有美军的病。
如果说战场上炮弹和粮草是检验是军队硬实力的首要标准,军心则是检验软实力的必备条件。
炮兵归属于国军后,在抗日战争期间部分炮兵部队被送到东南亚编成远征军。
(远征军入缅)
当时的远征军除了直属炮兵以外,还有通讯兵、化学兵团、工兵团、辎重兵团、战车营各种兵团,几乎集齐整个战场上所有的兵种,其总司令是美国人史迪威。
为了能够在战场上共同应对敌人,中美双方团结一致,而美军也开始全方位对于驻印军进行各种军事援助。
在炮兵身上,美军前前后后资助过12门美制m2a1式105mm榴炮弹。这可不是简单的溜炮弹,其重量达到千斤,运载时只能用美兵工厂制造的2.5吨卡车牵引完成。
除此之外,像美制37mm反坦克炮,82mm迫击炮,“巴祖卡”火箭筒均被配备在炮兵中。
(巴祖卡火箭筒)
在其他兵种,美国人也大方配备上许多大型卡车、装甲车这种吉普车,整个训练方式也最后向美军看齐。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远征军陆续从东南亚撤下来,而彼时他们早已经全方位用美式机械武装,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械军团,重要的是他们还学到了美军的狂轰滥驾驶作战方法。
要知道美国人本就财大气粗,人家压根不缺弹药,作战时的美军普遍做法就是狂轰滥炸。举两个经典的例子,美军在冲绳战役中的弹药消耗量,几乎追平了我国八年抗战所使用的弹药总量。
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美军用炮弹短短几个小时把上甘岭的山地削平1/3,弹壳堆积成山。
(上甘岭战役老照片)
而在美军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从东南亚撤下来的炮兵也逐渐学会了这种打法。
表面上看炮兵回归东北后威风凛凛,实际上,当时国内对炮兵补给远远供应不上。
尤其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物价飞涨,工厂资源短缺,根本无力制造出与如此巨额消耗量相匹配的弹药,何况彼时炮兵在配备美式军械后,其需要的弹药数量和品质国内根本无法提供。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美械部队)
如此窘迫下,东北国军炮兵多浪费一颗子弹就意味着多暴露一分危险。
他们狂轰滥炸式打仗时,只能逞一时之勇,最后的结果就是后续无力,供给疲软,军队战斗力下降,军心分散。
虽然形式上跟上了美军,却没有美军的强大实力,这就是他们最后失败的下场。
后续:反观我军四平战役过后,我军就能从中吸取教训发布《炮字第一号命令》,并于当年的11月成立炮兵司令部,着手大力整顿炮兵。
(解放辽沈老照片)
靠着持续发力,我军不仅后续解放了辽沈和锦州,还迎来最终胜利!
参考资料
[1]巩琢璐.朱瑞在东北组建炮兵部队始末[J].共产党员,2014,(01):56-57.
[2]徐祝申.东北军炮兵始末[J].兰台世界,2011,(05):13-14.
[3]作茧自缚:国民党炮兵是如何在东北走向毁灭的.观察者网.2018-12-06
[4]我军炮兵从“捡破烂”起家,现在各式火炮均居世界一流.荔枝网新闻.20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