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冷?小冰河期还会不会再来?

东江学习社吖 2024-12-21 09:25:09

人们常说,明朝中后期进入了“小冰河期”,气温下降非常厉害,自然灾害频发,成为明朝的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冷?

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气候最权威的著作之一。根据这篇论著的介绍,在明末清初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2℃左右。

年平均气温低2℃,可能只是一个数据的概念,大家的感受不那么深。如果想对“小冰河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不妨去翻翻史书,从中寻找答案。

我们先来看看清朝张廷玉等编写的《明史》,这本书肯定不会前朝的历史进行粉饰,而且,张廷玉等人编《明史》的时候,对原始资料都进行了保存,可信性极高。

《明史.志第四.五行一》里第一个章节就是:恒寒。特别说明了明朝中后期有一个持续寒冷的时期:

“景泰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江南连下四十天大雪,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淮东之海结冰四十余里。”

“崇祯三年九月辛丑,大雨雹。四年五月,襄垣雨雹,大如伏牛盈丈,小如拳,毙人畜甚众。”

“景泰五年,衡州(衡阳)雨雪连绵,伤人甚多,牛畜冻死三万六千蹄。”我就是衡阳附近的人,二十岁之后才离开,在我的印象里,衡阳没有发生过冻死牛猪的事情。

地方志的记载更为详细,明朝中后期,连广东和海南都经常下雪。

根据《广东通志》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海南)万州雨雪,正德四年(1509年)冬,广州潮州陨雪,厚尺许。

海南临高县的《临高县志》记载:明崇祯九年(1637年)十二月望日(十五日),临高县“雨雪三日夜,树木尽枯”。

我现在生活的广东南部惠州,在明嘉靖一朝,即有嘉靖十五年,嘉靖二十八年和嘉靖三十五年,这三年均下大雪的记载。我在惠州生活二十五年,别说下雪,除了海拔千米的高山顶上,其他地方连打霜结冰都没见过。在冰灾厉害的2008年,也没见过下雪。

在明末清初,南方的一些内陆湖泊,如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都出现了一尺厚的冰层。人在冰面上行走,不担心掉落。京杭大运河的北段连续多年冰冻期长达110天,长江也出现了大面积结冰的现象。

小冰河期一直持续到清顺治康熙年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初冬十月,大运河江南段结冰厚三尺多,一直冻到嘉兴,需要雇人凿开冰面,才能通行。

小冰河期带来的不仅仅是极寒天气,气候的异常往往是连锁反应。在小冰河期,除了雪灾以外,雹灾、旱灾、蝗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都非常频繁,再加上明朝朝廷自身的执政问题,众多因素一叠加,明朝的灭亡也就很正常了。

小冰河期会不会再来呢?

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的研究证明,公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上很少有黑子活动,这是小冰河期的典型特征。

那么,小冰河会不会再来呢?

近年来,根据科学家建立的太阳活动模型显示:太阳黑子的活动近年来开始减弱,将在2030年将减弱60%,有可能形成一个“迷你小冰河期”。不过近些年的温室效应,有可能抵消掉太阳活动减少带来的寒冷气候。

3 阅读:3671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5
2025-01-14 10:45

[抠鼻]明朝中期、未期天灾人祸不断,说明朝有“两亿人口左右”的,我是不相信的。

神猪

神猪

4
2025-02-18 12:01

清嘉庆年间大冷,历史罕见,只字不提。明朝这只是毛毛雨

前进

前进

3
2024-12-27 17:45

以前都是草屋,当然容易出问题

小飒的热钡罐 回复 02-07 11:22
主要是小冰河时期不蒸发不下雨 干旱严重

Sa

Sa

3
2025-01-26 10:22

理论上是会来的,但由于人类毁掉的森林太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推迟了小冰期

大漠孤烟

大漠孤烟

3
2024-12-28 09:25

明朝的小冰河期,是太阳系穿越了银河系的稀薄的星云区,太阳光辐射衰减造成的,下次什么时候我也预测不了,有生之年大概率不会发生,子孙们多福吧!

粪发涂墙

粪发涂墙

3
2025-02-04 03:12

注意:竺可桢1972年发表的,那时候冬季气温比现在要低10度左右,也就是说,明朝气温可能比现在纸12度左右,古代物质基础不好,肯定是很艰难的。

用户10xxx16

用户10xxx16

2
2025-02-05 20:29

小时候在海南,早晨上学路上,两边的杂草上铺满白霜!!!

开水不能直接喝

开水不能直接喝

2
2025-02-15 18:29

08年后有一年也很冷,我们村有四五个老人没挺过去,这还是在现代,如果在古代不知要冻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