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远征乌桓?毛泽东最明白他

可我明媚 2025-01-13 16:55:43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初春,一支轻装简从的军队正在静悄悄地向北方挺进。这支军队的统帅不是别人,正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曹操。在他的身旁,有着郭嘉、荀攸等谋士和张辽、徐晃等猛将。令人不解的是,此时刘备正蓄势待发,孙权也在虎视眈眈,曹操为何要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远征塞外?原来,塞外不仅有投奔乌桓的袁氏兄弟,更有十几万被掳走的汉人百姓和十万余户逃亡的豪强。这个由胡汉联合组建的政权,其实力已相当于中原一州。若让其坐大,后患无穷。毛泽东曾说:"安内必先攘外",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毅然北上,在白狼山一战成名,为汉家江山扫清边患。

群雄并起 北方统一未稳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建安九年,曹操在荡平了冀州之后,逐步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并州和青徐之地。这一连串的胜利,让曹操在北方的统治看似已经稳固。

然而,真正的威胁正在北方边境悄然形成。乌桓部落共有十五万八千余落,总人口达到三十余万,虽然人数不多,但骑兵战力不容小觑。

乌桓部落的实力在近年来有了显著提升。他们掳走了十几万户塞内百姓,这些汉人被迫成为乌桓的劳动力。不仅如此,还有十万余户不满曹操统治的汉人豪强,也主动投奔了乌桓。

这样一来,塞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胡汉联合政权。这个政权的人口规模堪比中原一州,而且在乌桓霸主蹋顿的领导下,军事实力日益壮大。蹋顿被人称为"小冒顿",多年来总摄乌桓各部。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在战败后也投奔了乌桓。蹋顿见此良机,立即与二袁联手,率军入侵犷平。他们一路烧杀抢掠,给边境百姓带来巨大灾难。

曹操闻讯后派出乌桓校尉阎柔前去救援。但乌桓采取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令曹军疲于奔命。到了十月,曹操的大军不得不返回邺城。

这次战事暴露出一个严重问题:乌桓的地盘太远,后勤补给线太长。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有再强的军队也难以取胜。为了弥补这个短板,曹操开始在华北平原上大修运河。

运河工程的规模宏大,从邺城一直延伸到了渔阳郡的雍奴。不仅如此,曹操还将运河与渤海海道连通,为日后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水运工程不仅解决了军需问题,更为隋唐南北大运河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经验。

征乌桓议 众谏难改其志

建安十二年二月,运河工程初见成效。曹操召集文武重臣,商讨远征乌桓的战略计划。

这场军事会议上,荀彧、荀攸等重臣和张辽等大将纷纷表达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袁熙、袁尚不过是亡命之徒,而乌桓作为夷狄之族,贪婪无信,根本不可能为二袁所用。

反对者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大军远征,刘备可能会说服刘表对许都发动进攻。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曹军远在塞外,救援不及,后果不堪设想。

在一片反对声中,军师郭嘉却独树一帜,力挺曹操的远征计划。他分析认为,刘表不过是个坐而论道之人,根本不具备御敌之才。刘表对刘备既不敢重用,又不敢轻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不会轻易让刘备率军攻打许都。

面对众人的质疑,曹操并未动摇。他坚定地表示:"乌桓不灭,北方难定。"随后,他做出了一系列军事部署:命令乐进屯兵阳翟,防备刘表可能的进攻;让曹丕留守邺城,掌控后方。

在部署完成后,曹操率领大军开始向北方进发。军队途经易县时,郭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以轻兵突袭代替重装行军。他认为,千里奔袭最忌讳的就是辎重过多,这会严重影响军队的机动性。

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曹操选出一支精锐之师,让他们卸下沉重的铠甲,轻装急进。其余部队则护送辎重缓慢前行。这个策略使得先头部队在五月就抵达了无终县。

然而,在这里军队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条通往东北的傍海道路虽然平坦宽阔,却布满了大片沼泽和积水。正值夏季,大雨不断,使得低洼地带积水及膝,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

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名叫田畴的隐士为曹操献上了一条妙计。他建议放弃傍海道路,改走北线的卢龙道。这条道路自建武年间就已经荒废了两百年,但仍有小径可行。从这条人迹罕至的路线进军,最能打乌桓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计策令曹操大为赞赏。他立即下令在路边留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因天气炎热,道路不通,要等到秋冬季节再来进军的假消息。暗地里,军队却已经开始向北进发,经过徐无山,出卢龙塞,一路艰难跋涉。

军队挖山填谷,开辟出一条五百余里的道路。他们穿过白檀、平冈等地,绕过鲜卑人的领地,最终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了乌桓的大本营辽西郡。整个行程竟然达到了九百余里,堪称奇迹。

决战白狼 一举破乌桓军

八月的白狼山上,曹军终于抵达了距离乌桓大本营柳城仅有两百里的地方。乌桓的斥候发现了这支不速之客,立即向蹋顿和二袁报告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蹋顿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反应,他集结了数万胡骑,连夜急行二百里,准备给这支疲惫的远征军一个迎头痛击。这支乌桓骑兵的数量远超曹军,而且都是骁勇善战之士。

此时的白狼山虽然海拔只有一千一百多米,但由于周边地势低矮,远远望去却显得高耸入云。山上有一块形似白狼的巨石,这就是白狼山得名的由来。从山顶望去,可以一览渤海壮阔的景色。

白狼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翻过此山便是辽东的重要军事要塞白狼城。沿着白狼水北行二百里,就能到达乌桓人的大本营柳城。正因如此,控制白狼山就等于掌握了这场战役的主动权。

在乌桓大军到来之前,曹操已经率军登上了白狼山,占据了有利地形。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曹军由于轻装急行,披甲士兵寥寥无几,而对方却是全副武装的精锐骑兵。

就在众将为难之际,张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迎战。他登高远望,发现乌桓联军的阵型松散,显然也是仓促应战,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在这关键时刻,张辽向曹操建议立即发动进攻。

曹操对张辽的勇气十分赞赏,当即将自己的帅旗交给了他,让他全权指挥这场战斗。张辽指挥军队分成三路,与徐晃、张郃各领一路,从山顶向下发起猛攻。

这个战术打了乌桓人一个措手不及。三路精锐从高处冲下,势如破竹,直接将乌桓军阵冲散。曹操见战机已到,立即派出王牌部队虎豹骑跟进追击。

虎豹骑的出场彻底改变了战局。这支精锐骑兵直取敌方中军,一举斩杀了乌桓霸主蹋顿和多位乌桓名王。失去统帅的乌桓大军顿时陷入混乱。

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让曹操彻底掌握了主动权。各部乌桓先后投降的人数达到二十余万,其中包括十余万被掳走的汉民。曹操下令将这些汉民送回故土。

对于降服的乌桓人,曹操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他将十余万乌桓族人迁往齐地,让他们融入中原文化。同时,他还挑选了一批乌桓骑兵编入自己的军队,这些骑兵后来在曹操的多次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北平定 功成凯旋归

虽然乌桓军已被击败,但袁氏兄弟却带着数千亲兵逃脱。他们与辽东属国乌桓单于速仆丸联合,一路向东逃往辽东郡,投奔了当地军阀公孙康。

夏侯惇等将领建议曹操乘胜追击,认为辽东太守公孙康长期不服管教,如今又收留了袁氏兄弟,必成后患。他们主张趁着军队士气正盛,立即征讨辽东,将这片沃土收入囊中。

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并未采纳这个建议。他断言公孙康必定会自己处理掉袁氏兄弟,军队现在可以撤退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军师郭嘉在攻克柳城后病倒了。

深秋的北国已经寒气逼人,加上长途跋涉的疲惫,郭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曹操不愿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远征,下令军队立即启程返回。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明智。

返程的路上,军队遭遇了严重的干旱。两百里之内找不到水源,军队不得不挖地三十丈深才能找到饮用水。为了维持生存,数千匹珍贵的战马被宰杀充饥。如果继续东进,后果不堪设置。

就在这时,公孙康果然送来了一份"大礼"。他将袁氏兄弟和辽东属国乌桓单于速仆丸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面前,并表示愿意臣服。原来二袁刚到辽东就图谋不轨,想要夺取公孙康的地盘,结果反被公孙康先下手为强。

在回师途中,曹操登上了辽西郡絫县的碣石山。面对浩瀚的大海,曹操创作了著名的《观沧海》。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咏海名作,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的胜利为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收益。乌桓从此一蹶不振,不再对中原构成威胁。大量被掳走的汉人得以回归故土,乌桓族人也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

一千八百年后,毛泽东站在北戴河岸边,回顾这段历史。他深深赞赏曹操放眼千秋、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正是这种"安内必先攘外"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