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世界,生生不息,15个关于熊猫的冷知识

strange冷知识 2025-02-07 16:25:54
1. 所有熊猫都属于中国

全球所有的大熊猫实际上都属于我国,它们被租借给其他国家,以加强外交关系和保护合作。

中国境外的所有大熊猫实际上都是从我国借来的。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家象征,而我国的半官方“熊猫外交”——将大熊猫借给国外以示善意——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

2. 野生熊猫数量

目前,野生熊猫的数量约为2000只,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省。

由于失居,目前仅存2000只左右的大熊猫,剩下的野生大熊猫大部分生活在岷山和秦岭山区。 这些土地拥有许多河流、山脉、山谷和多样的植被,其中最著名的植物是竹子。

3. 竹子为主的饮食

熊猫的饮食中99%是竹子,每天需要吃12到38公斤的竹子来满足营养需求。

由于熊猫的消化道较短,而且缺乏食草动物用来分解纤维素的特殊细菌和原生动物,熊猫从竹子中获取的营养非常少。食肉动物通常从一顿饭中获取 60% 到 90% 的能量,而大熊猫从竹子中获取的能量约为 20%。

4. 熊科动物

虽然看起来像大熊猫,但实际上,熊猫属于熊科,而不是浣熊科。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称大熊猫或简称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熊类。 它的特点是黑白相间的皮毛和圆滚滚的身体。 “大熊猫”这个名字是为了区别于远亲小熊猫。

5. 排便频繁

幼年熊猫每天最多可以排便40次,这是因为竹子难以消化,需要频繁排泄。

一般来说,大熊猫采用“大量进食、快速排便”的策略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能量。 它们平均每天消耗高达 20 公斤或更多的竹子,排便次数高达 40 次!

6. 寿命

野外熊猫的寿命约为20年,而在圈养环境中可以活到30年以上。

科学家不确定大熊猫在野外的寿命有多长,但他们确信它比动物园里的寿命短。 他们估计,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 15-20 年,人类饲养的大熊猫的寿命约为 30 年。 在我国饲养的大熊猫最高已经有35岁了。

7. 性欲低下

超过60%的雄性熊猫在自然栖息地之外表现出性欲低下,这对繁殖工作是一个挑战。

熊猫的交配习惯以人类的标准来看只是可笑的,而且这种物种在野外的繁殖能力非常强。雌性熊猫每年可能只有几天的受孕期,但在此期间,它会与多只雄性交配数十次。

8.熊猫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200万至300万年

熊猫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200万至300万年。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据信自更新世以来就已存在,距今约300万年。 经过多年的争论,科学家通过DNA检测确定大熊猫实际上是熊科的一员。

熊猫每天花约55%的时间收集、准备和吃竹子,余下的时间用于睡觉和休息。

9.强在古代,中国人害怕熊猫,把它们描述成食金属的黑白“貘”

熊猫的牙齿咬合力是所有食肉动物中最强的之一,这帮助它们咀嚼坚硬的竹子。

长久以来,大熊猫一直与世隔绝地生活在中国川藏地区的大山里,中国一些古书中,称之为“貘”。比如晋代郭璞的《尔雅注》中说,貘“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意思是说,这种动物像熊,头小,脚短,身上黑白斑驳,能吃铜铁和竹子制成的器物。传说这种怪兽跑到山下,能把城门上的钉子都吃得干干净净。

10. 独特的拇指

其实大熊猫有“六根手指”!严格来说,大熊猫的“第六根手指”并不能被称之为手指,因为它并没有指甲,只是一个能够活动的凸起,因此被称为“伪拇指”。

你可不要小看这根“伪拇指”,这可是大熊猫抓握食物的秘密武器,它的作用非常大。

“伪拇指”是腕部籽骨特化生成的,它使大熊猫具有其他熊类不具有的对握功能。当大熊猫在吃东西的时候,它们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抓握、灵活地采食竹子。熊猫有一个由腕骨改造而成的“假拇指”,帮助它们抓握和处理竹子。

熊猫走路时脚趾向内。 这样,消耗的能量更少,帮助它们适应低营养的竹子饮食。

11. 新生熊猫

新生熊猫体重只有约100克,出生时的体重不到母亲的千分之一。

大熊猫幼崽通常于八月或九月出生,体型与黄油块相当。幼崽皮肤粉红,身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皮毛,尾巴很长,没有牙齿。眼睛是闭着的。到第一个月末,熊猫宝宝身上的斑点已经全部长出来。大约 4-6 周后,它的眼睛就会睁开。熊猫宝宝要到 2 个月大时才能长到与普通人类新生婴儿一样大小。熊猫宝宝离开母亲时差不多是 2 岁。

12. 社交行为

熊猫大部分时间是独居的,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接触其他熊猫。

熊猫一般都是独居,每只熊猫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如果不是出于交配繁殖后代的需要,它们基本上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也很简单,一半的时间是在进食,另一半的时间就是在睡觉,也会存在这种有趣的现象:进食期间还会补一觉,补的这一觉也会在2-4个小时,睡醒之后继续进食。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熊猫的社交范围

13. 声音交流

熊猫通过发出各种声音进行交流,包括吼叫、咕噜声和咆哮,这些声音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大熊猫的叫声,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强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声,还有呼气、鼓鼻、咂嘴等声音。这些叫声可以表示占有领域、寻觅配偶、抚育幼仔、受到威胁的恐惧等等。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叫声比较单调,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3种,表示饥饿、身体不适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现象。

14.熊猫研究人员必须穿上熊猫服装才能与幼崽一起工作

饲养员穿着熊猫服装,甚至把熊猫粪便和尿撒在自己身上! “这掩盖了人类的气味,”熊猫国际的工作人员说。 他说,照顾者在照顾幼崽时穿着熊猫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的压力和人类依恋。

15.人们喜欢熊猫是因为它让人想起婴儿

我们喜欢熊猫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的眼睛很特别。它们的眼罩让它们的眼睛看起来更大。

“人们喜欢大眼睛,因为它让人想起孩子,”他说。“这在科学术语中被称为幼态持续。”

幼态持续的基本含义是保持幼年时期的外表直至成年。

据动物园网站介绍:“我们自己的幼崽具有人类会对其作出反应的特征,比如大大的圆头、大眼睛、高额头和圆滚滚的身体。我们天生就会对这些幼崽的外表作出反应。幼崽让我们喜欢它们,想要照顾它们。这是我们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在人类世界中,熊猫眼可能具有不太吸引人的含义,常常与化妆不当或睡眠不足有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