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为了镇压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咸丰帝集结起了两支直接听命于他的野战军,其中之一便是江南大营。
这支由全国各地素质较好的绿营官兵组成的军队,驻扎在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孝陵卫一带,其主要任务是屏蔽苏杭财赋区,确保清朝的东南半壁江山不失。然而,这支被寄予厚望的军队,却在两次组建后均被太平天国围歼,其命运之坎坷,实在令人唏嘘。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咸丰皇帝深感震惊,急忙下令各省在籍官僚、士绅协助地方官员办理团练,共同剿灭太平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迅速崛起,并逐渐形成了势力庞大的“湘系集团”,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咸丰皇帝的眼中,湘军最初只是被当作“炮灰”,用来冲杀在第一线与太平军搏斗厮杀,而攻克天京的重任,则交给了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的人员构成和任务可谓艰巨。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并东征扬州、镇江,占领了大片领土,使得清朝的东南半壁江山岌岌可危。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清朝在南京孝陵卫、紫金山、高桥一带两次组建江南大营。
向荣版江南大营存在时间是1853年3月到1856年6月,总计兵勇10余万,其中精锐部队3万余。和春版江南大营则存在于1858年2月到1860年5月,总计兵马6万多,其中3万是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八旗、绿营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咸丰皇帝在南京城外组建江南大营,其目的非常明确。首先,他要防止太平军东征苏杭,确保东南财税重地的安全,并保障运河漕运的畅通。
其次,他要牵制天京附近的太平军主力,阻止他们北上中原,威胁帝都的安全。最后,他还要寻找恰当时机,一鼓作气杀入天京,活捉洪秀全、杨秀清等“贼首”,彻底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江南大营就是清朝的希望之所在,是咸丰皇帝重点打造的军团。
向荣等将领深知咸丰皇帝的期望,因此他们舍得拼命作战,以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他们曾一度攻占通济门、七桥瓮、钟山营垒,并夺取了天京北面要塞浦口、江浦、九洑洲,对天京形成了合围之势。
此外,江南大营的“红单船”在天京江面上纵横如入无人之境,一度威胁到上游安庆、芜湖的安全,使得天京的粮道受阻,洪秀全、杨秀清等不得不打开城门,让市民外出寻找食物。向荣的拼命作战,为曾国藩湘军的壮大创造了条件。
1854年2月,太平军主力调回天京参战,导致西征军在湘潭惨败,湘军得以避免“胎死腹中”。6月,韦俊、石祥贞等悍将再次东调,湘军得以攻取岳州、武昌、田家镇,进而威胁九江的安全。
1856年3月,向荣下令江南大营全力攻打天京,“红单船”截断城内粮道运输线;张国梁率5000精锐占领江北,阻止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陈仕章等南下增援。天京局势异常严峻,杨秀清不得不命令石达开从江西战场返回。这一决策使得曾国藩得以避免被活捉,实乃幸运之至。
然而,向荣指挥的江南大营在三路太平军的联合攻势下土崩瓦解,向荣在逃往丹阳的途中因呕血而不幸身亡。但幸运的是,江南大营的主力部队并未全军覆没,特别是中军由张国梁坐镇,他接连击败了秦日纲、李秀成等率领的东征军团,成功守住了金坛、丹阳一线。
1858年2月,咸丰皇帝从各地调集了马队和绿营中的精锐部队增援天京战场,钦差大臣和春与张国梁等人再次重组了江南大营,并顺利攻占了镇江、句容、溧水等地,再度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切断了城内的粮食供应线路。
然而,1860年4月,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奔袭杭州、湖州。和春不听张国梁的劝告,执意派兵增援杭州、湖州,致使大营兵力分散。江南大营再次被李秀成军团摧毁,和春自缢而死,张国梁落水死亡,八旗、绿营溃散。江南大营的第二次被摧毁,使得清朝在南方再也无正规军可用,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交到了曾国藩湘系集团的手中。
咸丰皇帝无奈之下,只能授予曾国藩地方实权,让他出任两江总督,并取得节制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四省军政事务的权力,俨然成为了一方诸侯。
曾几何时,曾国藩苦苦哀求咸丰给他湖北巡抚一职,却被无情拒绝;丁忧回家之际,曾国藩请求再次出山,也被咸丰以“赣省之事尚可为”的说辞婉拒。如今,曾国藩终于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中央,成为了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承担者。
江南大营的两次被摧毁,除了八旗、绿营战斗力低下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都犯了兵家之大忌——直接攻打天京,不顾后方基地的安全,只想玩“斩首行动”,太过冒进。
这一战略缺陷被太平军抓住漏洞,一击致命。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制定了“先剪枝叶,后除根本”的作战方案,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他先争夺长江上游,占领苏南,消灭外围太平军,而不是孤军深入,直接扑向天京。
例如,在雨花台之战中,尽管湘军成功抵挡住了太平军的猛烈进攻,但自身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为此,曾国藩毅然决定命令九弟曾国荃撤军,退至芜湖一线进行休整。
《曾国藩全集》中有这样的记载:“弟之急速进军,以及我的调度安排,都因轻敌而未能审慎考虑。此次经历了一场大惊恐,也算增添了一分阅历。如若忠王、侍王等太平军首领解围撤去,弟应顺势退兵,将伤兵及疲弱之士沿江边退至金柱关。”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重蹈江南大营的覆灭之路。然而,曾国荃却拒绝了这一撤退命令。幸运的是,李秀成因粮食短缺无法持续发动攻势,否则湘军恐怕难以逃脱劫难。
曾国藩吸取了江南大营的作战经验,采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策略,最终成功歼灭了太平天国,夺取了胜利。这一历程反映出,清朝曾两次建立江南大营,并寄予厚望,期盼八旗军和绿营军能够攻克天京,赢得最终的胜利。然而,江南大营却未能把握住机遇,两次均遭太平军摧毁,这在客观上为湘军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南大营的二次被毁,对于左宗棠来说却是一个好消息。他高兴地说:“江南大营将蹇兵罢,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换句话说,江南大营的覆灭,为曾国藩湘系集团的成功道路扫清了障碍,成为了他们的“引路者”与“垫脚石”。试想,如果江南大营采取守势,让湘军与太平军厮杀,两败俱伤后再出来摘取桃子,那么曾国藩湘系集团还有机会崛起吗?
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和巧合,江南大营的兴衰与湘军的崛起,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咸丰皇帝的期望与失望,曾国藩的机遇与挑战,都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江南大营,作为清朝希望之所在,却最终成为了湘军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的无情与变幻莫测。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