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流水潺潺,桃李夹岸。在峪中一块平滑的大石坪上,刻有《金刚经》部分经文,字径约50厘米,刻深1~2厘米。据清末上海碧梧山庄影印、求古斋发行的缩印本计1002字。经文没有刻完就终止了,在现存的刻石中,留有仅刻了字头而没有刻完的字,刻石也没有留下书刻年代和书刻者的款志,成为千古疑案。宋代政和年间陈国瑞在经石峪的题刻中就有“观经石峪,熟视笔画,字径尺余,非所能历千百年曾不灭,岂非神力护持,以遗观者”。可见,在宋代就已经不知书刻年代及书者了。
由于经石峪大字书法遒劲,篆隶兼备,是隶书向唐楷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书体,被书法界称为“经石峪体”。清人魏源、聂剑光、郭沫若皆认为此石刻为北齐之物,至于书者,各说至今莫衷一是,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说以清代学者聂剑光为代表。在他的《泰山道里记》中曰:“经石峪石坪广亩许,古刻隶书金刚经于上,字大如斗,不记姓名年号,残毁过半,明王世懋辈疑为宋元人笔而无指实。按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山刻石经二,俱隶书,字迹古劲,与此如出一手,则是经或亦子椿书也。”《泰安县志》及诸多泰山述记也附和此说。但徂徕山石刻的款志是“经主梁父县令王子椿”,王子椿并非书者,而是经主。此款志无法证明王子椿是经石峪石刻的书者。
一说以清学者魏源为代表。魏源在《岱山经石峪歌》的注释中说:“泰山经石峪摩崖,隶书金刚般若经,字大如斗,雄逸高古,与徂徕山水牛洞及邹县铁山之文殊般若经如出一手,皆北齐僧安道壹所书。”魏源是根据邹县铁山摩崖石刻中“东岭僧安道壹署经”的款识,将与其相仿的经石峪石刻定为安道壹书,察其两处石刻,从书写内容、字法结构及用笔来看,确有近似之处,而且相同的字,如“波”、“心”、“大”、“如”等字也有些近似。但魏源仅凭这一点定论,是难以服众的,况且,在南北朝正值传统隶书向唐楷过渡的普及时期,还不能排除多人书一体的可能,缺乏进一步有说服力的考据。
另外,明学者王世贞还认为是唐人所书,说:“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书”。还有的因字与北魏郑道昭在平度天柱山所写的《郑文公摩崖石刻》相似而断为郑书,等等。
经石峪石刻书者究竟为谁?目前还难于下定论,我们期待通过考古发现而能揭示真正的书者。
《国宝传奇之谜》 主编 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