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每年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无数如燕子一样的鸟儿们就要开启它们的迁徙了。它们张开翅膀,跨越千山,飞过河流,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等到转年春暖花开,它们又会长途跋涉,飞回北方,为春天增添一抹生机与活力。
很多人都知道,燕子要去南方过冬,但这个“南方”究竟指的是哪里呢?也许很多人都猜错了,燕子要去的地方,比你想象得更“南”。
更南的南方燕子是一种常见的候鸟,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迁徙,主要以蚊蝇等虫类为食,每年可捕食几十万只害虫,堪称“庄稼卫士”。到了秋天,蚊蝇等大部分昆虫进入休眠,燕子缺乏足够的食物,就会选择迁徙过冬。
都说燕子南飞,可到了冬天,我国南方却很少见到燕子的身影,它们究竟去了哪里呢?其实,燕子所迁徙的“南方”,并不是指我国的南方,而是赤道一线的南半球地区。
不同地区的燕子,最终迁徙的地点也不同。我国东部的家燕,它们会在我国西南两广等省份短暂停留,最终飞到东南亚或印尼地区。有的燕子,它们的目的地更加遥远。
北京雨燕是一种分布在我国华北,新疆等地区的常见候鸟。每年7,8月份,它们就开始了迁徙之旅。2014--2018年,有研究人员曾给66只北京雨燕佩戴了微型定位器,以了解它们的具体迁徙路线。
66只北京雨燕中,有25只的数据完成了回收。路线显示,它们从北京出发后,并不是直接飞向南方,而是先向北飞入蒙古国,接着飞入新疆北部,然后跨国准噶尔地区进入中东。8约中旬,它们进入非洲大陆,一路南下抵达南非。整个过程约1.5万公里,历时百余天时间。
燕子的寿命大约为10年,它们的一生中除去日常飞行,仅迁徙所跨越的距离就超过了50万公里,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要远。
鸟类的迁徙像燕子这样定期迁徙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和终生在出生地生存的“留鸟”相对。候鸟又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判断标准并不根据与鸟的具体种类,而是地域。
比如,北京雨燕在我国北方生活,秋天飞到南非过冬。对于我国北方,它们就是夏候鸟,对于南非,它们就是冬候鸟。游隼从西伯利亚迁徙澳洲过冬,途经我国,那游隼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旅鸟。
有一种鸟既不是留鸟,也不是候鸟。它们在一定的广泛区域内生活,除了繁殖期外,其余时间都是四海为家,四处漂泊,哪里环境适宜就去哪里,没有固定的迁徙路线,这样的鸟被称为“漂鸟”。
候鸟迁徙不止局限于小型鸟类,很多猛禽,比如灰脸鵟鹰、凤头蜂鹰也有迁徙习惯。这两种鹰主要生活在东亚地区,到了秋天,它们就会迁徙到印尼地区。
候鸟中,迁徙距离最远的是北极燕鸥。它们每年往返于地区的两极。它们在北极圈区域,如冰岛,格陵兰等地区筑巢繁殖。幼鸟长大后,会穿越整个大西洋,飞往南极过冬。
北极燕鸥的寿命大约为15—30年,如果按30年算,它们一生中迁徙距离达到了240万公里,相当于在地月之间往返3次的距离。
候鸟的本领候鸟的迁徙路程漫长无比,途中要经过沙漠,森林,草地和高山等多种自然环境。天敌,缺少食物,天气变化,方向定位错误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候鸟的生存。
每次迁徙,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能抵达目的地,候鸟们进化出了各种本领。
每次在迁徙之前,候鸟都会在体内囤积大量的脂肪,体重会增加近一倍。在迁徙过程中,囤积的脂肪会一点点被消耗殆尽。不够在迁徙中,它们也并不是完全不去进食和休息。很多候鸟在飞行中,就可以完成捕食,睡觉或是交配等活动。
为了适应迁徙,燕子舍弃了腿部力量,把肌肉都放在了翅膀上。它们的腿部力量很弱,只能简单站立,无法行走,但飞行速度却异常之快。尖尾雨燕平均飞行时速可达172公里,时速最快可达325公里,也是飞行最快的鸟类。
但在候鸟群体中,燕子并不算是最强的。阿拉斯加有一只被安装了定位器的斑尾塍鹬,只用了11天时间就跨越了1.2万公里,飞过太平洋抵达新西兰,期间没有做任何停留。
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可以灵敏地感知到风向,气压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飞行姿态。它们对磁场的变化也非常敏感,可以依靠地磁感应方向,在脑海中绘制磁场环境图像,以此来确定迁徙的地点。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每一只候鸟都能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其中有些“倒霉蛋“会因为各种因素脱离鸟群,或被天敌捕食,或被台风卷走。也有极少数的鸟类,迷失了本来方向,去了不该去的地方,这种鸟被称为“迷鸟”。
结尾候鸟的迁徙并非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而是出于环境做出的改变。近些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很多候鸟改变了本来的迁徙路线,来躲避异常气候的威胁。甚至为了生存,有的留鸟都开始了迁徙。
它们的变化和挑战是一个明显的警示:人类的行为正在对自然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一切,这不仅关乎鸟类的生存,更关乎我们人类自己。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