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年初,已经89岁高龄的乾隆皇上离世,这事儿一出,全国上下都穿上了丧服。
这光辉算是康乾盛世落幕前的最后一丝耀眼。在皇宫大殿中,嘉庆帝领着满朝文武大臣在哀悼,但瞧瞧嘉庆背后,和珅哭得比作为逝去皇帝儿子的嘉庆还要伤心。
乾隆爷驾崩后,国丧还没过完头七,也就十来天光景,一匹快马从皇宫飞奔到和珅家,送来一封圣旨。那圣旨上,一条一条列着和珅的二十大罪状,紧接着,和珅就被关进了大牢。没过多久,一条白布带子,就让这位古往今来数一数二的大贪官见了阎王。
和珅咋能捞到那么多钱?乾隆又为啥那么喜欢他?要说和珅为啥能贪到那么多银两,这其中的缘由可真不简单。他手段高明,脑子转得快,总能找到捞钱的机会。再加上他办事利索,深得乾隆皇帝的欢心,自然是财源滚滚来。至于乾隆为啥对和珅宠爱有加,那也是有原因的。和珅不仅会来事,还懂得揣测圣意,总是能把乾隆哄得开开心心的。再加上他确实有些本事,能帮乾隆处理不少棘手的事情,所以乾隆自然是越来越看重他,对他的宠爱也就与日俱增了。
他这辈子,真的是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达不到的精彩,简直就是个独一无二的传奇故事。
【和珅发家史:读书赚个便宜岳父】
和珅来自满洲正红旗,他家是满洲有名的八大姓氏之一,姓钮祜禄。但他老爸常保这辈子挺普通的,没什么大出息,官职最高的时候也就做了个福州将军,离京城中心挺远的,所以也没啥名气。
和珅来到这世上的时候,他爹正好在福建当副都统。那时候,他们家条件虽说不上是顶呱呱,但也绝不赖,至少能供他上学,让他从小就既能接触满族文化,也没落下汉族学问。
不过,和珅在九岁那年,原本还算安稳的日子突然遇到了头一个大难关,那就是他爸爸去世了。
和珅的妈妈在生他弟弟和琳那会儿,因为难产不幸离世。这下,爸爸又没了,和珅和他弟弟瞬间就成了没人管的孩子。和珅年纪轻轻的就没了爹,家里一下就没了主心骨。他爸的那些小妾们,也顾不上什么情分,赶紧把家里剩下的东西全给分光了。
和珅年少时,就挑起了照顾年幼弟弟的大梁。他白天黑夜地刻苦读书,同时还外出找些零工来帮忙家里。就这样,他在十分不易的日子里熬过了好几年。
老天爷总是眷顾那些肯下功夫的孩子。靠着出色的文才和广博的见识,少年和珅成功考入了咸安宫。
咸安宫在雍正那时候,是专为旗人的孩子们开的学校。这儿不光教儒家的那些经典,像四书五经啥的,还教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国家政策这些。和珅就是在这儿又进了一步,没过多久,他就变得特别厉害,汉、满、蒙、藏这四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他都门儿清。
在咸安宫那会儿,可以说是和珅踏上官场之路的起点。这家伙脑子灵光,还特别肯下苦功,所以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对他另眼相看。
那时候,有个非常有名望的大人物也注意到了这事儿。这个大人物,就是那时候的直隶总督,冯英廉。
冯英廉平日里常在北京城里转悠,有天没啥事儿,就溜达达到了咸安宫那边去逛逛。
走到学堂门口那会儿,他猛地瞧见里头有个帅气的小伙子,正跟同学们热热闹闹地聊着天。那小伙子的气质、说话方式还有学问,一下子就让冯英廉心里头直竖大拇指,觉得这家伙肯定不是个普通人。他留意的这位少年,正是和珅。
通过与和珅的深入交谈和多方了解,冯英廉愈发觉得和珅绝非等闲之辈。
尽管那时候和珅只是个穷困潦倒的学生,但他还是下定决心,不顾家人的阻拦,把唯一的女儿冯霁雯许配给了年仅十八岁的和珅。
和珅娶了他心爱的女儿后,冯英廉就琢磨着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给女婿在朝廷里找个工作,但和珅却不想就这么轻易地沾老丈人的光,他打算通过科举考试来展示自己的实力。
1769年,和珅这辈子就参加过这么一回科举考试,他像其他考生一样踏进了考场。这回,他要跟全天下的文人们一较高下。
尽管和珅从小脑子转得快,懂的东西比那些只读四书五经的书生多得多,但他终究没摸清八股文的门路,最后考试还是落榜了。
和珅原本打算收拾心情,打算明年再尝试一次,可冯英廉却有点急不可耐了。到最后,和珅还是靠着他旗人的身份,在皇宫里找了个三品侍卫的差事。
职位虽然不高,但好歹能接近皇帝身边,假以时日,说不定就有机会直接和乾隆皇帝聊上几句。
【和珅发家史:乾隆让我平步青云】
乾隆帝最热衷的事儿就是找乐子,幸亏有他爷爷康熙和他老爹雍正打下的坚实基础,不然的话,清朝说不定就在他手上玩完了。
这天阳光明媚,乾隆也没啥国家大事要忙,闲得没事干,就盯着宫门口站着的那些侍卫愣神。没过一会儿,有个侍卫跑过来跟他说,京城的大牢里有个犯人跑了,现在全城都在忙着抓人呢。
乾隆皇帝一听这事儿挺有意思,就随口说了几句《论语》里头的老话,然后立马问身边的侍卫们知不知道这是啥意思。那些站在大殿门口的侍卫啊,大多都是练武出身的,书本没摸过几本,所以对于乾隆的提问,一个个都傻眼了,答不上来。
就在乾隆感到有点失落的时候,一个帅气的侍卫迈着大步走了过来,不慌不忙地回答起了乾隆的问题,这个人就是和珅。看到和珅提着刀靠近,乾隆身边的侍卫们立马挡在了皇帝的前面。
看到和珅回答得十分流畅,乾隆便让旁边的人退下,专心听他娓娓道来。乾隆发现这侍卫的知识竟然如此丰富,立马招呼他到跟前,一起聊起了学问上的事情。
没过多久,和珅就被特别提升为乾隆身边的一等侍卫,随身佩刀。打那以后,和珅就整天跟在乾隆屁股后面,他做事特别细心,乾隆交代的任务,他总能做得漂漂亮亮。
和珅常找乾隆聊些学问上的事儿,他肚子里的墨水多,乾隆对他特别赏识。就这么着,和珅成了乾隆身边离不开的保镖,他的好日子也就从这儿开始了。
和珅只给乾隆皇帝做了俩月贴身侍卫,就被乾隆一眼看中,升为了户部侍郎,级别到了从二品。紧接着,又过了俩月,和珅又被提拔成了军机大臣,这下子,他算是正式踏进了大清朝廷的权力圈子里头。
但故事还没讲完,转眼又过了俩月,和珅被提拔为内务府的头头,掌管起了皇上的私房钱。
这一年,和珅也就才二十四五岁的光景,刚满二十六岁不久。
和珅的官路走得那叫一个顺畅,简直就是一路开挂。没多久,他的职位就一个接一个往上涨,最后成了手握好几个重要官职、在朝廷里说话响当当的大人物。那时候,他的地位和权力,真是没人能比得上。
说到乾隆为啥特别宠爱和珅,这事儿到现在大家还是议论纷纷,各有各的看法。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和珅这家伙办起事来真是一把好手。乾隆皇上虽然爱面子、喜欢享受,但他对人对事要求可严了,容不得半点马虎。能在乾隆身边一路爬上来,和珅办事肯定是让皇上特别满意。
和珅起初并非就是个爱财的坏官。年轻时候的和珅,刚进入官场就迅速升职,他满怀年轻人的冲劲和激情。当他手握大权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好好用这权力,给朝廷挑些能人贤士,好让自己这辈子和以后都能留下好名声。
在和珅担任吏部侍郎那会儿,有个小官安明,拎着一大堆银子来找他,想求和珅帮忙给谋个更好的差事。
这时候,和珅瞅着眼前那堆得老高的金银财宝,心里头一点波澜都没有。他反倒是拿起那个人的资料,一页页地认真翻看起来。
翻完那份资料,我就站了起来,走到安明跟前,瞅着那一堆金子银子对他说:“你在以前那个岗位上干得挺出色,本事也挺大,本来就已经够资格升职了,为啥还要搞这些多余的事儿呢?”
安明当时脸一下子就红了,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没过多久,朝廷的任命书就到了,和珅真的给他升了官。
然而,命运好像开了个玩笑,安明刚拿到调职通知,紧接着就收到了老家传来的噩耗,说他父亲已经离世,家里人盼着他能赶紧回去。
按照清朝的老规矩,官员要是家里长辈过世了,不管在朝廷里当多大的官,都得回家守孝三年。安明呢,刚好升了官,心里头不想因为这事儿影响了自己的官路,所以他就偷偷瞒着没上报。
不过到了清朝中期,朝廷里的事儿真是复杂难辨,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开了。和珅升官升得太容易,自然让不少人眼红。他们打听到安明是和珅提拔起来的,就借着这个由头,直接给乾隆上书,告和珅的黑状。
但这事儿还是让和珅给知道了,他脑子转得快,又摸透了乾隆和那些大臣的脾气,心里明白,要是这事儿处理不妥当,自己的官场路怕是要走到头了。
和珅真是机灵,稍微琢磨一下就想出了个周全的对策:与其等你们来告我的状,不如我自己先动手,来个自我批评。
他写了一份报告,揭露安明瞒着父亲去世的事儿,还检讨了自己没早点发现这个问题。他火急火燎地把报告交到军机处,抢在那些大臣前头。等那些大臣弹劾和珅的折子送到乾隆那儿,乾隆却不当回事儿,说和珅就是疏忽了一下,只是给了他个小处分,降了两级官儿,算是给个警告。
经过那件事情,和珅算是看清了朝廷里的那些人心有多复杂。就在那会儿,和珅心里突然明白了:反正你们这些人看不惯清官,那我干脆就做个大大的贪官,把你们都拉到我的这条道上来。
【和珅发家史:我是绝世巨贪】
和珅的腐败之路,是从一次贪赃事件悄然拉开的序幕。
那时候,云贵地区的总督李侍尧被人告发说贪污,这事儿让乾隆皇帝特别上心。于是,他派了三个大官去云南查办这个案子,和珅就是其中一个。
一到云南,这几位来自京城的官员立马就懵了,对案子完全没辙。犯人虽然已经被关进大牢,但不论怎么拷问都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案子就这么卡壳了。
但和珅自有妙招,他盯上了李侍尧的管家,连着几天几夜不停地对他动用重刑拷问。最终,管家扛不住了,吐露了李侍尧贪污的证据。这样一来,李侍尧也只好低头认罪,接受了法律的制裁。
乾隆见和珅办事得力,心里头特别高兴,就把抄李侍尧家的活儿交给了他。和珅一去抄家,哇塞,满屋子的金银财宝,堆得跟小山似的。他瞅见这些宝贝,心里头立马就盘算起怎么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了。
最后呢,真正交到国库里的金子银子只是九牛一毛,绝大多数都悄无声息地落到了和珅的口袋里。这次贪污,算是和珅头一回尝到这甜头,自此以后,他就再也刹不住这贪心了。
和珅这人,以前是大内的高官,特别擅长逗乾隆开心,所以得了不少好东西。而他最走运的是,居然跟乾隆攀上了亲戚,成了亲家。
和珅搞定李侍尧那桩贪污事情后,乾隆二话不说,就把他最疼爱的十公主许配给了和珅的大儿子丰绅殷德。
和珅人生的巅峰时刻,就是娶了公主那会儿。除了公主陪嫁的一大堆好东西,朝廷里的官员们也都抢着来他家道喜。
和珅对送来的贺礼一概不拒,全都收下。他心里头门儿清,只要乾隆还跟自己保持着这份关系,他们一家子的富贵日子就稳稳当当的,没啥好担心的。
时间一长,和珅的贪心越来越重,简直没边了。到了乾隆老爷子晚年的时候,和珅好几次负责科举考试的事儿。那些从老远地方赶来的读书人们,一群接一群地跑到和珅私下安排的地方,给和珅“送点小礼物”。
之后就能考中进士,那个场面可大了,考上的人特别多,到了乾隆晚期,那些考中的士子们,几乎全都是和珅的学生。
同时,和珅靠着乾隆皇帝的宠爱,差不多把朝廷里那些关键的职位都揽到了自己手里,成了各部门的头头。
每到一个新地方,他就琢磨着怎么从手下人那里捞点好处,没多久,各级官员都明白了和珅这人爱财如命。这已经不单单是升不升官的问题了,而是想要保住乌纱帽,就得给和珅送银子,要是想往上爬,那得更舍得下本钱。
和珅借着给乾隆皇帝帮忙的由头,可没少捞钱。他脑子灵光,做事麻利,再加上手下那些官员卖力干活,给乾隆办起差事来总是得心应手,而且他自己也趁机大发横财,赚了个满满当当。
和珅开始当官那会儿,乾隆皇帝已经到了中晚期。乾隆岁数大了,后来就把皇位传给了嘉庆,可他虽然退到了后宫,但国家的大权还是紧紧攥在手里。
到了乾隆晚年,他连话都讲得含糊不清,可奇怪的是,只有和珅能准确无误地把他的意思传达给嘉庆皇帝和大臣们。
在乾隆皇帝去世,直到嘉庆初年那阵子,和珅差不多就是大清实际上的老大,老百姓私下里都叫他“第二皇上”。
这时候,乾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可和珅却没收敛的意思,反倒更加狠心地对付那些跟他不对付的大臣。他使出诬告、陷害这些卑鄙招数,硬是把他们挤出朝廷的重要位置。
朝廷里的大臣们,除了刘墉和董浩,差不多都是和珅一手提拔起来的。嘉庆皇上对和珅的贪得无厌、嚣张跋扈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先忍着,等自己真正把大权抓在手里,再想办法一次性把和珅给收拾了。
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1799年正月,乾隆皇上去世了。嘉庆等了整整三年,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式拿起了国家的权力棒。
他等的时间实在太长了,现在实在没法继续等下去了。乾隆刚咽气没几天,嘉庆就急不可耐地把乾隆最宠爱的这位大臣打发下去,让他去和先皇团聚了。
侍卫们抵达和珅家时,和珅正跟家里人一起吃饭呢。他估摸着也猜到来人的目的了,不慌不忙地掏出乾隆给他的那道“免死金牌”。
可能是心里头对乾隆既有着新上任的尊重,也带着点害怕,和珅接到那封诏书后,就一直搁在那儿,没忍心也没胆子去拆开瞧瞧。
这时,他把那份圣旨交到了侍卫头头的手里,侍卫头头二话不说,哗的一下展开圣旨,直接扔到了和珅的脚下,示意他自己瞧。和珅低头一瞅,心里顿时哇凉哇凉的,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保全尸。
这个大贪官终于倒台了,他这辈子全仗着乾隆皇帝的宠爱活着。有人讲,和珅就像是乾隆给儿子嘉庆准备的一份厚礼。但在我看来,至少在乾隆活着那会儿,他是真把和珅当回事的。
他对乾隆的了解深入骨髓,办事时总是全力以赴,为乾隆处理的事情都井井有条,做得相当出色。说实话,和珅这一辈子,真的没给乾隆添过堵,件件事情都让他满意。
以和珅那脑子,如果不走贪污这条路,说不定能留下段好名声。可他太被钱财迷了心窍,最终结果只能让人替他感到可惜。
乾隆那会儿,还一门心思泡在康乾盛世的美梦里头呢,可外面的世界早就变得不认得了。他那一份宽松,愣是把和珅给惯出来了,说到底,也是他那时代风气,养出了和珅这种大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