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阳春三月,中央苏区一派春意映然,垂柳已经抽出了新条,樟树吐出了鹅黄新绿。山岭上、沟壑中,青松、绿竹一片复苏,红军接二连三的打了几个大胜仗,也让广大红军指战员热情高涨。
然而,战争的气氛弥漫着,破坏了这春天的韵律。经历了几次大败之后,蒋介石又重新纠集了20万重兵,共18个师又3个旅,再次向中央苏区扑来!
这一次,蒋介石妄图吸取教训,他废黜了鲁涤平,派出了其身边的一员大将——军政部长何应钦,由他出任湘、鄂、赣、闽四省“剿匪”总司令兼南昌行营主任。
何应钦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随即亲自抵达南昌,配置“围剿”部队,研讨“围剿”方略。
这时,在中央苏区周围云集了大量的国民党军,其中不乏国民党的王牌部队,如:以蒋光鼐为总指挥的第十九路军,辖蔡廷锴第六十师、戴戟第六十一师、马昆第三十四旅;
以王金钰为总指挥的第五路军,辖公秉藩第二十八师、郭华宗第四十三师、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郝梦龄第五十四师、罗霖第七十七师;
以孙仲连为总指挥的二十六路军,辖孙自己兼师长的第二十师、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关树人的骑兵师;
以朱绍良为总指挥的第六路军,辖胡祖玉第五师、张寺孝的新十三师、毛炳文第八师、许克祥第二十四师。
此外,还有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刘和鼎第五十六师,张贞的第四十九师,周志群的独立旅,悉翰屏的六十二师等部,蒋介石可谓精锐尽出。
敌人20万重兵在西起赣江、东至建宁的700百里漫长战线上,对中央苏区形成了一道弧形包围圈。
何应钦这个人也不简单,他是蒋介石的嫡系中的嫡系,可以说是死心塌地,此人精明能干,远比鲁涤平老奸巨猾。
鲁涤平的失败,特别是张辉瓒师的覆灭,使他不敢不对“朱毛”刮目相看了。
他摒弃了鲁涤平“并进长追”、“分进合围”的战略,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而且实行对苏共的封锁。他的这一招,可谓更为阴险毒辣。
1931年4月1日,何应钦下了总攻击令。一时,气焰嚣张的敌人分四路向红军压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红一方面军主力3万余人,从苏区边缘各地移至根据地中心区域,集结在宁都、兴国、广昌、石城、瑞金一线,严阵以待。
方面军总部于3月26日从宁都的山堂移至青塘。
青塘,是宁都县的一个大村庄,处于根据地的腹心地带,一时间成为关注的中心。为迎击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苏区中央局在这里召开了几次会议,集中讨论作战方针问题。
3万对20万,兵力悬殊。打不打?怎么打?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着实需要认真讨论才是啊。
4月17日的第一次会议上,围绕着“打不打”的问题,两种意见争论不休,相持不下。
此时,总前委已撤销,毛泽东不再担任总前委书记,改任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
面对大兵压境,不能像以往那样“唱主角”,说了算,而得听苏区中央局的了。
中央局三人代表团和项英都主张“退”。
“我方兵力太少,与之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此地已无法坚持,红军主力要生存,就得暂时退出去。退到哪里去呢?四川。到四川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什么?退到四川去?这与逃跑主义有何区别?”
“经营了几年的根据地,我们的心血不都全泡汤了么!”
“不行!不能退!……”
朱德、谭震林等人坚决反对。
“分兵退敌的策略是对的嘛。一则可以使敌人的包围落空,二则转移了目标,可以退敌,有什么不好呢?共产国际、斯大林同志都讲过,四川是最好的根据地呢!”中央三人代表团口气强硬。
“不。我不赞成分兵退敌。”一直未发言的毛泽东站了起来,神情严峻而显得急迫地说:“退,只有死路一条。这种教训我们早有了。目前,不是要退,而是要打!有目的地打!”
“对!打!”气氛为之一变。朱德、谭震林等极力支持毛泽东的意见。
“是的!共产国际的话要听,但山沟里也有马列主义!”长江局代表周以栗愤然说道。
然而,第一次会议由于主张“分兵退敌”的意见占了多数,尽管有人支持毛泽东,但争论依然未有结果。
散会后,毛泽东觉得心情异常沉重。他知道,中央三人团和项英等刚从上海来,对根据地情况不甚了解,对军事问题更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如果听任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
高度的责任心,促使他返回屋中,对任弼时、项英、王稼祥等说道:“弼时同志,此事关系重大,我建议扩大到各军军长一级干部,听听大家的意见再作决议吧!”
毛泽东情真意挚。中央局的几位“要员”从毛泽东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真诚,同意了他的意见。
数日后,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召开了。各军军长、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都来了。
会议气氛依然那么浓烈,主战派一跃成为多数。
“马上分不好,应该打一仗再分,才是更进攻与积极的。”这一主张成了会议的指导宗旨。中央三人团等见许多军事要员都主张“打”,态度又是这么坚决,也就不好再坚持“退”了。
于是会议确定了“打”字方针。
怎么打呢?打哪一路敌军为好?又有异议。
打蒋、蔡!蒋、蔡打垮之后,我们才有出路,便于发展,可以伸开两手到湘南和赣南……”有人发表见解。
此种意见成为多数。
毛泽东不停地抽烟,一直没有发言。他对会议主战派取得上风感到满意;但对打蒋、蔡的主张不以为然。他又陷入了沉思。
“润之兄,你看呢?”朱德用臂肘推了推毛泽东。
朱德与毛泽东共事多年,已深知毛的脾气:越是紧张时越沉着,考虑越是周全。
毛泽东莞尔一笑。他揿灭了烟蒂,习惯地拢了拢长发,说道:“我的意见与众不同啊!我认为,在进攻我们的人中,蒋、蔡是比较强有力的,在历史上未曾打过败仗,曾经在湘南把张发奎打得落花流水。”
毛泽东的话有条有理,出语不凡。立时,大家都凝神屏息听他说下去。
“我们现在主要的是选择敌人的弱点打,才有胜利的可能。打蒋、蔡有绝对的把握吗?他在兴国已占领一个多月,已经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我们进攻他,势必形成攻坚,对我不利。然而,先攻东路敌人,再向西打,又为赣江所限,发展不大。因此,我以为应置十九路军于不顾,先打从吉安、吉水南犯的第五路军,然后再向东发展,打击其余。”
是呀,毛泽东想得多周到!我们怎么未想到这些呢……原先纷纷赞成打蒋、蔡的同志都称赞起来了。
毛泽东的分析有理有据,连中央三人代表团、项英也都一一颔首,佩服他洞察全局的能力。
毛泽东接着具体列举了先打进占富田的王金钰第五路军的理由及发展方向:
“王金钰第五路军从北方新到,表示恐惧,其左翼部郭华宗、郝梦龄两师,大体相同。我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财便于打破下次‘围剿’。这就避免了由东向西打去,限于赣江无发展的困境,和打完再东转,劳师费时的缺陷。”
毛泽东的主张赢取了会议的赞同。于是,会议第二次反“围剿”的战局,正如毛泽东所预料到的那样发展、胜利!
青塘之争结束了。毛泽东又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