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的十一月中旬,农历的十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下元节。
下元节以及上元中元节,都是道教设定的节日,在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的古代,道教认为统治世界的,还有各种神灵。比如三元,就是管理天地水的三种神灵,它们在季节的开始,圆月的时段,法力最大,赐福庇佑人间。比如早春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人间,农历七月十五,下半年的第一个圆月日,是地官掌管万物生长成熟,并为死去的亡魂赦罪,而早冬十月十五,则是水官,管理江河湖海,并为人间解厄。
在唐朝,上元,中元,下元节,成为法定节日,是因为唐朝李氏立国,受到了道教人士人民的大力支持,人们经历长久战乱,期待并襄助一个太平时代的来临。而李氏,认为自己是道教祖师老子李耳的后人和传承者,救世为王,故而立道教为国教,这一年三个重大的圆月日,时间点,被赋予了浓厚的道教色彩和情感情怀。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颇有凝聚力的。
比如下元节,时间是在早冬十月,大部分地方秋收完毕,是相对宽裕的农闲季节,丰收庆功时段,适合祭祀祖先神灵,并为漫长的寒冬做准备。
作为皇帝,唐玄宗自认为是皇权天赋,掌管人间的下界神仙,在他晚年,崇尚无为而治,将国事交于权臣,自己则率领百官,登山游历。在下元节,登上骊山举行盛大的祭神祈福仪式。
作为他身边的扈从武官,韦应物,则用诗回忆了唐玄宗浩荡的出行。“先帝昔好道,下元朝百灵”。说唐玄宗前往骊山,朝拜各种神灵。
而宋朝之后,这种皇帝率人在下元节朝拜道观祈福的仪式延续下来。
而民间则赋予下元节更多更活泼的风俗色彩。人们在早冬时节,或前往道观祈福,祭祀先祖和农业之神,或登高赏月,在早冬时节,享用时令美食。下元节祥和舒缓,自然和社会和人的精神风貌互为滋养,成就浩瀚开阔的冬之情怀。
“苍山何郁盘,飞阁凌上清。先帝昔好道,下元朝百灵。
白云已萧条,麋鹿但纵横。泉水今尚煖,旧林亦青青。
我念绮襦岁,扈从当太平。小臣职前驱,驰道出灞亭。
翻翻日月旗,殷殷鼙鼓声。万马自腾骧,八骏按辔行。
日出烟峤绿,氛氲丽层甍。登临起遐想,沐浴欢圣情。
朝燕咏无事,时丰贺国祯。日和弦管音,下使万室听。
海内凑朝贡,贤愚共欢荣。合沓车马喧,西闻长安城。
事往世如寄,感深迹所经。申章报兰藻,一望双涕零。”中唐 · 韦应物《酬郑户曹骊山感怀 》
这首诗是唐玄宗的御前侍卫韦应物所写。韦应物十四五岁时,相貌英武,被选为了唐玄宗的贴身保镖。安史之乱前,唐朝达到空前鼎盛,作为皇帝的唐玄宗开始醉心崇道。骊山作为唐朝的皇家园林,成为唐玄宗最爱去的地方,那里苍山连绵,郁郁葱葱,山上的建筑,宏伟富丽。韦应物作为扈从人员,见证了唐玄宗下元节朝拜骊山的盛大活动。那个时候的骊山,青山白云,有人打理维护。
而多年之后,韦应物重回骊山,看到这里已经非常萧条,杂草丛生,麋鹿穿行。只有旧日的温泉依旧在。
他说自己少年时,作为侍卫,引领仪仗队伍前往骊山,一路上日月旗帜招展,锣鼓喧天,浩荡的马队前行,簇拥着唐玄宗八匹骏马的座驾缓缓上山。太阳照在了群山上,这里有温泉,地气温暖,草木葱郁,一种欢庆的氛围笼罩在这里,登上高阁,举目千里,皇帝和民众欢声雷动。在这里,皇帝庆祝天下太平丰登,在这里,演奏着盛大的音乐,从骊山飘下的音乐感染着千家万户。大家一起过着吉祥热闹的下元节。
全长安城的人,都知道今日是天子驾幸骊山,许多人打马跟随其后,让骊山繁华动人。
而安史之乱之后,盛唐盛极而衰,这里不再有当时的繁华,作为曾经的见证者韦应物,感慨今昔不同。
在另外一首诗里,韦应物表达了他的愿望,期待这样的盛会,重新出现。因为那是太平繁荣的象征。
也许正是盛唐的下元节,有着激荡身心的热闹,凝聚着国泰民安浓厚的情怀和愿望,历代帝王在下元节登临道观祈福,成为一种常态。
“一岁下元日,千山小雪天。
云层生远壑,雨渰隔平川。
放牧虚横笛,樵苏乐静眠。
遥知载酒客,无路到斋前。”宋 · 洪炎《十月十五日山中下视云气自山气出已而㳽漫咫尺不辨岩谷戏成五言一首 》
下元节更重要的是一个时间节点。这是农历的十月十五,是早冬的开始,往往对应立冬,小雪天气。有太阳的时段当然阳光明丽,不输给晚秋,山山红叶,野花灿烂。但是季节走进冬天,在没有阳光的日子,会分明有寒气。在黄河流域以及其北,还会因为寒冷,雨化作小雪。
这是一首山居诗,有着很细腻的山村环境感。
因为这天,住在深山的诗人,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观,就是云从山谷间升起,瞬间笼罩了山峦,咫尺之间,就看不到对面的岩石。这山有雨那山晴,倒是无情是有情?
因为被烟雨笼罩,所以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和人,也停止了吹笛,而被雨水惊醒的在树下睡觉的樵夫,也不得已背起工具,赶紧回家。怪只怪这忽然集结的云气和雨水,破碎了他的好梦。
山中有四时,十里不同天。这是山林独特的气候。
那么他的朋友,本来正带着酒,赶着车,正赶往他这里,这下好了,被山雨阻隔在路上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这首诗,写出了早冬季节,山区的气候复杂,寒暖无常。
但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开阔欢喜的。因为这自然的风光,总有让人惊讶的奇异,比如能看见云生山谷,瞬而为雨,这是多少居住在城市中的人,难得的体验。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北宋 · 苏轼《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苏轼43岁知常州,这里发了大水,水淹黄楼以及城墙,苏轼奋力抗洪,并且之后改善民生,到了这年的十月十五,黄楼修葺一新,苏轼登临,和友人民众一起庆祝。
那么为什么选择在下元节呢?实际下元节还有个的传说,就是大禹治水而成为水神,道教的水官,也暗含了就是大禹神的意思。
在多水患的地区,下元节有着特殊的止水祈福的含义。
这里的下元节,和中秋节的气候类似,不那么冷,不用封闭窗户,点上红色温暖的灯火。
就这样,站在这里,在清朗的月光下,看着天边远山的白云,看着水中沉浮的月亮,很是开阔和浩美。
我本来是四川人,本来思念四川三峡的月光美景,但是现在,我可以不用回去,就在这里,就能观赏到湖水明月,让人有着范蠡逍遥在五湖之上的遐想。
我在这里留念这美好的风景,因为我知道,可能我明年就不在这里了,不知道是否有人会记得我,就像我记得大禹一样。
这时候的苏轼,还有一种盛年留名的仕途情怀。
不过,三年之后,他的下元节,却是在湖北黄州的赤壁下度过的。他的心境已经和做常州知州的状态迥然不同。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苏轼《后赤壁赋》
三年之后,因为乌台诗案被险些送命的苏轼,贬到黄州,他已经降级为低等的官吏,并受到监视,仕途断崖,生活清苦。
苏轼选择十月十五的夜晚游赤壁,是有精神上的含义的。因为这天是下元节,是关于灵魂的节日。如果中元节主要祭祀的是亲人的亡魂,带着鬼节的含义,那么下元节,更多的是关于自由的灵魂和精神上的。
苏轼冒着小寒,和朋友一行喝了酒,来到赤壁之下。
其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是写的秋冬季节水位下降后的江边景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经典的写早冬的名句,因为水位下降,显得山的海拔更高,因为天空更澄澈,显得月亮更皎洁而小。水位下降,显出水中的石头,这句话,成为后来经典的成语,比喻一件事情露出了最真实本来的面貌。
这样皎洁的早冬的赤壁山水,给与苏轼的是清冷,萧条,但是也磨砺出了他向上不屈的灵魂。
仕途的梦,当然已经破灭。但是人生总要有另外的突破口。
在这个夜晚,他看到了一只跨江飞翔的白鹤,遨游在月光江水之上,并且掠过苏轼坐的船头,其洒脱之美,深刻留在苏轼的心上。当天夜晚,他就梦见了意味白衣道士,说,你认得我吗?苏轼恍然大悟,你就是那只仙鹤啊。
梦是自身的折射,苏轼就是灵魂向往自由的仙鹤,在这个十月十五上元的夜晚,成就了灵魂的鹤变,从此他看淡现实的仕途,以更宽阔的思想和精神面对人生。
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坡仙”。
“才过中元又下元,赛神箫鼓巷头喧。
年来台阁多新样,都插宫花扮杏园。”清 · 洪亮吉《南楼忆旧诗四十首 其三十一》
在明清两代,下元节在秋收之后,和乡村的祭神仪式相关,南方水稻产区,多会祭祀大禹等水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赛神,是迎神酬祭,通常是将菩萨请下殿堂,在市面和乡村游行,也包含各种装扮成神的杂戏,由人穿上神的衣裳,坐在花车上游行。
这样的仪式热闹喜庆壮观,吸引了无数的人。
而在游行队伍中,最吸睛的,就是坐在立在花车扮演的各种人物,他们或者她们戴着繁复的头冠花朵,有的甚至扮演古代的高官和状元郎,其俊俏的模样,华丽的衣裳,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惊叹。而这种活动也成为一种民俗,吸引八乡游客,欢度丰收吉祥的下元节。
下元节在当代已经不那么重要,但是下元节作为传统的节日和早冬的时间点,依然存在。
当代人过下元节以养生和旅游为主。此时秋冬时令果品众多,且米麦香甜,白天类似晚秋,可以踏秋登高,欣赏红叶黄花。那么晚上,若是你的窗户正对着月亮,不妨看看这早冬的圆月,何其清皎,李商隐有诗云,“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