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乐悬制度
中国的礼乐制度诞生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这里的王级大墓出土土鼓、特磬qìng、鼍tuó鼓,以成套的乐器作为陪葬,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制。
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乐悬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演奏的钟磬qìng类大型编悬乐器。
乐悬制度起源于龙山时期,陶寺铜铃、特磬开启了“金石之声”的时代,到商代晚期,以编铙náo和磬为主要乐器,已形成雏形,到西周晚期,以编甬yǒng钟和编磬为基本配置,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成熟。
西周晚期成熟的乐悬制度表现为:
1、用器制度
使用编甬yǒng钟、镈bó钟、编磬,单用或合用。
2、摆列制度
《周礼∙春官》记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意思是王的乐器摆列于四面,诸侯级别摆列东北西三面,卿大夫摆列东西两面,士摆放在东面或者阶间。
实际的考古发现证明,西周的诸侯应该与卿大夫同级,都是判悬。或许比卿大夫级别更高的三公可以享受轩悬。
3、音列制度
五音为“宫商角jué徵zhǐ羽”,《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不记载“商”音,郑玄注解说,祭祀崇尚柔和,所以不用坚刚的“商”音。周人不用商音,可能是周公制礼作乐时做的规定,在考古中也得到证实,西周的编钟一般没有“商”音,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商”音在编钟中就大量使用了。
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的乐器有19件编镈,可分为两组,音乐性能极佳,加上13件编磬,学者认为是三面围放的“轩悬”之礼。
大河流金展厅展出的书钟
春秋晚期 山西襄汾县陶寺北墓地M3011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
共16件甬钟,其中3件被盗,后被公安机关追回。钟上有刻铭,铭文内容有“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这是一套卫国的编钟,铸造于春秋晚期。
卫国是西周初年建立的诸侯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封,地理位置在河南鹤壁市一带,虽然国小势弱,却是周代诸侯国存在最长的国家,一直到秦二世时期才灭亡。
《左传》中记载,632B.C.,晋文公重耳城濮之战后在践土会盟,卫国参与,与晋国结盟,此后到晋定公九年(503B.C.),卫国叛晋,书钟可能是在此期间流入晋国。
陶寺北M3011为春秋晚期约500B.C.~475B.C.时的墓葬,墓主人陪葬列鼎两套,每套5件,还出土了镈钟一套13件和一件建鼓座,身份至少是手握重权的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