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左右逢源?立陶宛暗指中方“不识抬举”,不愿修复外交关系

江卿曻啊 2025-02-21 06:27:40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最近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的小国,竟然公然指责中国“不识抬举”,当我们回顾两国之间复杂的外交纠纷时,立陶宛的言辞显得异常讽刺且充满矛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对中国发出这样的指责?立陶宛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中立外交关系的破坏,给自己带来了深远的经济后果?

更令人费解的是,立陶宛的政治家们在面临经济危机时,又为何依旧坚持反华立场,甚至试图恢复和中国的外交关系。

如此反复无常的举动,实在是让人难以猜测,立陶宛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

立陶宛外交失误

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曾经一度相当友好,特别是在经济领域,2019年之前,双方的双边贸易增长非常迅速,立陶宛的经济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2020年,立陶宛的对华贸易额达到了2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市场为立陶宛提供的巨大机会,成千上万的立陶宛人因此受益。

特别是在就业领域,很多本地企业因为和中国的合作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而这一切的美好在2020年末的一个重大政治决定后发生了急转直下。

2020年底立陶宛的政坛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以“反苏抗俄”为核心思想的强硬派政党上台,这个党派的政策倾向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产生了冲突。

立陶宛政府选择站队美国和欧洲的反华阵营,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立陶宛的经济利益,还将其与中国的关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

为了显示其政治立场,立陶宛在2021年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允许台湾以“台湾”名义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

这个行为无疑是对中国“一个中国”政策的挑衅,也使两国的外交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随即做出反应,将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级,停止了多个经济合作项目,双方的经济往来因此停滞。

正是这一决定,很快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随着两国关系的冷却,立陶宛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其出口额大幅下降,企业倒闭现象严重,失业率飙升,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立陶宛本以为与中国的“切割”能够换来西方的帮助,尤其是美国的援助,可现实是,美国的承诺并没有兑现,立陶宛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反而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信誉和信任。

在面对经济困境时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与中国的断交是一次严重的外交失误,原本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获得的经济利益,如今变成了经济衰退的根源。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来了一波“京剧变脸”,又开始想起来中国的好。

立陶宛自认“友好”姿态

在立陶宛政府意识到自己在经济上受到了严重影响后,试图改变外交政策并恢复与中国的关系。

早在2023年1月的时候,立陶宛的新任外长布德里斯公开表示,希望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希望中国在立陶宛设立大使馆。

这样的言辞,似乎透露出立陶宛政府想要“修补”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在国内经济困境的背景下,恢复与中国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这番话与2021年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官、支持台湾设立“代表处”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显然反映了立陶宛内心的矛盾与动摇。

实际上,立陶宛政府的“友好”姿态并没有得到中国的热烈回应,中国政府对此持冷静态度,并没有立即做出积极的回应。

立陶宛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过去几年中的行为给两国关系带来了深刻的伤害,中国政府在面对立陶宛这种频繁的外交摇摆时,已不再简单地依赖言辞上的变化来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是否恢复,取决于立陶宛是否能够真诚地反思自己的错误,并采取实际行动来弥补两国关系的裂痕。

中国对立陶宛的回应,实际上并不复杂,立陶宛政府需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上采取明确立场,停止与台湾的官方接触并修正其过去在涉台问题上的错误行为。

中国还要求立陶宛展现出诚意,停止一切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而立陶宛的新政府似乎并未真正理解这一点。

立陶宛依旧维持与台湾民进党的所谓“官方贸易关系”,还在某些场合纵容官员赴台访问,这些行为也直接加深了两国关系的裂痕。

说到底还是立陶宛政府对中国的期望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认为仅凭一两句和解的话语,便能够恢复到之前的友好状态。

外交关系的恢复并非如此简单,特别是在立陶宛之前采取过如此激烈的反华行动后,中国如何回应,已不再是一个轻松的决策。

中国必须基于自身的核心利益来考虑是否与立陶宛重新建立关系,而这也意味着立陶宛必须做出实质性改变。

立陶宛显然低估了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坚定立场,当立陶宛试图将责任推给中国时,中国显然不会单纯依赖口头承诺,而是通过行动来决定两国的关系走向。

美国“虚承诺”

立陶宛的外交困境并不仅仅来自中国的冷淡回应,还与它对美国的过度依赖有着密切关系,自从与中国的关系破裂后,立陶宛政府便寄希望于美国和欧盟来填补因断交所带来的经济空缺。

立陶宛政府认为,既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已无法继续,那么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必定会伸出援手,帮助其度过难关。

立陶宛的这一想法并不突兀,毕竟美国与许多国家在类似情况下都曾做出过“只要断绝与中国的关系,就会获得美国支持”的承诺,而现实却并不像立陶宛想象的那样美好。

美国的承诺往往是口头上的,而兑现的速度与力度却远远低于立陶宛的预期,在与中国断交之后,立陶宛一直期待美国能够迅速弥补其失去的市场与经济合作。

但立陶宛最终发现,这些期望并未得到满足,无论是直接的经济援助,还是其他形式的支持,立陶宛都未能从美国得到实际帮助。

美国的“支持”显得空洞而虚无,这对于一个小国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更令立陶宛失望的是,就连与其关系较为紧密的澳大利亚,也未能在这一关键时刻给予立陶宛足够的支持。

澳大利亚在国际上对中国的立场十分坚决,但面对美国的压力,澳大利亚也未能在立陶宛遭遇困境时提供预期中的帮助。

如此一来,立陶宛的经济空缺不仅未能得到美国的填补,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孤立状态。

这种局面让立陶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从一开始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到随后发现美国的承诺并未兑现,立陶宛的外交政策显得极为软弱和被动。

它不仅未能从美国得到实际帮助,反而在国际舞台上丧失了原本的信用与威望,这种盲目站队美国的做法,使得它在面对全球变化时显得尤为脆弱,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立陶宛在国际上如此左右逢源的原因,无非和“利益”两个字脱不开关系,只要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入进去那么一切都解释的同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小国的悲哀,很多时候的一些决策,这些小国是没有决定性的,都需要看那些大国的脸色。

就拿立陶宛来说吧,看似荒谬的决策都需要看美国的脸色,要不然他们的日子注定不会好过,所以即便他们心里一万个不想得罪中国,但是在各种因素下,还是不得不顺着美国的意思。

就好比上一年11月份的时候将我国的外交官给驱赶出来,而到了今年的1月份左右的时候,立陶宛又表示希望在北京设立大使馆。

看到我国没有理睬,2月份的慕尼黑会议上,立陶宛又想要警告中国,如果中国继续对他们施压将招来不好的后果。

随后2月18号的时候立陶宛总统再次对媒体表示虽说他们有意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但是中国似乎兴趣不大,似乎有意将责任推向我们,可以说将左右逢源做到了极致。

结语

立陶宛的外交经历表明,盲目站队、忽视自身国家利益的后果极为严重,从与中国的断交到经济崩溃,立陶宛可以说付出了惨痛代价。

虽然未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立场方面我国绝对不会退让,或许他们什么时候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两国之间才会有所缓和。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21-11/23《中方降级与立陶宛外交关系后,美国果然出来声称“支持”立陶宛》

中国新闻网2024-12-02 《中方:希望立陶宛新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

新民晚报2024-12-03《立陶宛到底怎么回事?》

观察者网2025-01-13《立陶宛外长:想跟中国恢复正常关系,但错不在我们》

0 阅读:19
江卿曻啊

江卿曻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